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22-10-25 09:16:06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我国最早出现的文体是散文。 散文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散文文体的成熟。 远在战国以前的殷商时代,中国有了文字。而文字的产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体是散文。

散文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散文文体的成熟。

远在战国以前的殷商时代,中国有了文字。而文字的产生,也就有了散文。最初的散文是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战国时代,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焕发着思想异彩的散文

章学诚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文史通义?诗教上》)这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散文已经文体是相当完备了。考察散文的文体流变,章学诚的论断应该说是正确的。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第二章 恢弘昌盛的散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 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散文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在散文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位置。我总是这样认为,《史记》和李白的诗歌一样,是别人永远也模仿不来的,这里边除了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一流的天文地理知识而外,还有个人的才情,个人对语言的调遣运用,和巨大的不可遏止的写作激情,这是个人的禀赋决定的。而《汉书》就不一样了,《汉书》是可以模仿的,它的语言平实,记叙的头绪清晰,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够达到《汉书》的艺术水平。所以,后代人真正学习《史记》的并不多,而对《汉书》下死功夫的就很多了。《汉书》读了能有用,就像学习杜甫,学了就能用,不管能不能达到神似,起码走不了样。《史记》和《汉书》是两座散文的高山,只不过《史记》更高峭更伟大!顺便说说,《史记》和《汉书》都是诞生在西部陕西,《史记》的作者是今天的韩城(夏阳)人,《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是今天的咸阳市(扶风安陵)人。他没有写完《汉书》,他的妹妹班昭以及马续后来才完成的。

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能写出散文巨着《史记》和《汉书》呢?我觉得有原因:章学诚认为:“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文史通义?史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散文是要有情感的,而这种情感要“正”,也就是说,是关乎天地的大情感,是没有个人私欲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作者的笔下就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读《史记》,读《汉书》,那蕴涵在篇章里的汹涌澎湃的不可遏止的情感时时刻刻在感染着你,不断地拨动着你的心弦,难怪章学诚赞叹道:“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文史通义?史德》)其次,《史记》和《汉书》在语言上,凝练、简明、生动,极富有创造性,我们今天许多的成语,就来自这里,至今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西汉末年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第三章 山水审美的散文

三国鼎立,日寻干戈,不遑文字,曹魏振绪,文脉不绝。曹操,由于处在战争年代,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雕琢文字,他们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简短,直抒胸臆,颇有风骨,比如,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天下大英雄,绝不会敢有这样的话!等到天下大致平定,讲求文章之风渐渐兴盛,曹丕的散文,虽说伤于琐细,但是,文笔活泼,特别是他叙述生平的篇章,如《典论?自序》,情真意切,读来也十分感人。曹植的一生事业在文学,他的散文,萌发了华丽凌虚的苗头。例如《洛神赋》,美则美矣,但是缺少了内在的风骨。

魏晋之交,政治黑暗,文人自然十分小心,轻易不写文章。这个时候,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人。嵇康为了避祸,平日在大树下边打铁。他的散文最为出色。鲁迅先生深得嵇康文笔真谛,也很喜爱嵇康的散文,用了很大的功夫校注《嵇康集》,并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比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师心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讲自己的话。

晋代以后,按照来裕恂先生的观点,是“晋汲老庄之余流,……左思之赋,陆机之文,亦竟事词藻,不能行于古作者之林”.(《汉文典》)陶渊明则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思想高远宏达,辞气洒脱,看似直白,而内秀曲折,是散文是又一艺术境界。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里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比起建安正始的文章来,确实平和了,还有《归去来兮辞》,其序文写得平淡之至,语言简练,语气平和,是以前的文章很少见的。当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优美的散文。陶渊明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凡是有特色的文章,其价值永远不能磨灭。

南北朝时期,南朝散文多有佛的思想,北朝则多少还有经术色彩。南朝梁武帝的文章有值得阅读的必要,他的一些书札小品,耐人寻味,比如《答陶弘景论书书》:“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摩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摩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时。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呵呵,平实有趣,仪态尽出。梁武帝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厚积薄发,自然文字天然。北朝大家不少,我最为心仪的是庾信。

庾信,南阳新野(河南)人。《周书》、《北史》有传。他的著作有《庾子山集》。庾信的散文成就主要在赋,特别是老年的赋,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赋,名篇有《小园》、《枯树》、《哀江南》,而为世传诵之文是《哀江南赋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设置这样的艺术意境,引人入胜。

王均的山水散文也是很有成就的。王均是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一带)人。在南朝梁任职,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而被黜,后来朝廷又命他修《通史》,没有写就死了。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书信很好,可以是优美的山水散文,他的《与朱元思书》,大家没有没读过的,“风烟俱净,天山一色”,令人神往。在这封书信中,他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比如最后的部分全是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做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是骈体文,骈体文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典故。还有,他的《与顾章书》也很不错的,全文不长,但是清丽简洁,引人入胜之处不光在于状形着色、拟声传响的自然清新,而且更在于寄寓其间的人生乐趣和淡泊情怀,“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者所乐,岂徒语哉!”吴均还着有《续齐谐记》,其间也不乏有好的篇章。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了就有了审美的价值,也就能流传后世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