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叶圣陶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8 09:27:42
叶圣陶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已经到了这般地步。 ……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

叶圣陶与印光大师.jpg

叶圣陶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

叶圣陶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叶圣陶(1894-1988年)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叶圣陶还与印光法师和弘一法师等高僧有来往,与丰子恺、夏丏尊等居士保持密切的关系。通过与高僧和居士的接触,他不仅了解了佛法,而且对严格苦行的高僧产生了无限崇敬之情。

一、叶圣陶生平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叶圣陶幼年家境贫寒,13岁考入苏州草桥中学,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被迫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岁时被排挤出学校,在家闲居期间经常撰写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23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25岁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小学任教。

  从1918年起,叶圣陶先后在《妇女杂志》、《新潮》等杂志上发表白话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此后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二、叶圣陶与弘一法师

  叶圣陶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教界的大德高僧尤其崇敬。当时在佛教界很有影响的弘一法师和印光法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圣陶是在丰子恺的介绍下认识弘一法师的。叶圣陶早在民国初年就听说过尚未出家的弘一法师,因为弘一法师未出家之前以音乐、书画、篆刻而闻名。那时上海有一《太平洋报》,其艺术副刊由李叔同(弘一法师)主编,叶圣陶也喜欢篆刻,对于副刊所载他的书画篆刻都中意。后来,叶圣陶也听说李叔同出家。虽然听说,但彼此从没有见过面。后来,叶圣陶听夏丏尊的介绍,对弘一法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叶圣陶与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是好友。经常从丰子恺口中得知弘一法师的一些情况,产生了想见一见弘一法师的愿望。

  在丰子恺的安排下,叶圣陶终于有机缘见到了弘一法师。1927年秋的一天,弘一法师接到丰子恺的信,约叶圣陶星期日到上海功德林去见弘一法师,叶圣陶便带着渴望的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清净心去了功德林。叶圣陶在《两法师》一文中描述了见到弘一法师的情景: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导引进那房间时,近十位先到的恬静地起立相迎。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线最明亮的地方,站着那位弘一法师,带笑的容颜,细小的眼眸子放出晶莹的光。丏尊先生给我介绍之后,叫我坐在弘一法师的侧边。弘一法师坐下来之后,就悠然数着手里的念珠。我想一颗念珠一声“阿弥陀佛”吧,本来没有什么话要向他谈,见这样更沉入近乎催眠状态的凝思,言语是全不需要了。奇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旧友,或是他的学生,在这难得的会晤时,似乎该有好些抒情的话与他谈,然而不然,大家也只默然不多开口。未必因僧俗殊途,尘净异致,而有所矜持吧。或许他们以为这样默对一二小时,已胜于十年的晤谈了。

  在叶圣陶的印象中,弘一法师面容清癯,长髯飘浮,回答人的问题总是一句短语,但对人很殷勤,就像倾诉整个心愿。而且弘一法师非常谦虚,曾有位叫石岑的先生撰写有《人生哲学》一书,向弘一法师请教一些关于人生的意见。弘一法师却虔敬地回答说:“惭愧,没有研究,不能说什么。”

  在见过弘一法师之后,大众一起用午餐。下午弘一法师约定了要去见印光法师,说谁愿意去可一起同去。叶圣陶因为很早就知道印光法师是净土宗的大德,并且见过印光法师的文钞,也跟着弘一法师去了。一起同去的有七八个人。他们决定不坐人力车,步行前往。叶圣陶在《两法师》一文中描写了弘一法师步行的身影:弘一法师拔脚就走,我开始惊异他步履的轻捷。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这是独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里有第二双这样的脚。惭愧,我这年轻人常常落在他背后。我在他背后这样想他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极严谨的戒律。

  叶圣陶与弘一法师的交往并不多,由于他与夏丏尊是儿女亲家,有机会在夏丏尊那里看到许多弘一法师的书法,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弘一法师的书法》的文章,其中对弘一法师的书法有不少评价:

弘一法师对于书法是用过苦功的。在夏丏尊先生那里,见到他许多习字的成绩。各体的碑刻他都临摹,写什么像什么。……

\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已经到了这般地步。

……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

  在弘一法师圆寂之后,叶圣陶在《谈弘一法师临终偈语》一文中,对弘一法师的偈语作了解释:弘一法师临终作偈两首,第二首的后两句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照我的看法,这是描绘他的生活,说明他的生活体验:他人世一场,经历种种,修习种种,到他临命终时,正当“春满”“月圆”的时候。这自然是“好好的死”,但是“好好的死”源于“好好的活”。他临终前又写了“悲欣交集”四字,我以为这个“欣”字该作如下解释:一辈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无论信教不信教,只要是认真生活的人,谁不希望他的生活达到“春满”“月圆”的境界?而弘一法师真的达到这种境界了。他的可敬可佩,照我不参佛法的人说,就在于此。

  叶圣陶还根据弘一法师的临终偈颂的意思,作了四言两首诗歌缅怀他: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谢与缺,罔非自然。至人参化,入以涅槃。此境盛美,亦质亦玄。悲欣交集,遂与世绝。悲见有情,欣证禅悦。一贯真俗,体无差别。嗟哉法师,不可言说。

三、叶圣陶与印光法师

  除了对弘一法师有过几次见面以外,叶圣陶还曾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上海新闸路太平寺,亲近了印光法师。叶圣陶在《两法师》一文中描写了见到印光法师的情景:见寺役走进去的沿街的那个房间里,有个躯体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着,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师头一个跨进去时,就对这位和尚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我心里肃然,有些人以为弘一法师该是和尚里的浪漫派,看见这样可知完全不对。印光法师的皮肤呈褐色,肌理颇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头顶几乎全秃,发光亮;脑额很阔;浓眉底下一双眼睛这时虽不戴眼镜,却用戴了眼镜从眼镜上方射出眼光来的样子看人,嘴唇略微皱瘪,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是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

  在太平寺,叶圣陶见证了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之间的交流。弘一法师就一些问题三次向印光法师请教。印光法师就所提出的问题作了严肃的解答。印光法师在回答问题时,声色有点严厉,间以呵喝。在叶圣陶眼中,印光法师的“话语很多,有零星的插话,有应验的故事,从其间可以窥见他的信仰与欢喜。他显然以传道者自任,故遇有机缘不惮尽力宣传;宣传家必有所执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

  在见过印光法师之后,叶圣陶写了《两法师》一文,文中这样评价印光法师: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这想来由于他有很深的造诣,不过我们不清楚,但或者还有别一个原因。一般信徒觉得那个“佛”太渺远了,虽然一心皈依,总不免感到空虚;而印光法师却是眼睛看得见的,认他就是现世的“佛”,虔敬崇奉,亲接謦欬,这才觉得着实,满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叶圣陶尽管对佛教有深厚的感情,对像印光法师和弘一法师这样的高僧怀有崇高的敬意,并且还与夏丏尊和丰子恺等居士有密切的往来,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佛教信徒。在《谈弘一法师临终偈语》一文中,叶圣陶表露了自己对佛的心迹:

  我不参佛法,对于信佛的人只能同情,对于自己,相信永远是“教宗勘慕信难起”(拙诗《天地》一律之句)的了。也曾听人说过修习净土的道理,随时念佛,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以便往生净土。话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可是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个总印象:净土法门教人追求“好好的死”。我自信平凡,还是服膺“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好好的死”似不妨放慢些,我们就人论人,最要紧的还在追求“好好的活”。修习净土的或者都追求“好好的活”,只是我很少听见说起。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