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26:06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 ·佛陀的和谐利众思想贯穿始终·

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

·佛陀的和谐利众思想贯穿始终·

\

金刚师红

  作为佛教的真实奉行者,僧团承担了承续圣法、指导民众信仰的重任,所以,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提到居士应该礼敬僧伽、供养僧伽,特别也提到一点:不得说僧过。这也是现今在某些领域中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单方面地从这个角度看,好象确实象有些人所以为的,佛陀在这些言教中把僧伽摆到了一个绝对的位置,似乎缺乏平等意识。实际上,我们再细细披览经藏,就会发现,其实佛陀并无意于在他的信仰团体中划分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阶级,而只不过是通过诸种方便,保证团队的和谐,堪以为世人典范,以利于更好地实行其弘播教法的宗旨。   在僧团内,对僧侣的管理可以说非常严格。   从《四分律藏》,我们看到佛祖在面对僧伽中一些不如法的事情,特别是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僧伽的讥笑乃至误会,他总是会“无数方便诃责”,加以规范引导。我们会发现佛陀对僧团的教育真可谓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大至杀盗淫妄的戒止,小至姿态衣食的规范,无不是他教化众生的道场。   每一次佛祖诃责,总是说这个比丘的错误行为“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这“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看起来是佛祖判定是与否的四种标准。所以,本文即就此而入手,通过这四个概念的解读,小议佛教戒规中,所体现的佛陀和谐利众的思想。   威仪,泛指言行举止皆庄重合宜,能够知人知时知地,表现得体。当心中失去正念,言行就会于不经意间变得散乱。“知人知时知地”,已经充分表现了威仪与周边环境的密切关系。   沙门行,所谓沙门,是梵语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以,当时马胜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就是说“我佛大沙门。”   而净行就是要求自我的清净,从表面来看,顾名思义,净就是清净,但到底怎样方能称之为清净?怎样的心态指导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净行?在佛陀成道后首先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品《净行品》,对其研读,或可以拓展我们对“净行”二字的解读。   在这一品里,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就嘉奖智首菩萨说:好啊!佛子,您今天提到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悯世间,利乐天人,”只有这样“善用其心”才可以真正地做到“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问题上,佛陀在此诃责的“非净行”,与《净行品》中所说的“净行”,两者可以说是可以相互诠释的:戒律(止持部分)是不可为,净行品是应当为,而接下来文殊菩萨为智首菩萨所罗列的一百多个“当愿众生”,虽然所实录的是一个行者一天从早到晚的日常行持,举手投足,洗浴饮食,所见所闻……本来完全只是个人化的行持者的日常生活记录,但是,在《净行品》中,却极为重视这位行者的心行。他把所有的生活态,都转化成了时时念念祈望众生解脱的修持态。所以,从这里来看,所谓“净行”,完全是菩提心的写照,不是枯寂的个人心境,而是非常活泼、利他的,是时时处处安住于为众生解脱的心态。所以,清净之行,实在是与时时处处利他之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绝非单纯自利,唯求一已安乐的举止。   所以,这里佛陀诃责僧人的错误是“非净行”,也就是说这位行者已经忘失了菩提心,忘失了利益他人之念。这里应该有两个指向的解读,一是这位行者此时执于自我,自我的执著导致了贪嗔痴,其次,就是讨论这位僧人对他的所缘境——众生,包括信徒,忘记了救渡的善心大愿。所谓自我,产生的后果应该就是这样两方面的。   那么,所谓随顺行又作何解呢?   所谓随顺行,“已制当随顺行。是名随顺法”,但这是在戒律已经制定以后的说法,在戒律正在形成、甚至尚未制定的当时,这又是什么意思?   “随”为随从,“顺”,是依顺,都是不违背的意思。以佛经考之,在佛经上有时“随顺”就作为一个双音节词语使用,有的也可以分解使用。以双音节词视之,尽管有《大乘起信论》中专门解言:“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但更多的似是一个无特定含义指向的词语,可以是指向正法,也可以是指向懈怠行等,可以指向法义,也可以是指向众生。即使是《大乘起信论》中的这段阐释,更多的也应该是承上文而言正法,也并非是特定的概念。以两个单音节的词来析解“随顺”,此处即可假义于《普贤十大愿》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以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而解。概而言之,无论作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笔者以为“随顺”一词,都可以做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随顺善法,二是指随顺众生。佛陀是觉者,随顺其教义教法,如说而行;众生根有利钝,随顺其根性,以相应其根性的方法导其去恶向善,解脱苦痛。在这个意义而言,随顺众生就等于随顺十方诸佛,随顺诸佛与随顺众生确实不过是一体两面的行相。   从威仪,到沙门法,到净行,到随顺行,从简单的身体规范,到自身的心行要求,再到与众接触过程中的方便善巧,其实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四者又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的,因为威仪也是心行具足的净行之一部分,也是沙门法,也是为了更好地随顺行;沙门法是修行的总则;净行是随顺行的基础;随顺行是净行心念的行为化、外在化。由此我们发现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从佛陀的诃责中,我们发现佛陀和谐利众的精神,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弘法过程,所谓小、大之异,其实只是偏重不同,对佛法本质表现隐显不同,实质无二。我们习惯上所谓的小乘戒律,其宗旨从来没有偏离过一切为了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修行目标,同样具足大乘的利他菩萨精神。学戒之人千万不可以疏忽。   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了佛陀对信众极大的尊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佛陀有不得说僧过的教诫,就误以为佛陀重视僧团轻视居士。其实,在佛陀的教法中,众生始终是最被关注的重心。   戒律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僧伽的行为有人讥嫌,所以主动调整僧人的言行举止,这种自我调整充分地体现了佛陀自身的谦逊和对僧伽谦逊的要求。其实有的戒条,在我们今天来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过失,但是,在不失其原则的前提下,佛陀当年还是非常严谨地进行了规范。这里,除了修持的严谨,也体现一种对众生的谦逊和慈悲:僧伽的一切,出发点绝不是自我,而是众生的需要,是引导众生的需要,这既保证了僧团与信众的和谐,也保护了众生的身口意,更为佛法未来的弘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试举两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室似如鸟雀。”   于是,佛制跳行坐戒;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戏笑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戏笑行入白衣舍,如似猕猴。”   于是,佛制戏笑戒。   ……   这是微不足道的两个小例子。但足以见得整个戒律形成的过程,无不体现佛陀的清净和念念为众生。佛祖自已,则可以说就是具足威仪、具足沙门法、具足净行、随顺行的典范。   同时,佛陀对众生教育手法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无数方便诃责”:诃,据《说文》解:“大言而怒也。”可见佛祖也并不象人们所理解的,永远都是低眉垂目。在僧团内为了教化,其实也会金刚怒目。有一则相当普及的故事就是讲佛祖教育其亲子罗睺罗时,一脚踢得盆子在屋里到处打转。当然,这无非是一场度众大戏,教育诸多的愚痴众生,却是一个旁证。   金刚怒目乃教令轮相,当然并非真的生气,无损于佛陀细致入微的慈悲。佛陀对戒律极为重视,以前,僧众布萨诵戒都是佛陀亲力而为,但后来这个习惯被打破了。   有一次,诵戒的时间到了,佛陀迟迟不诵。沉默中,时间一点点流逝,阿难再三请问,佛陀都沉默不语,以至过了诵戒时间,最终没有布萨。最后才知道是佛陀悉知悉见,已经知道有人在发露时隐瞒自己的过失,那么,诵戒中如果这位僧侣跟着大众都是一起自答持戒清净,就在本来的过错中再加一条过失:妄语。佛陀为了保护这位弟子的身口意,令他少作业,所以一直沉默。从此,佛陀也不再亲领布萨了。   佛祖在这些种种的事例中,示范了对于有过失的众生——僧侣和信众、非信众应该如何对待?原则就是:以最终极的慈悲与智慧去保护他的身口意,令其少作业。   上一个故事,就是在诃责之后、规范之后的一种处置,但无言的等待之中,仍然洋溢着慈悲。所以在佛祖涅槃之前,阿难四问,有说到佛涅槃后,恶性比丘如何处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佛告阿难陀:我灭度后,阐陀恶性苾刍应默摈治之。彼被治时若生忧悔起敬仰心,众知改者共施欢喜,如常共语。”   默摈回避了激烈的诤讼,给了恶性比丘精神性的惩戒,保证了僧团的相对安定和各自的修行,充分体现了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我们一般只注意佛说“默摈治之”,而忽略“彼被治时若生忧悔起敬仰心。众知改者共施欢喜如常共语”——佛陀的警诫中饱含着宽容与期待!佛陀在第一次的不诵戒,其实已经曾经实行“默摈治之”的方法。而佛法传至东土,丛林生活有了“迁单”规约,常住如果违犯重大规矩,寺方可依规定驱逐,这一制度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践佛陀的精神宗旨,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我们读律藏,从戒律的源起就可以发现,过程中的人,哪怕是专事修行的修行人,一样会因其根性不同,修行有缓急,有先进后学……这是人之常情,佛陀为我们示范了包容,这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所以,因为看到个别僧侣有不当的行为,就卒然因事废人,对这个僧侣失去尊重,甚至进而否定整个僧团,都不足取。《法华经》有常不轻菩萨:“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当作佛。”正是说明目标的既定,甚至与佛一念之缘,都终有成就的一天,所以,一切众生,纵使是有过众生,亦应有别样的一份尊重,这是佛陀给我们的示范,其根据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佛祖的切切悲心,充分地体现在他极终善性的理念:保护自己的身口意:消除诸大烦恼;保护众生的身口意,尽最大的可能性随顺众生的根性,令生欢喜,令其清净,远离诸恶。这证明了佛法的精神核心是为众生而存在。与众生的和谐以及彼此尊重,是教法得以展开的基础。他在经中说在家人不得批评僧人,但并非对出家人护短,而是对僧伽更加严加约束。信众的维护、僧人的自律和威仪、沙门法、净行、随顺行的实践,双方相辅相成,佛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引领众生离怖趋乐,解决生命问题。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