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未知时间:2019-06-26 05:40:15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  车十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第三历诸教中二先总以五味对凡夫及四教次一一教各具五味初文二初引经。  三历诸教料简者如大经云凡夫如乳声闻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次释譬。  今释此譬总喻半满五时凡夫无治道全生如乳声闻发真通皆如酪通教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  车十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第三历诸教中二先总以五味对凡夫及四教次一一教各具五味初文二初引经。

  三历诸教料简者如大经云凡夫如乳声闻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次释譬。

  今释此譬总喻半满五时凡夫无治道全生如乳声闻发真通皆如酪通教菩萨及二乘如生酥别教如熟酥圆教如醍醐。

  ○一一具五中先略标。

  今当教各判五味。

  ○次各释文自为四具如止观第三记一一教中皆有顿渐不定等三是则非但五味名通三教亦何滞碍超果不定者一一教中既各用五味之譬以譬于渐若发宿习不历五味而能顿超名之为顿随发不同名为不定若尔通别菩萨云何复名超果之义答教道无超证道亦有是故四教皆有顿渐不定等四。

  大经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支佛佛如醍醐有超果者即得醍醐或有味味入者此即三藏教中三意也。

  当通教中五味者大经三十二云凡夫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善五阴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三菩提如众生身皆从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尔须陀洹斯陀含断少烦恼如真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至十地菩萨如熟酥佛如醍醐超果不定(云云)。

  当别教自明五味者第九云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具有超果不定(云云)。

  ○圆教中初文是顿次无差而差去是渐三从佛去是不定。

  当圆教但一味大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正直纯一故不论五味若无差别中作差别者约名字即乃至究竟即判五味相生也。

  渐中言约名字至究竟即判五味相生者只以五即次第对五。

  从佛出十二部即是出乳新医用乳也可约四善根就发中为五味也。

  三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是发不定教虽是顿由发不定即是从十二部教发则不定即是顿中不定教也亦有超位以为圆中之顿也言可约四善根等者五品外凡未得名发应以断惑高下而判位也应云初信如乳二信至七信如酪八九十信如生熟酥始从初住终至妙觉并如醍醐约此五味复论不定。

  ○次增数明教中所以立此门者正言教门虽多不出从实以开权从权以合实以此例知一切教门大意可解于中自二先迹次本初迹中三谓序释结。

  六增数明教者先约迹次约本夫教本逗机机既不一教迹众多何但半满五时当知无量种教今且增一至八。

  初如文。

  ○次释一法中又二初正明开合次总结初又二初从大一以开诸一次从大一以开小一皆先开次合。

  初约一法明开合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于此法不解全生如乳若欲开者开圆出别教一乘也若于别不解亦全生如乳又开通一乘也若于通不解亦全生如乳又开三藏一乘也虽开为四皆名一大乘法俱求佛果也。

  初言一乘者皆取四教中大乘故云俱求佛果。

  若于三藏一乘得解即变乳成酪乃至入本一乘也(云云)。

  所言本者即圆一乘也。

  若于四一乘不解又更于三藏开出声闻支佛教。

  若断结证果心渐通泰者即却二乘唯言大乘求佛渐以般若洮汰令心调熟即废方便一乘唯圆实一乘故云如我本誓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是事为不可。

  是故始从一而开一终从一而归一。

  ○次二法中二先明开合。

  若约二法论开合者约半满两教初明华严之满若众生无机次约满开半次方等对半明满次般若带半明满次法华舍半明满。

  ○次总结。

  始则从满开半终则废半归满(云云)。

  ○次约三法中但列二种三法。

  次约三法论开合者即是于一佛乘方便说三既知息已灭却化城亦是约三善声闻为下善(云云)。

  亦应论开合相文略可见。

  ○次二种四法。

  次约四法论开合者即是四教约圆开别约别开通次开三藏如是次第会来合圆(云云)又四法论开合者约四门本是圆四门众生不解开出别四门乃至通三藏四门利者得传传入钝者五味调入。

  如文。

  ○次五法中亦二种不同五中亦有横竖二五初列二五次二开合。

  次约五法论开合者即是五味从初十二部开修多罗乃至涅槃教教论五味从初五味开诸五味细细渐合还归圆满五味。

  ○次六法中唯一种便列七八于中初列。

  次约六法论开合者即是四教大乘六度七觉分八正道也。

  ○次初开下示开合相。

  初开圆出别乃至三藏如是缩合还一圆道(云云)。

  ○次七八二法者于法相论开合开即成八合即成七。

  次约七法论开合者谓四教二乘并人天乘若上向合圆别不者下向合人天令七数足开合(云云)。

  次约八法论开合者约前八法开合(云云)。

  若得开合之意自在说之。

  ○次本门者例于迹门又为三先标次立本门三种法相谓亦有顿渐不定三正明开合。

  二约本门明教开合者借迹知本本亦复如是。

  ○次又二初通示本从一佛界开出无量形类。

  复次本门中明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说己法或说他法己身是佛法界像他身是九法界像己法是圆顿佛之知见降此已下皆是他法虽示种种形欲令度脱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此即开合意也。

  ○次结此等形类不出顿等三法。

  如是开合半满五味宛然无失次第之意弥复分明非次第意自然可解不定之教弥为易见矣。

  ○次正开合中准望于迹本但是此诸开合之法在久本上故即成本例应可解欲令易见故更明之但是本初成道作斯设化耳初一法中亦先开合。

  从一开一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众生不解全生如乳从此圆一乘开出别一乘众生又不解亦全生如乳又开出体法一乘众生又不解亦全生如乳又开出析法一乘众生即解是则转乳为酪次入体法即转酪为生酥次入别一乘即转生酥为熟酥次转入圆一乘如转熟酥为醍醐是中备有顿渐不定(云云)。

  ○次结。

  此是从一以开一从一以归一也。

  次从二以开二者元本是如来藏如来藏中备有半满不思议之二众生不解全生如乳又开出带半之满又不解全生如乳又开出破半之满众生不解亦全生如乳又单说半众生解转乳为酪次说破半之满转酪为生酥次说带半之满众生为一熟酥次纯说不思议之满众生如醍醐此中具有顿渐不定即从二开二从二归二。

  约二法论开合中本是如来藏者即是法华正体一实之理故名为藏实理之中备有同体权实之法名为半满众生不解是故开出带半之满如般若部对二乘半以明于满又亦不解是故更开破半之满谓方等部凡所说大多破二乘又亦不解更开单半谓鹿苑教所言二者由立半名以对于满然法华前未有半名来至法华涅槃等部说于教意方称为半鹿苑唯小故永不立半教之名方等弹斥小乘绝分何半之有般若付财尚无悕取犹属他人亦不名半如世半字堪助成满故名为半今以此半而对于满故亦名半此从不思议二开思议之二今合思议之二归于不思议二不思议二纯一醍醐。

  从三归三本是即空即假即中之三众生不解即开次第之三又不解即开体真之三又不解即开析法之三利人从析空之三入体空之三从体入次从次入即钝者住析三故用即空三调之即生酥又用次三调为熟酥今方得入即空即假即中此约三法论开合也。

  四法开合者本是圆四门众生不解开别四门乃至三藏四门传传令入如前。

  约五法论开合者约五味准前(云云)乃至八亦如是。

  ○记者私录异同。

  从记者私录异同下是章安杂录随己异闻不关于记大师说也故不依文次亦无深浅于中为二初杂记异闻次惟文下述己推师结前生后初文为四初料简般若与法华以辨同异二明经论诸藏离合三明四教名义所凭四破古五时七阶不同初文二先难次有人下会通。

  有人引释论会宗品举十大经云经大云经法华经般若最大又大明品云诸余善法入般若中谓法华经亦是善法也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般若非秘密为不明二乘作佛故又云般若法华是异名耳此三种云何通。

  初文者初列经文竟次结问云此三种云何通者一者据会宗大明似般若胜于法华二者据第百卷则法华胜于般若三者但是异名则似二经齐等一论三文似如相反云何会通。

  ○次会通中但会前二不会第三以会前二知同异故于前二中先会般若胜次会法华胜初文二先引他会次明今会初他会中二先会次问答释疑初文三初义立二慧次又般若下引证三善众经下结胜初又二先立。

  有人会云众圣以无心契无相如众流纳海若其化物以无相为宗如空总包。

  ○次般若下结。

  般若盛明此二故于十经最大。

  结中云谓盛明此二者谓自契无相及以化物自行为实化物为权般若盛明权实二慧此乃通方未足申于般若为胜。

  又般若明第一义悉檀是故最大又九十品前六十品明实慧无尽品去明方便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是故最大。

  次引证中先引第一义悉檀意次一部以明二慧与难意同此意未显。

  善众经明此二皆摄入般若中。

  ○次释疑中问。

  问众经明此二亦应般若摄入众经中。

  如文。

  ○答。

  答大品最初专明此二余经不尔古来称般若是得道经故知大也。

  大品最初专明此二故当名耳。

  ○今谓去章安破。

  今谓还是论语专大义何谓会通。

  先斥云还是大论文者前之三文既有相违还引论语何名会通故于诸经法华为最。

  ○从会通者去章安会通。

  会通者有共般若不共般若不共般若最大余经若明不共其义正等(云云)。

  但语般若部中有不共理则所引三文理自无违何者不共般若摄一切法何妨法华亦入其中法华开显无非一切种智此则初义无违虽同种智般若不明二乘作佛此则第二义无违般若只是种智种智不过权实妙法只是开权显实况五佛章门皆是种智故知名异意义不殊此则第三义无违。

  ○次他会通去会第二义又二先古师会次今会初又二先会次问答释疑初文二初古会次然密下今判。

  他会通法华明二乘作佛是秘密般若不明二乘作佛故非秘密秘密则深般若则浅何者般若明菩萨是佛因于义易解故非秘密二乘作佛与昔教反于义难解故是秘密论云如用药为药其事易用毒为药其事难(云云)。

  初文中初至其事难者此亦明他会义未周他亦不知指何为昔何教二乘不能具破故但云云然判法华胜般若此则可然又准论文言法华是秘密者须知密秘语同意别如前云是显非密谓非覆隐之密如前教有二乘发心不令未发者知故是覆密今望般若为密者此是秘妙之密般若中无法华为胜前已委释不能重叙故复云云又他人引论譬者昔以烦恼生死为毒今以入生死不断烦恼如用毒为药亦不知指何菩萨断与不断又言菩萨是佛因者如般若中三种菩萨二教菩萨至果无人用何菩萨为何佛因而言易解非秘密耶具如破光宅中说又复方等般若中圆何曾不明二乘作佛何时不明用毒为药但不显露对二乘说则名为秘。

  然密显通大小释论第四云显示教明罗汉断惑清净菩萨不断惑不清净故菩萨在后列若秘密法明菩萨得六神通断一切烦恼超二乘上当知显示浅秘密深今般若法华皆明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并秘密并深并大就秘密更论秘不秘般若不明二乘作佛阙此一条故言不秘耳。

  次今判中欲辨别意助明秘妙之密是故显密通大小等则大密小显故明衍中菩萨断惑于密复更以一意直显即般若不明二乘作佛故云阙此一条等也。

  问般若未开权应是秘密法华开权应是显示答若取开权如所问今取浅易为显示耳问若尔未了者云何言大答据二慧为深大不明二乘作佛为未了问既言深大何不说二乘是方便令得作佛此义未了亦何大乎答非独自释睿师亦云般若照也法华实也论穷理尽性明万行则实不如照取大明真化解本无三则照不如实是故叹深则般若之功重美实则法华之用高也问虽引睿师如攀枯求力不觉人杌俱倒释犹未了。

  次料简释疑中更一问答以第一文显示义深为问答意者今言显示不与前同故般若浅易次门者般若望法华既未显了何故称大答文可见次一问答亦未显理故章安立问责竟次亦以共不共破。

  今谓不共般若何时不明二乘作佛与法华平等大慧更复何殊耶。

  ○次从众经论去明诸藏离合者以诸藏义通于诸经自古释经经前立门皆有藏部所摄一门今既法华遍收诸教所以用藏遍通诸经是故章安于诸经论凡所明藏并能遍收一切诸经故始自二藏终至八藏皆以一期佛教通之初列二藏乃至八藏。

  众经论明教非一若摩得勒伽有二藏声闻藏菩萨藏又诸经有三藏二如上加杂藏分十一部经是声闻藏方广部是菩萨藏合十二部是杂藏又有四藏更开佛藏菩萨处胎经八藏谓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杂藏金刚藏佛藏彼诸藏云何会通。

  ○次从通二藏者下通诸藏意入今四教及以八教。

  通二藏者其一通声闻其二通菩萨藏。

  初以二藏通四教者以声闻藏通三藏教以菩萨藏通于三教谓摩诃衍藏。

  通三藏者初通声闻藏次通杂其一通菩萨藏。

  次通三藏者声闻藏通三藏教杂藏通通教别教别教虽是独菩萨法带方便故亦入实故故名为杂后菩萨藏通于圆教。

  通四藏者一一相通。

  次通四藏者即以一教各对一藏故云相通非谓四中更互相通但藏与教一一互通声闻杂菩萨佛次第以对四教意义可见若四互通具如前四名互显但教体已定不可互有。

  通八藏者八藏降神已来四教从转法轮已来时节节有异今以转法轮来八教通之若胎化藏中阴藏未为阿难说时即是秘密教为阿难说时即是不定教摩诃衍方等藏即顿教戒律藏去五藏即渐教中之次第戒律藏即三藏教十住藏即方等教杂藏即通教金刚藏即别教佛藏即圆教然佛意难测一往相望作此会通(云云)。

  次以八教通八藏者前三如文且指鹿苑为渐之初次方等后即是般若是故次列通别圆三正指此三为般若部不论法华者以法华部非八数故故第一卷结教相云今法华是定非不定等前八教中虽有显露望秘名显犹为权教近迹所覆是故不同法华之显又八教中虽有圆教带偏明圆犹属于渐故前文云渐开四教今法华圆开偏显圆圆外无法。

  ○三明四教名义所凭中又二先明他问答次今引教会通。

  问四教名义出何经答长阿含行品佛在圆弥城北尸舍婆村说四大教者从佛闻从和合众多比丘闻从一比丘闻是名四大教。

  初文问四教出何经者答中乃引阿含四教者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亦一往语耳然教定体与今不同。

  ○次今文会通二先通经次通论初文先引月灯三昧经。

  月灯三昧经第六明四种修多罗谓诸行诃责烦恼清净。

  ○次章安会释又二先会一重次彼经下指广初又二先别对。

  私释会之诸行是因缘生法即三藏义也诃责是体知过罪即通教义也烦恼者不入巨海不得宝珠若无烦恼则无智慧即别教义也清净者既举一净当名任运有我常乐等即圆教也。

  ○次通对一一教皆具四句。

  又一一教具四修多罗诸行即集谛诸行果即苦谛诸行对治对治烦恼即道谛诸行清净即灭谛此三藏中具四修多罗也又诃责诸行即集谛诃责诸有即苦谛诃责烦恼对治即道谛诃责清净即灭谛此通教中具四修多罗又烦恼诸行是集谛烦恼诸有是苦谛烦恼行被诃责即道谛烦恼清净即灭谛此别教中具四修多罗又涅槃即生死苦谛清净也菩提即烦恼集谛清净也烦恼即菩提道谛清净也生死即涅槃灭谛清净也此圆教中四修多罗。

  彼经复明四论四法四境界四门四断烦恼智四苦四集四道皆与四教相应具如彼应知。

  次指广者彼经因月光童子菩萨问佛为广说至第六卷初佛告月光童子有四种言论不可思议谓诸行等四下去诸文一一皆安不可思议复有四相应法谓诸行等文如前列四门四语四音声四清净语四语言道四种密语四辩才四修多罗四多闻四种断无明智如是等总有七十七科四法一一皆云诸行及不思议等如云一者诸行法门不可思议二者诃责门不可思议三者烦恼门不可思议四者清净门不可思议乃至诸行断无明智不可思议乃至清净断无明智不可思议诸四皆尔故与四教义甚相应如断无明智四教各有当教无明余皆准此以义消释。

  ○次约地论第七十波罗密者于中二先引论次会。

  地论第七地云一念心具十波罗蜜四摄三十七品四家释四家云般若家谛家舍烦恼家苦清净家。

  初文者地持第七以十二住摄一切位释第七住菩萨即当第七远行地能依为住所依为地此论自以十二住为能依不得以行前十住以为能依向后十地以为所依于念念中具十波罗密乃至四释。

  私释者约苦谛为初门修道品令苦清净者即三藏义也舍烦恼家者即无相体达为舍如色是空以空舍无相论修道品者此即通教义也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诸法明了恒沙法门皆悉通达而修道品此即别教义也谛家者谛即实相之理即是圆教约实相而修道品也具如彼说(云云)。

  今借四释以对四教若借高位念念具法以成初心具法之意以证圆门初后不二故得用也亦可一一教皆具四家。

  ○四判教不同者为三先略述古异次今验下破三人情下今立初文又三先立渐顿次立了不了三立一音。

  达摩郁多罗释教迹义云教者谓佛被下之言迹谓踪迹亦应迹化迹言圣人布教各有归从然诸家判教非一一云释迦一代不出顿渐渐有七阶五时世共同传无不言是。

  初顿渐中云渐有七阶五时者恐将五时之前人天为两阶二乘为二阶并余三时名为七阶。

  又云五时之言那可得定但双林已前是有余不了涅槃之唱以之为了。

  又言佛一音报万众生大小并受何可以顿渐往定判无顿渐。

  ○次破中但破前二不破一音既破渐顿一音自坏于前又二先破顿渐次然大品法华下破了不了初又二先总破顿渐次别破渐中七阶五时初又三先破。

  今验之经论皆是穿凿耳何者人云佛教不出顿渐而实顿渐摄教不尽如四阿含经五部戒律教未穷深未得名顿说亘始终复不与大次第为渐是则顿渐不摄何得云佛教不出顿渐也。

  ○次然不无下纵。

  然不无顿不得全破何者凡论顿渐盖随所为若就如来实大小并陈时无前后但所为之人悟解不同自有顿受或从渐入随所闻结集何得言无顿也。

  ○三但不可下略示。

  但不可定其时节比其浅深耳。

  ○次人言下别破渐中七阶五时者先破初时人天二阶。

  人言渐教中有七阶五时言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然佛随众生宜闻便说何得唯局初时为二人说五戒也又五戒经中二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须陀洹果普曜经中佛为二长者授记号密成如来若尔言初为二人说人天教门义何依?又二长者见佛闻法礼佛而去竟不向鹿苑初说五戒时未化陈如与谁接次而名为渐。

  ○次人言第二时下破余四时五阶初破第二时。

  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是则三乘别教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是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经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故增一经说释迦十二年中略说戒后瑕玼起乃广制长阿含游行经说乃至涅槃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

  ○次人言第三下破第三时。

  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中也。

  ○言四十年下破第四时。

  言四十年后说法华一乘法华经中弥勒言佛成道来始过四十余年然不可言法华定在大品经后何故大智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然大品下正破第五时兼破了不了于中二先广破次若尔诞公下结难初文又二先对四经明皆有了次复应下总约诸经明皆有了初文三先引大经明三经名异体同次大品下明三经义同言异三人以下引人为验。

  然大品法华及涅槃三教浅深难可辄言何者涅槃佛性亦名般若亦名一乘一乘是法华之宗般若是大品所说即是明性复有何未了乎。

  初如文。

  大品中说第一义空与涅槃经明空无异皆云色空乃至大涅槃亦空又大品说涅槃非化维摩说佛身离五非常与涅槃明常说涅槃不空有何异而自生分别言维摩偏詺明常大品一向说空也。

  次文中云维摩佛身离五非常者如净名室内为诸国王长者说法云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离此非常得五常身如阿难章云如来身者即是法身一非思欲身二佛为世尊三佛身无漏四佛身无为五不堕诸数。

  ○三引人又为五初寄隐本。

  人以阿难等诸声闻在大品会复经法华会终至涅槃会故知大品法华涅槃应有浅深义不必尔何者如阿难迦叶经法华会若未闻说常涅槃会中二人不在何由得有常解流通涅槃复次舍利弗在佛涅槃前七曰灭度大目连为执杖外道所打亦在佛前涅槃皆不在双林之会岂可不得常解乎即知法华中已悟常竟不假更闻。

  ○次又舍利弗下寄显本。

  又舍利弗等诸声闻皆是如来影响如法华经说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涅槃亦云我法最长子是名大迦叶阿难多闻士能断一切疑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故知影响之人在大则大在小则小何可就其人以定阶渐也又若从法华后入涅槃者法华经中已明王宫非始久来成道何由涅槃中方引道树始成执实为疑故知为一段众生最后闻常者涅槃经闻法华者不假闻涅槃也。

  ○三又涅槃下引互指同。

  又涅槃经有大利益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若以法华得记证涅槃之益即是理同教无深浅明矣。

  ○四又法华下龙女所得同。

  又法华优波提舍中明法华经理圆教极无所缺少。

  ○五大智论下明所付同。

  龙树于大智论中叹法华最为甚深何故余经皆付阿难唯法华但付菩萨是知法华究竟满足弗须致疑。

  故知诸经同皆明常有何不了。

  复应当知诸大乘经指归不殊但随宜为异耳如华严无量义法华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维摩说不思议解脱是解脱大涅槃是究竟灭文殊问菩提是满足道悉是佛法法无优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行明理皆是法性所为皆是菩萨指归不当有异人何为强作优劣。

  若尔诞公云双树已前指法华经悉不了岂非诬誷也。

  诸经及结可见。

  ○次人情下明今意者先结生。

  人情既尔经论云何。

  ○摩得下正释又为五先引文立藏次然教必下对藏分人三然此下简于傍正明立藏意四问答释妨五今之下开藏对教初文又三初引摩得论文。

  摩得勒伽说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十一部是声闻藏。

  ○次又下引结集者。

  又佛为声闻菩萨说出苦道诸集经者以为菩萨所说为菩萨藏以为声闻所说为声闻藏。

  ○三龙树下引大论。

  龙树于大智论中亦云大迦叶与阿难在香山撰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与阿难集摩诃衍经为菩萨藏涅槃亦云十一部经为二乘所持方等部为菩萨所持是以依按经论略唯二种声闻藏及菩萨藏也。

  ○次文又二初略分。

  然教必对人人别各二声闻藏中有决定声闻及退菩提心声闻菩萨藏中有顿悟大士有渐入菩萨。

  ○次声闻藏中下释出所以于中先释二种声闻。

  声闻藏中决定声闻者久习别异善根小心狭劣成就小性一向乐小佛为说小毕竟作证不能趣大言退菩提心声闻者是人尝于先佛及诸菩萨所发菩提心但经生历死忘失本念遂生小心志愿于小佛为说小终令趣大然决定声闻一向住小退菩提心声闻后能趣大虽有去有住而受小时一故对此二人所说为声闻藏。

  ○次菩萨藏下释出二菩萨。

  菩萨藏中有能顿悟者如华严等经所为众生不由小来一往入大故名为顿从渐入者即向退菩提心声闻后能入大大从小来故称为渐虽有顿渐不同然受大处一故对此二人所说为菩萨藏也。

  然此二藏随所为随所说声闻藏中有菩萨为影响然非所为不可从菩萨名作大乘经菩萨藏中亦有声闻人非正所为宗不说声闻法故不可名为小乘法拟人定法各自不同是以要而摄之略唯二也。

  问佛为三乘人说三种教何以故判藏唯有其二答佛为求三乘人说三乘法然闻因缘者即是声闻辟支佛出无佛世但现神通默无所说故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也依经判教厥致云尔。

  三四如文。

  ○第五对教又二初正对。

  今之四教与达摩二藏会通云何彼自云要而摄之略唯二种今开分之判为四教耳声闻藏即三藏教也菩萨藏即通别圆教也为决定声闻说三藏教为退大声闻说通教为渐悟菩萨说别教为顿悟菩萨说圆教。

  ○次非唯下叹结。

  非唯名数易融而义意玄合今古符契一无二焉。

  ○次惟文略下述己推师又三先述记者意次师云下述禀师作意三此备下结此生下初又二先述略意。

  唯文略而义广教一而蔽诸。

  ○次若申下述须广意先法。

  若申隐以使显须多作论义。

  ○次喻。

  如捕猎川泽饶结筌罤岂渔猎者好博耶不得已而博耳。

  ○述师中二先谦退。

  师云我以五章略谭玄义非能申文外之妙特是粗述所怀常恨言不能畅意况复记能尽言。

  ○次虽下劝叹又三先教次观三圆通下结。

  虽然若能寻七义次通十妙研别体七余五钩??相承宛宛如绣引经印定句句环合非直包诸名教该乎半满而已矣。

  初教中云若能寻七义等者是第一卷中七番共解次通十妙者用通解七来通十妙初以七义通十妙竟回此通义入一一妙皆以七义一一释之研别体七者将通解之七研于别解皆使具七虽即用七五章钩锁终自宛然章章科科七义无阙。

  又即事成观凿凡夫之干土见圣法之水泥。

  ○结中初句结教。

  圆通之道于斯通矣。

  ○次遍朗下结观。

  遍朗之朗于兹明矣。

  此备于前今更消文于后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

  音释

  鍮

  (音偷铜属)。

  聋哑

  (聋卢红切耳无闻也哑??下切口不能言也)。

  挫

  (干卧切摧也)。

  愕

  (五各切惊愕也)。

  悕

  (音希望也)。

  睿

  (以芮切)。

  詺

  (弥正切詺目也)。

  誷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