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古代求雨的方法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7 09:30:28
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水涝求晴,天旱求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在古代,在人们对于支配他们的茫茫大自然并没有科学的认识时,面对天旱,他们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尽管在现代人看来是幼稚的认识),以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方式,乞求上苍,求得甘露。    所以,求雨在现代人用现代科学价值衡量时,显得可笑,似乎充满了无知和迷信,而求雨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能成功

  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水涝求晴,天旱求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在古代,在人们对于支配他们的茫茫大自然并没有科学的认识时,面对天旱,他们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尽管在现代人看来是幼稚的认识),以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方式,乞求上苍,求得甘露。    所以,求雨在现代人用现代科学价值衡量时,显得可笑,似乎充满了无知和迷信,而求雨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能成功,但参加者至少是在本来束手无策的环境中能够做些事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积极的,虽然并不是科学的。同时,求雨行为所带来的人能胜天的感觉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旱灾的现实。    求雨习俗并非中国所独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过求雨习俗。求雨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也是人们使用某种类似的巫术的方法希求上苍满足自己愿望的古传习俗。    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的北方比比皆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十年即有九旱,农民们多以为天旱是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这就是求雨。    此种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以山西为最。    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国,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也为朝廷所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祈。如山西,每逢岁旱,设坛于城隍庙。先期,县公服诣庙、行二跪六叩首礼毕,复跪拈阄,请某处龙神取水。传示乡地洒扫街道,禁止屠活命,各铺户、家户门首,供设龙神牌位、香案。僧众、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龙神。知县率僚属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坛,行二跪六叩首礼。每日辰、申二时,行香二次,乡老、僧众轮流跪香,讽经、典史监坛,利房照料香烛。如是者,三日,得雨,谢降撤坛,派乡老送水;旱甚,率僚属斋戒,出祷风去,雷雨,山川坛,进遍祷群庙。(光绪:《榆社县志》)天子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与官方求雨不同的,民间求雨是一种习俗,作为一种颇为庄重的仪式,民间求雨也有一套办法、规矩,形式也多样多种,因地而异。    解放前,山西农村一般的村子里都建有龙王庙,即使没有专门的龙王庙,也要在娘娘庙中供奉一尊龙王神位。在有些村庄,一般的家庭里自己也供奉有龙王小神位。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各种庙宇神位被摧毁者不少,但目前许多旧庙旧神都被逐渐恢复。所谓求雨,就是农民们对于其所供奉的、崇拜的龙王神位的请求与祭奠。    一、龙——中国人的雨神    龙是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后来又成了中国人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由于龙的叱咤风云和独特的威力,它能够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因而是又成为天子和帝王的象征,富有神力,威风无比。    其实,龙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和烛龙就是这样,汉代祈雨也常用土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有雨,随着《华严经》的流行,后人求雨也就专祈龙王了。    唐、宋以后,人间帝王又封龙神为王,在世俗权力的推动下,龙王信仰便在民间遍传开来。在佛教中,求雨者请观世音、使用龙镜、施符念经等方式。唐、宋以后,道教除了斋蘸祈祷、画符录、念咒等求雨方法外,又吸收了龙王信仰,称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在民间原始信仰及巫术的推动下,根据同类及外推法,大凡有水之处,大至江河湖海,小到塘井潭渊,莫不驻有龙王,专门负责当地的水旱丰歉。    古代传说中的龙王神爷,虽然有种种神性,但它不是地方神,并无守疆护土之责,它是无水不在的。而水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又是如此重要。这样一来,龙王便安家于各地,无论大江南北、高山平原,龙王庙林立,龙王神遍布,与土地神、城隍庙、关公嗣同尊共处,相提并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灵。    当然,在诸多掌管雨水的神灵中,龙王并非绝无仅有。中国人的求雨起源很早,西汉刘安等著的《淮南子》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西汉时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明,其止雨反是。(《汉书·董仲舒传》)    民间认为,玉皇、雷公、风伯、雨师、龙王等神灵都主司降雨,所以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这些神灵,其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二月二在民间是为龙抬头之日,在山西各村疃社醵钱献牲,谓之‘龙抬头’。提壶汲水注之,曰‘引青龙’。(道光:《大同县志》)    目前,残存于山西民间的求雨习俗仍然继承了古代求雨的一般的基本做法。相传每年阴历五月以后,上苍才开始授予龙王行云布雨的权力,以后才可以举行求雨活动,五月以前是不能求雨的。由于环境不尽相同,山西各地的求雨方式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二、女性求雨    利用女性,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牺牲,贡献给神灵作为祭品,这在中国是有传说的。因为神灵多为男性,人们便根据现世间男性喜欢年轻女性的奉献而常常施用于神界。古时候中国有所谓河伯娶妻,人们把年轻女性投于江中献于河神的传说。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子牺牲自己在现世间的青春,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及宗教的产物。    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迹,似乎也是历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遗传。    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在祁县一带,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其办法是:先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满清水。之后,由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嘴中念着类似于咒的求雨辞:石头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在吕梁地区,每逢天旱不雨时,村中的长者就从村里选出七个寡妇,由她们代表村民求雨,她们带上馒头、瓜果、香火与纸钱,到庙中龙王塑像前烧香叩头。祈祷还愿。用寡妇求雨,大概是少女的延伸。    在临县一带求雨颇具艺术色彩,一般届时要杀猪一头,按全村人的平均分摊肉钱。杀猪之前刀手们要先把猪拉到村口,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堆,让猪嘴拱几下,土堆被拱向哪个方向,说明雨神就在那里,村民就朝那个方向敬戴龙王爷,行叩拜请求之礼。完后把猪肉分与村民吃,吃肉之前要先敬拜天地爷,土地爷,龙王爷,以示心诚,使老天降雨。    晋中一带还有的村庄用七位守寡的老太太求雨,当地称之为七婆婆洗十八罗汗。每遇天旱,由村里选出七个守寡老太太,要求是本份,德性好。她们要手拿新毛巾到庙中为十八罗汉的神像抹面洗身,洗去罗汉身上的污垢,边洗边说: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在当地,唱灯艺即唱戏,莲花大供即指蒸上莲花型白面大馍,供献给十八罗汉。    三、善人求雨    善人求雨在山西各地农村也是较为普遍的。每逢天旱,一般是到了农历六月六这天,从本村里选出七个德行好、品格优异的成年男子履行求雨仪式。这些人被称之为善人。求雨时,善人们头戴用柳枝编好的帽子,上身赤裸两腿高挽,赤搏双脚。他们把龙王神像和禹王娘娘的神像从庙中抬出,沿本村大街小巷游行示众。让它看看旱灾的苦难和人们对它的敬意与期待。    神像行游时,村中每户人家都要在家门口放一口大瓮,瓮中盛满水,水中插一棵较粗的柳枝,当善人们抬着龙王、禹王的神像走过各家门口时,善人们齐声高喊:搬倒水瓮,并口念哪摩否的咒语。此时每户必须立即把自家门口放的水瓮搬倒,让水浸泻而出。此后,每家每户还要把那根柳枝插在门口放三天,以示三天之内,必有雨水而降。在祈雨的这一天,善人们必须吃素食,不得吃荤,三天之内如果真的下雨,全村百姓都要庆贺一番,唱几天连台大戏。    在阳高县,与此种习俗略有不同的是,当善人们抬着龙王塑像敲锣打鼓沿街行走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前摆好香案供品,全家在门口叩拜迎送,而且各家都要把门前的道路清扫后用水洒过,水洒得越多越好,这意味着下雨湿地。    在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神灵同世间的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讲人情事故。所以请它办事也要有所表示。除了奉献少女、寡妇以侍候服务外,为神唱戏要他高兴也是一种办法,这就是唱戏娱神以求雨。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唱戏者,有一个村子单独举行的,也有几个村子联合求雨联合唱的。届时分别由本村和几位行家能手或各村派出的几名里手进行组织、领导。唱戏之前,先要把龙王爷的神位请到靠近戏台的一间房子里,有专人烧香待候,并接待布施者,戏台两侧贴着长幅对联,内容为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安定云云,每唱一出戏前后,都要大放鞭炮示吉利。戏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和要求。戏唱完后再隆重地将龙王爷的神位请送到庙中,娱神祈雨就告结束了。此外,如果久旱祈得甘泽,亦多演戏谢雨。(民国:《闻喜县志》)    四、集体游雨    外出集体求雨,在山西又称作游雨,这种方式往往是在天旱特别严重、村中求雨已无济于事的情况下,采取的更大规模的外出求雨。    游雨人多势众,有一个村子的,也有联合几个村子一起进山求雨的。凡遇旱请神,两村互为迎送,谓之‘神亲’。或迎龙神,或迎狐大夫,或迎李卫公,或迎麻姑、或迎小大王。祷得雨,则将一庙之神俱请,谓之‘请后神’。(同治:《榆次县志》)所去之处都是富有传奇魅力的山中,或是具有特定传说的地方及建有大型龙王庙的地方。    在天镇,求雨时先由年长者到庙里去领牲,所谓领牲就是把阉割过了的公羊领到一个庙中,用冰冷的井水猛浇羊的后背梁,如果羊因突受凉水浇而打冷战,就表明龙王领牲了。领牲之后,年长者率众人在龙王神像前烧纸、祈祷、叩头上香,并把能够取水的各个山名写成纸条,揉成团后放在盘中摇动,跳出盘子的纸团上所写的山名就是取水的地方。天镇县可取水的地方有八角海,盘山,五华寺等处。    游雨的方式很多,这里我们介绍二种。第一种是取水求雨。这种方式在北部的天镇及吕梁的柳林和晋东南一带较为盛行。每岁仲春,各里人民向析城崦山换取神水,仅从靡费。(同治:《阳城县志》)届时全村的青壮年小伙子在长者的带领下,上身裸露,下面赤脚,头戴柳条帽,不烟,不酒,不撑伞,敲锣打鼓,抱着用红布裹着的取水坛子或瓶子向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取水地进发。途经的村庄一般都给以食宿接待,并有部分人加入到取水队伍。到了山中取上水之后,回来供奉在本地的龙王庙中,进香烧纸进行祭奠仪式。    这种方式在有些地方叫做偷雨,偷雨的人沿途几十里,几百里都不能说话,据说讲了话就会把雨丢掉。烧香回来时,村里派专人去接,将装满水的罐子恭恭敬敬放在村中庙里,再行祭典。    在寿阳一带过去也留传着一种方法祀雨之法、置瓶于神案,焚香虔祝,神至庙中辄有声、或有蝴蝶生物飞出,用纸探瓶中温,即还去必有甘雨。据载,光绪五年,曾国荃就任山西巡抚时,派人用此法求雨,奇验。(光绪:《寿阳县志》)    第二种方法是请龙王求雨。在没有龙王庙或龙王神的地方有时采用此种方式,祀雨时首先杀羊作为贡品,准备好香、纸、大红布、旗帜、轿子、锣、鼓等等,一应俱全后,便由村子里选出来的几十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附近几十里之外的龙王庙请龙王去。按照传统,请龙王的队伍回来时经过的所有村庄都要为请龙王的队伍招待饭水、送物送钱。届时,在炎热的夏天,祀求龙王者上身裸体,穿白色裤子,赤脚戴柳条帽,到达龙王庙时,将所带供品一应摆出,如果龙王爷的神像已被其他村请走,也可供请其他祀神,烧纸敬香,众人齐跪,连声祈祷。盛大的仪式结束后,即用所带红布恭恭敬敬地给龙王披上,几个人将龙王君抬入黑布轿中,八人大轿起驾,轿前九人高举大彩旗,迎风招展,轿两侧分立数人敲锣打鼓,轿后善男信女浩浩荡荡,一路行进。途中所经过的村庄为了能够得到龙王爷的恩泽通常由村里人从本村口接轿,一直指到另一个村的村口,再由另一村人抬轿,依次传递,绝对不许歇轿。    每过一村庄时,村民都要迎住龙王大轿,跪满一地,烧香敬纸,上供祭品,并在轿前用清水洒道,恭敬送出。    龙王爷抬到所请村庄之后,将龙王恭请庙中,杀猪宰羊,以整羊整猪作为盛大贡品进行祭祀,每日烧香焚纸不断,锣鼓喧天,日夜不息,男女老少皆叩拜祷祈。这种仪式一直持续九天。下雨之后,最后再将龙王原路奉回。    在晋南与太行山区的一些地方,关公这位近乎全能的神也被用来求雨。关公求雨采用了与关羽在世时身为大将军的角色相适应的方式,即出巡视查灾相,以救民于水火。    一般情景是,经过连日的干旱之后,先由一或两个人半夜入关帝庙、把关公神位抬到村外,第二天早晨村民见状都说:关公到了。于是供奉一,二天后开始抬着关公神像出巡求雨。意思是让关帝看看旱灾情景。先由几个手拿大锣鸣响,带着黄纸符,写上祈雨二字张贴在村中或家户门口,叫众人出行。关公出巡时、二人鸣锣开道、八人抬大轿,上坐关公,再有小孩扮着雷公,闪将,风婆,龙母,禹王娘娘等,后随锣鼓队,龙公龙母,并用推车拉上大缸一口,插柳满水,龙公推,龙母拉,一路浩浩荡荡,出巡三日,当两村关公相遇时,也有互不相让者。    上述几种求雨方式主要是采取了娱神,敬神的方式请求龙王爷开思,这在山西民间称为善求雨。    五、恶求雨    与善求雨不同的,还有一种恶求雨方式,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先善后恶,先礼后兵,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就是说,当上述的求雨方式仍然无法求到雨时,在干旱的煎熬下,村民们只好采用恶求雨的方式。    从信仰逻辑来讲,恶求雨是人们希望通过自我折磨的方式展示人们所遭受的旱灾之苦,以求得神灵的可怜之心,开恩普降甘泽。    在隰县的恶求雨中有提马子一说,求雨者据称是神灵附体,这些人多为一些村中无赖,二流子、精神病者、拐子或瞎子,他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手拿铁钎,铁棍,铁鞭,或者用小刀,刺、打、割、扎自己的身体,自己折磨自己,请龙王目睹。直到折磨的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血肉模湖,惨不忍睹之至,据说才可能得到神灵的怜悯,降雨以救民。人们都说这些人事后不会有什么皮肉之苦,仍然会完好无损于人间。    在进山远道求雨中,恶求雨也需要人们遭受极大的苦难。每到天旱时,村中都选出几个品行,家庭都好的人进山求雨,他们赤身裸脚,一走十多天,每天只吃素食,不烟不酒,休息时间也很短,到了目的地之后,这些求雨者必须跪在尖利的石渣上或者长满荆棘的草丛中,两脚及两膝盖鲜血淋淋、心中无杂念,口中念咒语,以此感动龙王,有的持续很长时间。    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恶求雨方式,流行于晋东南及吕梁一带。通常由村里人共同出资重赏招聘一两个人求雨,招之人多为叫花子、流浪汉或村中好吃懒做的无赖汉。这些人受聘之后,用匕首或小刀,或铁丝刺入臂部,任凭鲜血流淌,沿着村子分别到各家各户院中求雨、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给求雨者恭敬地奉上礼品、钱财,然后再用一碗清水浇在插着匕首的手臂上,据说也是为了向上苍表示诚心,祈求降雨。    然而,人们对于龙王的请求和祈求也是有限度的。恶求雨当中一种最为激烈的方式就是对于龙王神,由恭敬的请求变成愤怒的责打。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恭敬请求多次,却仍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于是,人们就不客气了,他们对于龙神开始失去耐心。此时,村民们往往请几位和尚带着三把锄刀放在神像前,由几位身强力壮的村民把龙王塑像搬倒在地,五花大绑,用皮鞭抽打、责骂,把天旱无雨的罪过归因于龙王的固执。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迫使龙王屈服人们的愿望。

\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