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吃素即是放生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26:50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儒家;仁慈与;孝道思想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

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儒家;仁慈与;孝道思想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素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从汉代初年传入中国时,所传来的经典大都是小乘经典,由于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为主,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也是非素食者。但是由于儒家;仁慈与;孝道的影响,这时在中国僧人当中也有不少是素食者。如道安、慧远等高僧都是素食者的代表。他们主要是出自个人的自愿,并且他们把素食看成是一种苦行。

后来,以菩萨思想;慈悲为本之大乘佛教经典传入增多,如《涅槃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等,还有《梵网经》与《首楞严经》等。这些经典当中都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涅槃经》中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佛:;何故先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轮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

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的不杀生,包括一切众生——有情识的生命。为甚么呢?因为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杀害同类呢?

我国的孔子最重恕道,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陀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

\

在《十善业道经》中,佛陀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一者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者常于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者身常无病。五者寿命长远。六者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者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者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者无恶道怖。十者命终生天。

佛教传入我国,和我国文化相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对于动物,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我国出家人不托钵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杀素食、培养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观念就逐渐在佛门中形成了。

不杀生这一观念,在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中,更为重视。佛教以为不同空间的众生,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人道与畜生道,同是六道之一,畜生并不永远为畜生,人也并不永远为人。基于此一认知,多生多劫以来,人与畜生之间,难免没有父母妻子眷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若杀害各种生命,往往有可能杀害前世的六亲眷属。再者,我今生为人,杀害畜生——飞禽、鱼虾、鸡鸭猪羊,未来生中我如堕入畜生道,别人——包括畜生道恶报受尽转生为人的,也照样会杀我。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恶业招感,世界上连年战争不断,社会上的杀人、放火、勒索、撕票,都是人类共业的后果所致。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则认为,食用众生之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杀生,但是因为你的吃肉助长了他人的杀生,这其实是间接的杀生。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说:;而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

印光法师认为,杀业是各种恶业中最重的恶业。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不造杀业。法师认为,即便是你自己能够做到不亲手杀生,但如果你天天食肉,就是在天天杀生。因为如果没人杀生就不会有肉,那些屠夫、猎人、渔人都是为了满足食肉之人的需要,代替食肉者杀生而已。所以,印光法师认为,当一个人助长了别人造作了杀业,他的行为就是杀生。

\

印光法师认为,食肉与吃素是一个人超升或堕落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想爱惜自身及普天人民,想长寿安乐,不遭受意外灾祸,就应当戒杀吃素,也是为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种妙法。印光法师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一文中又说:

;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印光法师指出,一个人虽不杀生,但他吃肉助长了人的杀业,其实是犯了杀戒。只有当一个人不亲自杀生,坚持吃素的时候,他不仅不造作恶业,还能够免除各种苦报,他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放生之举。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