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受戒,学戒,持戒与犯戒(宏通)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7 09:24:09
受戒,学戒,持戒与犯戒 宏通闽南佛学

受戒,学戒,持戒与犯戒 宏通闽南佛学

\

  1、受戒  受戒是为了学戒,学戒是为了持戒,持戒是为了转凡成圣。受而不学则懈怠愚痴,学而不持则如说食数宝,并且二者皆会堕地狱。  不论出家和在家,一进入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受戒,否则便是门外汉。有二种授法;①师师相授,以至诚心感发戒体,纳受戒体,作为防非止恶的武器。萨婆多论说,无殷重心不发无作戒体。②在佛前自誓受戒,要见光见华见佛来摸顶方得受戒。以末世的根机来说大多是师师相援。受戒并不是佛子身份的完成,而是开始,只有受了戒才有资格去学你所受的戒法。受而不学的话,则愚痴,举止动作都会犯戒。  《灵芝资持记》中说:“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恶,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不善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  又东南禅讲半夜噉粥,木钵纱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实、并谓随方,不学愚痴,一至於此,慎之。”那是宋朝的时候,现在不学而犯戒谤戒的更不用说了。犯一条就结一条罪。即使不犯,亦有不学无知罪、堕众合地狱一万四千四百万年,故不可不学。学戒才能体会佛制戒都是从爱护我们和成就我们道业的大慈悲心出发,比如说声闻戒的第一条戒即是淫戒,因为淫欲之性,体是鄙秽,爱结缠心,耽惑难舍,既能为之,则生死苦增,炽然不绝,沉沦三有,莫能出离,障道之缘,莫过於此。制这条根本戒后。又制方便戒加以深防。比如说比丘尼不可独宿、独行,独与男子说话、入暗室,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等等,以防微杜渐故。一犯根本则堕焰热地狱九十二万万一千六百万年、苦不堪言。而且现生永弃僧团之外,如人断头,不可复活。戒中还告诉我们在未犯大戒时,如果实在不能堪受出家生活,佛开可舍戒还俗,要是不舍戒的话,则原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同样是犯戒,可见不学戒怎可知道这些。如今很多出戒坛不久就去带戒还俗的,后果不堪设想!佛说轮回根本,无如淫欲;生死助缘,莫逾饮食。所以除了淫戒外,其他关於制饮食方面的戒篇幅也不少,如不非时食戒,正为洁其身、薄其淫,清其心、寡其欲也。所以离之,一一皆如佛,以种未来出世胜因,在非时食戒后又制了不许残宿食,七日药非时浆不能过限,以及不能无因缘而服等等。其它的戒也就不一一列出了。总知众生终日生活在贪、嗔,痴的烦恼之中,必以戒来降伏贪等三毒的勃兴。古德云:裙无带,则不能收摄其身,人无戒,则不能降伏其心。  2,学戒学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说戒律条文背会就好,还用学么?实则不然,背熟并不就是一个严持戒者,因为每—条戒相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各皆有轻重。同样犯一条戒,由於动机,方法,结果等不同,则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法也各有不同。除戒的条文外,违背佛法原则的也算是犯戒。犯的什么戒,应该怎么办?都应了如指掌,方是通晓戒律。道宣律师听广律二十遍之多,还不敢自夸自己学通了:僧休法师听洪律师讲四分律三十多遍后说:“予听涉多矣,至於经论,一遍入神,今听律部,愈增愈暗。”  由此可知戒的难学。要学好戒一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者,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由此可见,现在有人说今处末法不遇佛故难悟道的说法是不对的,是以持戒与否为远近,而不以形迹为远近。《大宝积经》云:“若有众生,见我色身,而不获其戒,有何所得?如提婆达多,虽遇於我,犹堕地狱。”  《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於我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 如贫人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者出狱。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佛的这些苦口婆心的教导,明显地指出:心远则远,心近则近,而与形迹是不相干的。  现举实例:佛世时有二比丘结伴见佛,中途渴乏无水,见前一有虫水井。一比丘见水便饮,一比丘以佛制比丘不许饮虫水,故宁渴死也不毁佛戒。饮水比丘见佛后,佛呵责道:“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那死比丘早巳生忉利天,见我法身。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 虽与我一起,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可见末法时代,持戒同样能见佛。虽然很多戒难持,但是我们是否有那渴死比丘的持戒精神?  是誓死不违戒,还是求生随波逐流?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人生无常,唯戒可依!  3,持戒  持戒是无漏的圣道因,佛说:“若人以四事供养南阎浮提一些凡圣僧人,不如一日一夜出家持佛净戒的功德。”因为布施的功德是有漏的人天福报,持戒则是无漏因。《楞严经》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三界轮回之身,无论善恶智愚,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名有漏。一切科学哲学家都不能脱离此苦,皆有漏学。惟有戒等三学,能令吾人离苦得乐,入於清净安乐之净土,不受生死轮回。因此直修三学,方能断惑取证。  持戒加上般若就是持戒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这是指菩萨的智慧,是深入诸法实相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持戒时以不执着的心,无所求,无所得的心。  因此持戒波罗密有三个特点:发心为众生。②发心为成佛道。⑧持戒不求果报。  事实上,无所得的心就是有所得,有所得的心就是无所得。如上楼梯,一步一步不执着才会上得更高。所以菩萨的持戒就是从有相上开始,到无相上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无相而无不相。可见有人批评持戒太着相了,是不对的,因为佛戒不是永远停留在有相上,先不着相,哪里会一步升到无相。释尊制戒的目的,就在摄取於僧,出家人还在凡夫的阶段,生活起居都要和众生发生关系,所以佛陀为了维护僧团而假名说戒,以戒作为修行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以世俗谛而言的。当然诸法实相中是没有一个戒、人、众生等等,所以不能以实相来批评戒的着相。如果修到无相的境界,当然是不用执着戒了。六祖大师说:“心平何须持戒?”因为他已到了明心见性、根本不曾犯戒的境界,还谈什么持戒呢?有人常拿六祖大师的话来批评持戒的人,实在闹了大笑话。“心平”即是没有贪等烦恼。如果心不平的话那就还是要强调以戒来调伏三业,按神秀禅师的偈而行;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从有相上着手修,以戒为船,度到彼岸自然可以舍船了。 持戒波罗密同时也具足六波罗密,持戒不侵犯一切众生,即是布施了众生的安全感,也即无畏施;持戒本身即名忍辱,日日行、时时行,即精进波罗密,从身口意三业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柔,即禅定波罗密;持戒能深信因果,以德报怨,利乐有情,即智慧波罗密。是故持戒波罗密生六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度的意思,这六法组成一船可度我们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4、犯戒  我们在持戒的过程中,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业习难断,所以无形之中存一个妄念就会犯戒。犯戒以后怎么办?是后悔还是忏悔?有的没学戒的人,犯戒后就一直后悔,应做的没做,不应做的做了。戒中告诉我们犯戒后不应停留在后悔中,因为过失的发生,后悔是没有帮助的,只能延长过去的错误在心理上长久折磨,不断地内疚,把人引向山穷水尽的绝路,会影响修定,也影响智慧的开发。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忏悔。忏悔就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的意思,也就是说错误已形成,对以前的过错生大惭愧心,立定主意与过去的错误告别,并且并作一种歉意性的弥补,永不再犯。有一位名人说过:“惭愧是向上的妙道,忏悔是自新的法门,修行人常服此方,转凡成圣定然可期。”袁了凡居士说;“以前的种种譬如今日死,以后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了。”这就是忏悔的新义。  忏悔法共有三种而可合为两类:列表如下:  作法忏  事忏——通大小乘三种 取相忏  无生忏——理忏——唯大乘  作法忏是制教的忏法,限於小乘,必须识於罪名种相,随有即忏。比丘戒共有六种罪名:①波罗夷、②僧残,③偷兰遮、④波逸提、⑤悔过法、⑥突吉罗。这六罪名的忏罪羯磨法在随机羯磨中已详细列出。取相忏是化教的忏法,即如《梵网经》云;“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像,好像者,佛来摸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罪灭。”这两种忏法都是事相达成的目的,所以叫事忏。无生忏,就是观万法皆空,却又即真即俗,中道现前,开佛眼而破无明。就末法众生的根机,取相忏和无生忏都较难。最适合我们的就是作法忏,根据罪的轻重有对首、心念、和僧中忏。然而事忏只能伏业,理忏却能灭业,所以最好是事忏、理忏三法并用,才能把一切罪根皆忏悔掉。  佛制的戒律有止有开,决不许我们犯戒,但不得已犯戒时又开忏悔法。首先要我们每日自恣,即是开生活检讨会,自己检查自己一天所犯的罪过,别人也可随意地指出你的罪过,自恣完就展转忏罪,如此善友互相劝导,展转相教、展转相谏、展转忏悔。一方面可忏除自己的罪业,在日后的行为中少犯甚至不犯,以增进道业,另一方面又可增进僧团的和谐,以及彼此修行业上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发扬这种忏悔的真精神,而不是以别人的过失作为黑材料到处宣扬,这是自他皆损、是灭法的现象。通过忏悔可以化整为零,重报轻受,几百年或是更长的地狱苦一忏便消,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如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至放罪能否消,关键在於心是否恳切至诚。因为罪业是无相的,倘是有相,无始以来累积起来尽虚空遍法界也不能容纳。正因为无相,所以忏悔能消。如果不忏,罪业一定会展转增加,必随罪业去下地狱。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