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唐禅宗高僧 _4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27:27
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

\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807年,洞山良价出生。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一天念《般若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时,忽然用手摸面,就问师父:“我有眼、耳、鼻、舌等,为何《般若心经》上却说没有?”师父非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父”。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其后十几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心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1]
  悟道因缘
  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戒毕回五泄。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玄契后又参拜沩山灵佑禅师并受心印。受心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山)参谒昙晟禅师 (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1]
  开宗曹洞
  良价有弟子数百人,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弟子本寂(840~901年),住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衣钵,共创曹洞宗。[2]
  圆寂前后
  唐咸通十年三月(869年)良价于洞山端坐圆寂。世寿六十三,法腊五十五。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2]
  【主要成就】
  开创宗派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佛学主张】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
  在宇宙观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则,体现在他讲的“三种渗漏”,即三种错误认识上。第一种是“见渗漏”,是认识方面的错误,“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妙在转位也。”以世俗认为的客观世界(色)为认识对象,执著色为实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将认识对象转离开原位,即以色为空,就可消除这一错误。第二种是“智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这是情识本身的错误,人们的认识本身总想作出取舍,陷入彼此两边,是片面性的,无生命的。这是讲识空,世俗认识的空。否定这种认识的方法是不落两边,不作取舍,由此说明不仅色空,情识也是空,主客观世界均空。第三种是“语渗漏”,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说明语言本身也应该空掉。“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众生的语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机。
  良价的禅法以偏正回互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体。回互指圆融无碍。偏正关系有五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
  【主要开示】
  其著作有《玄中铭》、《丰中吟》、《五位君臣颂》、《功勋五位颂》、《宝镜三昧歌》等《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五位君臣颂》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偏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功勋五位颂》
  (1)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圣朝。(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此是“君视臣功”,是指“正中来”。)
  (4)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此是“臣向君共功”,是指“偏中至”。)
  (5)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此是“君向臣功功”,是指“兼中到”。)[3-5]
  【史书记载】
  《景德传灯录》记载,良价辞别昙晟时曾问:“若有人问及你的面貌如何,该怎样回答?”昙晟答:“即遮个是。”“遮个”即“这个”。良价不解其意,及至宜丰县洞水岸边,见水中身影,顿悟其理。
  《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据《五灯会元》载,(良价)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6]
  《五灯会元》卷十三 洞山良价传
  《祖庭事苑》:“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7]
  【轶事典故】
  参禅问法  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后便游方各地,先到安徽贵池参也是马祖门徒的南泉普愿,南泉称赞他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却说,您不要“压良为贱”啊!这两句对话,一时成为名谈。接着又到湖南参沩山,请教南阳慧忠讲的“无情说法”是什么意思。沩山介绍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参云岩昙晟(属青原下三世)。在昙晟处,良价也未得悟。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不明白,带着困惑离去了。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真如。”从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不要向外(他)驰求,这只会与理、与体、与佛性(我)愈来愈远,而不能契得真如。理体能随机缘起事用,形成处处现象(渠),而它们(渠,现象)都由本体缘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实的,都归之于本体(我)。一旦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再被现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良价所悟的,正是昙晟即事而真的“宝境三昧”,但昙晟一直未对他说破,这一点良价十分感激。
  智慧之海
  大约在公元860年,洞山五十余岁时,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云岩的逝世纪念会上,有个和尚问他说:“师父,你在云岩处是否得到了什么特别的指示”?洞山回答:“我虽然在他那边,却没有得到指示”。对方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设斋供奉他呢”?洞山回答:“我岂敢暗地违背他”?对方又问:“师父最先拜见的是南泉,为什么却替云岩设斋”?洞山回答:“我并不是尊重云岩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他没有替我说破这个秘密”。对方又问:“师父替先师设斋,是否完全同意先师的见解呢”?洞山回答说:“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对方又问:“为什么不全部同意呢”?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说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负了先师之意”。
  由此可见他到了年长时,仍然没有松懈他那特立独行的精神。其实,学生必须比老师更为灵俐,才能得到老师的传灯,这也正是禅宗的一个传统。有和尚问洞山:“在冷天或热天里,我们要到那里去躲寒避署”?洞山回答:“为什么不到冷不热的地方呢”?对方又问:“那是什么地方”?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时冻死你,热时烤死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是何等有耐心,何等思路敏捷的一位老师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会被他当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智慧之海。
  有个和尚问他说:“先师云岩是否曾说过:‘就是这个’”?洞山回答:“是”。对方又问:“你知道他的意思吗”?洞山回答:“当时我差点就会错了意呢”!对方再问:“不知先师自己是否知道‘有’‘这个’”?洞山回答:“假如他不知道‘有’,他怎么知道这样说;假如他知道‘有’,他怎么肯这样说”。所谓“这个”是指的真我,“有”是指实有。严格的说,真我和实有都不是能用语言表达的。因此一个人当作体悟到真我或实有时,他同时也体悟到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这个”两字,也嫌多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山暗示给对方的是什么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禅师,他的教授法,并不是提供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用问题去刺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自寻解答。学生自己所发现的解答,远比老师教给他的,更有价值。
  【得法弟子】
  良价有弟子二十六人,以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为著名,其中本寂继承并发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创立。
  云居道膺
  云居道膺(853~902),唐代曹洞宗僧。俗姓王,蓟门玉田(河北省玉田县)人,生具异秉,领悟能力过人,气韵清朗,神采风度俊逸,自幼立下普济众生的宏志大愿,振锡远游,广参明师,后树为曹洞宗禅学大师良价弟子的领袖。[8]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840~901)
  即本寂禅师,唐代禅僧,是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与洞山良价禅师开创禅宗五家之曹洞宗,被尊为曹洞宗第二代祖师。泉州(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禅风兴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密受宗旨。后住抚州(江西)曹山(旧名荷玉山,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为丛林的楷式。[9]
  【人物评价】
  洞山(良价)的脾气比较平和,不会用棒用喝。也不会叫人去苦参公案。他的对话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槛一样,愈嚼愈有味。
  《宋高僧传》的作者释赞宁曰:“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信焉![6]
  【地位影响】
  曹洞宗属佛教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而至良价,良价和他的学生本寂共同创建曹洞宗,其名取自该宗初祖洞山良价及二祖曹山之号。曹洞宗与临济、伪仰、云门、法眼合称禅宗。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入宋,在大童山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1163~1228年)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道元被尊为日本曹洞宗太祖。日本曹洞宗信众曾礼拜良价披剃的五泄禅寺。[10]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