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向智尊者)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5 09:23:09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向智尊者慈,像是安慰病人的温柔又坚实的手,从未改变其同情,也不在意面对的任何反应。悲,其真正基础是洞见“苦”的普遍法则,而非仅立基于单一的“苦”的事实。喜,藉由分享他人的快乐如同自己的快乐一般,你的生命将得到喜悦。舍,根源于“观”,是完美、不动摇的平衡心,无我的教义,是我们通往“舍”的向导。佛陀开示四梵住的基本内容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慧。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向智尊者慈,像是安慰病人的温柔又坚实的手,从未改变其同情,也不在意面对的任何反应。悲,其真正基础是洞见“苦”的普遍法则,而非仅立基于单一的“苦”的事实。喜,藉由分享他人的快乐如同自己的快乐一般,你的生命将得到喜悦。舍,根源于“观”,是完美、不动摇的平衡心,无我的教义,是我们通往“舍”的向导。佛陀开示四梵住的基本内容

\

诸比丘!弟子以慈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慈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诸比丘!弟子以悲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悲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诸比丘!弟子以喜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喜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诸比丘!弟子以舍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舍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慈,没有“拥有”的欲望,清楚知道在胜义中没有所谓的所有物与拥有者,这即是最崇高的慈爱。   慈,不说也不会想到“我”,清楚知道“我”只不过是一种错觉。   慈,没有选择性与排他性,清楚知道若这么做的话,就会制造出与“慈”本身相反的厌恶、反感与嗔恨。   慈,接纳一切众生,不论其大小、远近,在陆地、水里或空中。   慈,无私地拥抱一切有情,不仅是对我们有益或让我们欢喜,带给我们快乐的有情。   慈,拥抱一切众生,不论其心是崇高或低下、善或恶。拥抱高贵或良善的众生,因为慈爱自然地流向他们;接纳低下与邪恶的众生,是因为他们最需要慈爱。许多善良种子已枯死的人们,只因缺少让种子成长的温暖,而让它在缺爱的寒冷世界中死去。   慈,纳受一切众生,清楚知道我们都是这期生命中的旅伴,都受制于同样“苦”的定律。   慈,并非烧伤、烧焦、折磨人、造成更多伤害的感官之火——它现在突然燃烧,下一刻即熄灭,留下比以前更深的寒冷与孤寂。   相反,慈像是安慰病人的温柔又坚实的手,从未改变其同情,没有犹豫,不在意所面对的任何反应。慈,安抚人们因苦难与烦恼之火焚烧后所感受到的寒意。慈,为被遗弃在孤寂冰原中的人,在缺爱世界的严寒中颤抖的人,以及因深深绝望或不断向外求助而内心空虚、枯竭的人,给予他们生命的温暖。   慈,即

\

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慧。   慈,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爱。   慈,佛陀称之为心的解脱、最崇高的美,是最崇高的爱。   慈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世间正在受苦,但大部分人封闭了眼睛与耳朵,看不见川流不息的泪河流过生命,听不见持续不断、遍及世界的痛苦哀号。任由自己小小的悲伤或喜悦遮蔽视线,阻碍双耳,心也被自私束缚变得僵硬狭隘,这样的心如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何体会唯有摒除自私的渴爱,才可以从苦中解脱?   悲,移除了沉重的障碍,打开通往自由的大门,使狭隘的心变得世界般宽广。   悲,解除心中使人麻痹、难以活动的重担,赐予依附在自我低地上的人们飞翔的双翅。   因为悲,即使有时我们个人并未感到苦,苦的事实仍能鲜明地呈现在心中。悲给予我们丰富的痛苦经验,在苦真正降临时,能坚强而有准备地面对它。   看啊!这绵长的旅行队伍中,无论人或动物都背负着悲伤与苦痛。在无数过去生中,我们都曾背负过与众生相同的重担。看看这些众生,打开悲悯的心吧!   这样的不幸,可能再度成为我们的命运!现在没有悲心的人,有一天会因此哭泣。若缺乏对他人的怜悯,将来也必会透过自己长久的痛苦经验来获得,这是伟大的生命定律,了解这点后,要留心看好自己!   众生沉溺于无明,而迷失在幻相中,从一个痛苦迅速经历下一个痛苦,不明白苦的真正原因,也不知如何解脱。悲心的真正基础,是洞见“苦”的普遍法则,而非基于单一的“苦”的事实。   因此,我们所悲悯的,也包括以邪恶、愚痴而获得当下快乐的人,以他现前的行为,就可预见其苦难的未来,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智者生起悲悯,不会让自己成为苦的受害者,他的身、语、意充满怜悯,但心不动摇,仍保持平静与镇定而不改变,否则,他还能怎么帮助众生呢?   愿如是的“悲”于我心中生起!   悲,即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能。   悲,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悲悯。   悲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不仅要向悲心,也要向随喜心打开你的心胸!   众生在世间所得到的快乐真是十分稀少!无论何时,只要他人得到一丝丝快乐,你都应庆幸,至少有一线喜悦的光束穿破他们生命中的黑暗,驱散蒙蔽心灵的灰暗迷雾。   藉由分享他人的快乐如同自己的快乐一般,你的生命将得到喜悦。难道你不曾观察过,人们在快乐时,容貌如何因喜悦而变得明亮吗?难道你不曾注意到,喜悦激起人们高尚的抱负与行为,远超出他平时的能力吗?这样的经验从未以喜悦的幸福感填满你的心吗?藉由为他人制造快乐,带给他人喜悦与安慰,你自己就有能力来增加随喜的经验。   让我们教导他人何谓真正的喜乐!许多人从来没学过。生命虽充满悲伤,但也有许多快乐与喜悦的泉源,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让我们教导人们在自己身上寻得真正的喜乐,并为他人的喜悦感到欢喜!让我们教导人们将自己的喜乐展现到更高境界!   在佛陀教义中,神圣与崇高的“喜”并不少见。佛陀教法常被误以为是传布忧郁的教义,但事实却相去甚远,佛法一步步导向更清净、崇高的快乐。   神圣与崇高的“喜”是灭苦之道上的大助力。不仅因悲伤而忧郁的人,乃至拥有喜悦的人都会发现,平静才能使心处于沉思状态,而唯有平静与专一的心,才能得到令人解脱的智能。   他人的喜乐愈神圣与崇高,我们就愈有随喜的理由。我们随喜的一个原因是,他人神圣的生活确保了今生与来世的安乐;另一个更加神圣的随喜他人的理由,则是他们对“法”的深信、对“法”的了解与对“法”的遵循。让我们给予他们“法”的帮助吧!让我们努力,使自己愈来愈能够给予他人这样的帮助吧! 喜,即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能。   喜,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喜乐。   喜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舍根源于“观”,是一种完美、不动摇的平衡心。   环顾我们周围世界并检视自己的心,就能明了要达到并维持心的平衡多么困难。   仔细检视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注意到生命不断在两极间移动——起落、成败、得失、毁誉,我们感受到心如何以苦乐、喜悲、失望与满足、希望与恐惧来响应这一切。这些情绪波浪时而将我们推向高处,随后又将我们推落下来,才获得片刻平静,马上又进入另一浪潮力量中。我们怎能期待驻足于波涛顶端呢?若不是在“舍”的岛屿上,又如何能在永不止息的海涛中,建筑起自己的生命之屋呢?   在几经失望、失败与挫折后,只分配少分快乐给众生的世间,几乎可说是个安全之地。唯有愈挫愈勇的世间,才有光明成功的未来。缺少喜乐的世间,在病痛、分离与死亡中成长。   前一刻是我们随喜的众生,下一刻却亟需我们的悲悯,这样的世界需要“舍”。   但所需要的那种“舍”,必须以时时保持警醒的心为基础,而非冷漠迟钝的心;它必定是经历严格、审慎修习而来的成果,而非一时情绪的展现。但若“舍”必须一再用力才能产生,那么就不配称为“舍”,它的力量也会减弱,最后为生命的变迁所击垮。然而,真正的“舍”应能面对一切严格考验,并从严格考验中使自己的力量再生,而只有根植于“观”的“舍”,才有抵抗与自我更新的力量。   什么是“观”的本质呢?“观”是清楚明了一切生命的变迁如何生起,明了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体验,都源自此生或前世所造作的“业”。“业”是我们从之而生的“子宫”,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是业不可转让的“拥有者”。虽然是拥有者,但一旦我们造作了任何业,就失去了驾驭它的能力:业永远追随我们,相应于它的遗产,终究会归还到我们身上(业的相续)。没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是来自外在充满敌意、不可知的世界,任何事都是自己心念与行为造作的结果。这样的理解使我们免于恐惧,所以是“舍”心的最初基础。当我们看到每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源于自己时,为何还要恐惧呢?   若生起恐惧或不安,我们知道得以减缓的皈依处——自己的善业。这样的依止将使心生起信心与勇气——相信过去造作的善业会产生保护力量,即使现生仍备尝艰辛、挫折,也更有勇气在当下造作更多善行。因为我们知道,崇高与无私的行为就是抵抗命运重大打击的最好方法,及时行善永远不会太迟。若在避恶行善时,这样的皈依稳固地建立在我们身上,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肯定:“根植于过去的不幸与不善愈来愈减少,而我努力使今生清净无瑕,除了更多的良善以外,未来还能带来什么呢?”这样的肯定,使我们的心获得平静,而得到忍耐与“舍”的力量,足以堪忍现前的苦难。如此一来,自身的“业”就成了我们的朋友。   同样,一切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即所造作“业”的果报,也将成为我们的朋友,尽管它们带给我们忧伤与痛苦。“业”以伪装的姿态,常常回到自己身上而让人无法辨认——有时以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回归,有时则以生命中的重大改变回归,这些业果往往与我们的期待不符或违反我们的意志。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先前未预见的行为后果,显示出先前行为虽然明显,但自己只有稍微觉察,而想以各种借口将之隐藏掩饰的动机。若我们学会从这角度来看待事情,并读到自己经验所传达的讯息,那么“苦”就能变成朋友,它会是严厉但诚实、善意的朋友,教导我们最困难的课题——与自己身心有关的知识,警告我们远离正盲目走向的无底深渊。由于将“苦”视为老师与朋友,我们就能较成功地以“舍”来忍受苦。最后,“业”的教说将给予我们强大动力,使自己从“业”中解脱,从把我们一再掷入轮回之苦的“业”中解脱。厌恶将在自己的渴爱、愚痴、习性上生起,创造出许多情境以考验我们的力量、对抗力与“舍”。   应当作为“舍”之基础的第二种“观”,是佛陀所教导的“无我”。这教法认为于胜义中没有任何造作“业”的自我,其业果也没有影响任何自我。此外,这教法还认为若没有“自我”,我们就不能说“我自己”。造成“苦”并障碍或干扰“舍”的是自我错觉,若自身的某特质受到责难,我们会认为“‘我’受人指责”而动摇了“舍”;若某项工作没有成功,我们会认为“‘我的’工作失败了”而动摇了“舍”;若失去财富或挚爱的人,我们会认为“‘我所拥有的’失去了”而动摇了“舍”。   要使“舍”成为不动摇的心,必须舍弃一切有“我的”想法,先从容易远离自我的小事着手,渐渐向自己深深执着的所有物与目标下手。同时也必须舍弃一切与自私的“自我”想法有关的事物,这也是先从自己个性的一小部分开始,从不甚重要的特质,或从自己先清楚看到的些许弱点,渐渐向自认为是个人存在中心的情绪与嫌恶下手,以练习舍离。   舍弃“我的”或“自我”的想法到达一定程度时,“舍”就会进入我们心中,因为那些已领悟为“无我”的事物,又如何能藉由贪、嗔或悲伤而使我们烦乱不安呢?“无我”的教义,因而成为我们通往解脱与“舍”之道的向导。   “舍”是四梵住的顶点与极致,但不应就此认为“舍”否定慈、悲、喜,或认为前三梵住较为次等,绝非如此,“舍”完全包容、遍及这三者,正如三者完全充满“舍”一般。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