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大安法师:再谈厌离心的重要意义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5 09:27:56
没有体悟到“无我”(大乘中观学派称之为空性)的人是极苦的。凡夫有苦,却没有苦圣谛,他在“苦——作恶——苦——作恶……”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终其一生。其间,不论他得什么样的福报(权势地位、名闻利养等),都无助于他解脱这苦,甚或说那名利福报会阻碍他解脱,令其迷上加迷,得意忘形之下,更兼一层失落,他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发起出离心、厌离心。厌此娑婆(即苦),即欣彼极乐,因为

没有体悟到“无我”(大乘中观学派称之为空性)的人是极苦的。凡夫有苦,却没有苦圣谛,他在“苦——作恶——苦——作恶……”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终其一生。其间,不论他得什么样的福报(权势地位、名闻利养等),都无助于他解脱这苦,甚或说那名利福报会阻碍他解脱,令其迷上加迷,得意忘形之下,更兼一层失落,他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发起出离心、厌离心。厌此娑婆(即苦),即欣彼极乐,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制导系统(据西方心理学家最新研究),他要活着,必须要有一个目标,这才能启动他的良知、智慧、力量,最终完成解脱。同时,我们也知道,厌离心,也是获得无生法忍的必要步骤。没有厌离心的人,把此岸的一切都看成真实的,不但难以得到无生法忍,即便是一般的忍辱他也做不到。不能忍辱,持戒自然也是困难的,所以舍报后他再想得人天之身也是困难的,何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呢?

  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之一字,意义重大。初入佛道的同修,自然不能期望他立获无生法忍,(除非他能提取前世的修行经验或有报通,或许能超越这些次第,但此等人何其少也。)他所应修的是“忍可”,出于对大师(佛)的信仰,忍可佛关于苦圣谛的教理,先认识到此娑婆世界实苦,无乐。正如小佛陀龙树所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试想,可不就是如此吗?先忍可这些精湛的教理,虽然一时体会不到,也要不断串习它,这样慢慢就能生起厌离心。

\

  用心理学家的理论来说,你先假装,装得久了,你就是真的了。所以菩萨内行无我,外观法空,不管是真是假,先这么做再计后续。末法时代,众生根基令人担忧,不能指望都能证悟空性,但如果运用适当的心理学技巧,达到与证悟空性相似的效果,或近似地生起了对苦的现观,发起了厌离心,这也是值得赞叹的。

  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应学教理,知此岸(娑婆世界)苦实苦,毕竟无乐。知彼岸(极乐世界)乐实乐,毕竟无苦,则必有助于树立信愿,圆满修行。东林寺大安法师,一代大善知识也,能称性述说圣言祖语,且结合现代人的状况,令人法喜充满,故应多从学。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古诗...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古诗...

恭敬不如从命。 恭敬不如从命。

恭敬不如从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恭敬不如从命。...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