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善种论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28:46

\

  福报既是人间生活的目标,就不能不对生起福报的原因作一番探索。那么,福报是依什么而生起的呢? 不同的人会说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天才加上勤奋;有人说:是有慑伏众人的威力,等等。而相应于般若者不如是说。如果不作究竟意义上的界定,毋宁说福报来自于善,善才是福报的种子,而以上种种只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外部条件。 相应于般若者,他能得到这样一种能力,即从一事一物中见一切事一切物。从某一根因果链条上,一事物能逐步转化显现为某事物,从另一根链条上又能显现为另一事物。因此,他能顺逆观察出生起某事物的种种纵向上的根本原因和横向上的辅助原因。另外,这种因果观察对他来说是因果一时并现的。换句话说,这些因果链条在时空中被浓缩为一点,并不需要用逻辑思维去苦苦推索,这可称之为一种极高超的“看相”能力。当然,这只是在与般若有一定程度相应时所表现的能力,当圆满住证于般若后,这么描述就又太低级了。 这样一来,当他定心于福乐法时,就能直观地观察到:善——善心、善业、善法、善性是一切福乐的种子,机遇、才干、勤奋等种种善缘是培育种子的雨露阳光,而坚实的自我——阿赖耶识或识蕴是含藏种子的肥沃土壤。另外,善缘本身也即是善果,来源于更久远前的善种。而阿赖耶识只属于凡夫有情,当人消灭了虚妄的自我而住证于法身时,则不再有祸福善恶的报应。当然,他的化身还是要受形式上的因果束缚的。 当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给予一个善性作用后,立即就能反受到一个善性的反作用,就如同猛拍一下桌子,手掌立即也被桌子反拍一下那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类相同。 如果给予的善性作用是浅显的,施者内心渴望由此得到回报;或者,此善性作用立即为受者或旁人所知;或者此善性作用令受者立即得益,那么反受到的善性力也就最浅显,或立即得到报酬,或立即得到心灵的感激,等等,这在通常称为“阳德”。如果给予的善性作用是隐晦的,施者不望报,受者不觉知,或受者久后得益,那么反受到的善性力也最隐蔽,深藏于无形无象的识蕴中,也许需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发芽显现出来,这在民间称为“阴德”。 可你不要因此认为阳德胜于阴德,你还应了解另一番内中秘义。当你的施予具足受报后,这一次因果反复就算告一段落,就像你卖东西收了钱,买卖完成后双方就没关系了。而如果施与后尚未受报,则这一番因果将继续存在下去,直到具足受报为止。而在这一潜隐等待的过程之中,又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你也许经常看到,当扔一块小石子到水里后,一圈圈的波纹就向外扩散。你在行善时就像那粒处于中心的石子,最内一圈波纹就是你对外界的最初善性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外界人、事、物为媒,又对更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更广泛的善性影响,如此层层扩展,乃至趋于整个宇宙。而每一环向外的作用,都会立即产生一个向内的反作用,一圈圈地最后收缩汇拢于中心,依次作用于你之上。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很少的施与却在广大的时空中得到很多的回报——这就是阴德的特性。 如果你觉得这有点玄的话,不妨继续用买卖的例子来理解。试想想,在你卖货时,如果碰上对方急需购物使用却又一时拿不出钱,而你急人所难,大发善心赊给他或干脆送给他,那么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他都会做你的稳定顾客,也会宣传介绍众多的顾客光临,你所得的回报又岂是当初一物可比呢?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比喻而已,在《中阿含经》中佛及弟子们常说:“智者以譬喻而得解义”。应知事事物物都是相互含摄,相互“全息”的,从一事物中即可看出三千大千世界。也正因此,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比喻的现象无所不在,从古及今广为使用。倒是到了近代,由于逻辑思维的发展,抑制了人类从比喻中去直觉世界的能力,“比喻”之法才退居认识领域之二线了。 读者朋友,读到这里后,不要因此而处处去追求积阴德。因为,如果你是因上面论述的种种理由而去这么做,说明你仍然只是在积阳德,你认为那样才会得到更多更大的福报,你说是吗?所以,请去无私地关心人类,关心世界吧!只因为别人需要帮助而去帮助,只因世界需要关心才去关心,不再为半点别的什么。请将这一信念送入你心灵的最深处吧!如果人人都能去关心、爱怜、保护别的人、别的众生,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不就是人间天堂和佛国净土吗?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