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善终是对生命的真正解放 [吴瑾]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3 09:22:55
善终是对生命的真正解放◎文/吴瑾  人的生命,是宇宙间奇妙而宏大的交响曲,死亡,则是生命交响不可或缺的华丽乐章。佛法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佛陀指示我们,人身的难得,纵然亿万年都未必有这样的良机。  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并非是贪恋生命。佛陀指示生命之难得的含义在于,我们能够拥有人身与生命,是非常有利于今世修行的,是修行的载体。就像生命如舟,涅寂静是彼岸。我们应该爱惜舟楫,因为这是

  善终是对生命的真正解放

  ◎文/吴瑾

  人的生命,是宇宙间奇妙而宏大的交响曲,死亡,则是生命交响不可或缺的华丽乐章。佛法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佛陀指示我们,人身的难得,纵然亿万年都未必有这样的良机。

  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并非是贪恋生命。佛陀指示生命之难得的含义在于,我们能够拥有人身与生命,是非常有利于今世修行的,是修行的载体。就像生命如舟,涅寂静是彼岸。我们应该爱惜舟楫,因为这是我们前行的工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贪恋舟楫。因为当我们到达彼岸之后,舟楫就不再有用。

  本文将回顾人类对于生命善终的各种认识。借此,我们能够真正体会佛陀最为广阔的慈悲与无上的智慧,并反省自己的生命观,修筑起通往善终的大道通途。

  古埃及人的死亡观

  古埃及人深信生与死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界限。他们坚信灵魂可以复活,而肉体可以不朽。同时,棺木和墓穴乃是死者亡灵的安居之地,也是将来复活发生的地方。因此,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只要是能够按照良好的方法制作木乃伊,并且坟墓不受干扰,如果有钱的话,再多多放置殉葬品,就是很好的善终了。

  因此古埃及人最担心的是坟墓或者木乃伊受到破坏,这样,就不是善终了。因此他们在墓地里刻下了类似这样的铭文,以示警告:谁要是弄坏了我坟墓中的一石一砖,我定要像拎一只鸟儿一样抓住他的脖子,让他感到极其恐惧,而且我要让这件事人鬼皆知。还有一些坟墓的铭文是这样的:喂,你们这些踏进坟墓的世人,如果想让国王赏赐你们,如果想在神的面前成为‘伊马库’(光荣的人),那么,不要不干不净地进入我的坟墓。看了这些话,谁要是还不干不净地进入,我将让神给予审判,我将……砸死他在世的家人,砸碎他的家。

  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认为,死者与生者之间仍然可以保持密切的交流。死亡并不会妨碍这种交流。孟斐斯地区一个祭司死后,他妻子和女仆住在一起。因为没有帮手,她独自支撑起家庭生活,女仆又经常生病,她因此痛苦不堪。于是她在一个粗糙的红色陶碗上给丈夫写了一封抱怨信:你想要咱家冷冷清清吗?你再不帮忙,这个家就完了……你能为她驱邪吗?把害她的神灵驱走吧,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活路!……为她驱邪吧,现在就做!

  基督教的善终观

  基督教认为,上帝不是要让人死的,上帝恰恰是要让人成为不死的。反倒是人选择死,而且不相信上帝会给人永生,所以人才会死去。旧约创世记描述,在原初的创造计划中,上帝是要人永远活着的;死这个事件原本不应该发生在人的生命中。死的产生,是一个违背创造计划的人为事件,是一个不自然的现象。

  至于人之所以会死,旧约里说: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罪的工价乃是死,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因此,死不是从上帝而来,而是从人而来,是从人的罪而来。

  虽然上帝原初的计划遭到人的破坏,但上帝还是希望人能活在永生之中。既然人是因为有罪而必须死,因此上帝必须解决人有罪的问题。上帝的解决办法乃是透过耶稣基督的死来代替及除去世人的罪。所以 旧约说: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因此,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的目的,正是要解决人会有死亡的问题,耶稣的死正是为了对抗死亡,使人获得永生。

  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善终意味着对耶稣基督的坚定信仰,临终时有牧师在侧,真诚悔罪,以求得神的赦免,于是即可在天堂获得永生。

  中国古人的鬼神观

  在甲骨文里,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因为中国古人认为鬼和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鬼的形象还分男女、老幼的差异。一个老年人死去,鬼也是老年的,一个小孩子死去,鬼也是小孩子。

  《说文》里说:人所归为鬼。这是音训。段玉裁注: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以归训鬼,也是寄托了活人的一种希望。希望在呼喊鬼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催促它的魂魄归去。

  远古时,人们视死者如生。据清人段玉裁考证《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祭义》曰:‘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明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形体和魄归入地下而魂气并未消失,它们归去了天上的另一个地方。

  远古中国人认为鬼有巨大莫测的能力,能够预测未来,甚至决定战争胜负。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向鬼做一番祷告,请求给予启示,指点迷津。这就发展起来巫术和占卜。

  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以及官方的意识形态之后,对鬼的认识、崇拜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并且让位于更加庄重和程序化的祖先崇拜。对于一个儒家子弟来说,最大的善终莫过于对家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临终之时,子孙满堂。

  大约从北宋王朝开始,中国人的生命观开始逐渐向这个方向强化。对于由严格的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国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家族延续的有力链条,扩展开来,就是国家延续的有力一环。中国人深信他们带着对家族和国家的某种使命而来,当这些使命完成之后,就可以完全沉睡,享受子孙的祭祀,直到永远。

  总的来说,这种观点比较模糊,大而化之。从孔子开始就对死亡问题采取了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即未知生,焉知死,并且对鬼神——敬而远之。中国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采取了这样的务实的态度,所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物论者的死亡观

  唯物论也有漫长的历史。在20世纪,由于唯物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制造了人类财富增长的奇迹,因此从意识形态上,唯物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唯物论者认为,生命并非是奇迹,而是物质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的生命本身是由可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集合,人的身体是有机物质的组合。而人的精神现象,是大脑物质运动的结果。

  同样,当人死亡的时候,身体就像一部机器,由于长年损耗,无法继续运转,因而器官衰竭,心跳停止,导致大脑缺氧,脑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人体变成一堆由骨头、肌肉、血液和毛发组成的废物。这些废物如同其他有机质一样,会进入大自然的循环。而精神意识,则和身体一样,彻底消失,永远不会再来。因此,死亡就意味着永久结束。

  对于唯物论者来说,善终的主要含义,基本上集中在延长生命和消除痛苦这两个点上。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两点上,医学的持续发展,确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消除痛苦的药物也陆续被发明出来。

  但是,唯物论观点最大也是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过于高估了人的理性。因为那些凡是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仪器无法探测的世界,唯物论是完全不予承认的。它让生命成为一个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唯物论激发人的恶念,几乎是必然的后果。

  同样,在善终观点上,唯物论也只能强调,尽可能减轻临终者生理上的痛苦,引导临终者接受死是必然的,而死去万事皆空这样一个悲惨而残酷的事实,丝毫不顾忌这种引导给临终者带来的最深层的绝望感。

  佛法怎么认识生命历程

  佛陀开宗立教之初,初衷便是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佛陀本人,也正是通过对生老病死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由此开启了大智慧之门。可以说,在所有的宗教里,佛陀教育是最关注死亡现象的,也是最正视死亡现象的。

  不知道缘起,便不知佛法。需知缘起两个字,乃是佛法最最根基的所在。而生命,作为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一,也必将遵循缘起律。

  什么是缘起律?《杂阿含经》卷12说得很清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经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永远不变的事物的。包括我们的生命、身体以及我们所见到、听到、嗅到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仇敌等等一切关系,都是因为某种缘故而生,也必将因为某个缘故而灭失。因此,死亡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现象,是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

\

  万事万物都有缘起。生命的缘起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色蕴是生命的身体构成,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受、想、行、识四蕴构建成为众生的精神活动。生命则在五蕴聚散离合中诞生或者消亡。

  然后,佛陀进一步解释,生命又可以细微地分解为十二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即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也是十分微妙复杂,充分解释了众生生老病死的详细过程。并且断言,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乃是流转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

  众生因为无明,进而起惑造业,生命便会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众生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均是造业。业具有相当的力量,业力引发的因果关系必然层次清晰,如同锁链,一环扣一环,所谓因果决定不杂乱。

  佛陀的死亡观

  佛陀以十分冷峻的清醒,洞察并揭示了死亡的真相,就是:众生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死亡之中。死亡的跨度既可以是瞬间的,也可以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因为一切色心有为诸法,分分秒秒都在不断生灭变化之中,在外相上显现为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无一刻停顿。并不是定要一期业尽、舍报寿终才名生死,是故佛法把这种生死称为刹那生死。现代医学所谓细胞的新陈代谢就是如此。

  除了刹那生死之外,还有一期生死和长期生死。长期生死中包含了无数的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又包含了无量的刹那生死。佛教认为死亡现象充塞了生命旅程的每个角落,每个瞬间,只是我们因为无明难以洞察而已。

  对于死亡过程,佛经也有详尽的论述。佛教认为寿、暖、识是维持生命的三个互相依存的必要条件。寿为生命存活期限,由先前所作业力决定。暖是生命热量,表现为体温。识即识蕴。三者解体,即为死。佛教认为死分为渐、顿两种。顿死者,是意识、身根忽然总灭,意识与生命活动在刹那间中断;渐死是说死亡是渐变的一个过程。死亡发生时,先是寿断,然后是暖和识渐渐消失。暖消失意味着四大构成要素的逐步分解,人体从局部到整体逐渐丧失生物活性,体温逐渐降低,身体变得僵直。随着六根的坏灭,意识也逐渐消失,最后身心离开的一刹那即为死有阶段,标志着生死的分界。

\

  最后的死亡时刻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佛教认为临终一念亦称最后识,能决定人的未来去处。《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说: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

  佛陀指导我们的善终之路

  佛陀曾经专门就死亡方式的问题给予弟子教诲,将死亡方式详细分类,这就是《十二品生死经》。对于当年追随佛陀、成就正果的弟子们,都能得到极为殊胜、圆满的死亡方式。比如阿罗汉——无余死,断烦恼,永脱轮回苦楚;比如须陀洹——学度死,不再堕恶道,往返天人七次,必定证得阿罗汉果。

  但对于沉沦在六道之中,被无明困扰的凡夫俗子,就有可能会遭遇各种不幸的死亡方式。比如悔死、横死、缚着死、烧烂死、饥渴死等。这些死亡方式,都可以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准确的验证。

  为了避免这些不幸,佛陀以无上的慈悲,开显净土法门,给我们提供了最稳妥的善终之路,那就是往生净土。净土世界是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大愿经多劫累积功德而建成的国土,为不可思议的奇妙乐土。净土世界是生活富足、安宁、快乐的理想国。环境优美,人们没有苦痛烦恼,享受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清净安乐,无不美满。且众生不再退转轮回,成为候补佛,往生净土就意味着取得成佛的保证。

  因此对于佛子而言,能够坚信净土,临终之时虽然或许有些病痛的困扰,但心思宁静,得到阿弥陀佛无上愿力的加持,能够将死亡之路走得十分坦荡,十分欣悦,这是真正的善终。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善终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在话剧《哈姆雷特》里的这句经典台词,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世人。怎么认识人生价值的关键,就在于怎么认识死亡。铃木大拙就曾说过:探究死的意义,其实就是探究生的意义。

  如果你认为生命只此一次,死亡之后,即归于彻底的空虚,人即陷入既无快乐,也无痛苦的无限黑暗。那么,你必然会贪恋生命,因为过度地、无条件地贪恋生命,就必然会导致无视因果,纵情作乐甚至达到作恶的境地,所谓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假如你认为生命仅仅是被肉体束缚的神识,此生仅仅是漫长而近乎无限的轮回之路的一个阶段,而此生的艰苦修行必然能够让你走进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完美、更加满足的世界。那么,你就会豁然开朗,进而认识到,死亡绝对不是一次对生命的沉重打击,而恰恰是一次真正的、彻底的、完美的解放。

  所以,在《正法念处经》中,佛陀开示道:

  一切有情皆由贪痴网之所系缚,流转生死,是故应当厌离生死,勿生贪著。此生死者,甚为苦恼,久受坚牢,痛苦难忍,老死忧悲,苦恼愁毒。一切有生,必当堕落,归破坏门。于生死中,无有少常。

  经书指出,生命具有十分坚固的外壳,如同牢笼监狱,困顿其中,饱受老死忧悲的折磨。又如同由贪痴构造的罗网,众生如同不幸被困其中的飞鸟,在生死之间流转不休。假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如同死刑犯逃脱监狱,飞鸟挣脱牢笼,飞翔于涅寂静的高空,自由自在。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善终,何来贪生怕死的忧惧之心呢?印光大师在劝人谋图善终这件事上,强调了不去计较四个字,可谓入木三分,透彻之极。我们之所以对生生死死,念念难忘,就是因为心里存了计较两个字。

  在本文的最后,以重温印光大师的开示,作为我们生命即将沉沦于死亡黑暗之时的明灯: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矣。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