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5 09:29:24
中道思想的原理,是一个不容易把握得住的抽象理论,它在佛教教理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莫不是在善恶、美丑、是非、好坏、空有、苦乐、去来、一异、常断的二边戏论中打转,所以对于中道的原理,总是难于接受——也不容易了解。佛陀有见于众生执此执彼,沉沦流转于二边的戏论中,不能解脱出来,不得不提出远离二边的中道,使众生认清一切万法的究竟真理,作为步入涅槃解脱的先声。佛陀时代所说的中道意义,与

中道思想的原理,是一个不容易把握得住的抽象理论,它在佛教教理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莫不是在善恶、美丑、是非、好坏、空有、苦乐、去来、一异、常断的二边戏论中打转,所以对于中道的原理,总是难于接受——也不容易了解。佛陀有见于众生执此执彼,沉沦流转于二边的戏论中,不能解脱出来,不得不提出远离二边的中道,使众生认清一切万法的究竟真理,作为步入涅槃解脱的先声。

佛陀时代所说的中道意义,与普通人或外道所说的中道意义并不相同。普通人或外道认为:中道就是不偏的意思。亦即认为离开二边的中央、中庸、中间的中,就是中道,而佛陀所说的中道,却是如实的,是正确真实的,是真理的代名词。所以,真理的中,在佛法上也可以叫做是真如、实相、如如、实际、法界等,意思就是说,佛法上的中道,并不是只如普通人或外道所认为的——只去二边而取中间的中道,而是认为:远离二边的诸法真理,本来是不可以用言语来加以说明或形容,现在姑且以“中”来代表真理,诚为不得已的方便,果真能悟入真理,“中”也就不可说的了。由此可知,中道是真理,是不可说的,在没有天地的时候是如此,有了天地以后也是如此,乃至尽未来际亦复如此,依然是真真实实的像它原来的样子,这就是不可说的中道真理。

在佛教中所阐明的中道理论很多,如唯识的三时教中道、中论里的八不中道,禅宗也有其离文绝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的中道观。或根据各种原始佛教的资料看来,最初的中道,只不过是离苦乐二边的中道,以后乃相继的开展为无常是中道、无我是中道、缘起是中道、心识的本质是中道、离有无二边的中道、默然不答的中道、四谛八正道是中道的种种中道说,今依次说明如下:

一、离苦乐二边的中道

佛陀这种中道的看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大热的阳光下烤火、严寒冰冻的气候与裸身受寒的苦行者所说的。他们以为能够尽量忍受肉体上的痛苦,希求以此代价换取精神上的解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在最初出家修行的时候,就整整花费了六年的时间,从事学习他们这种苦行的方法,想从这种苦行当中,脱离了生老病死的种种宇宙人生的苦痛。结果,这种苦行方法,终为佛陀所反对、所扬弃。以当时佛陀的心境上认为:人类的肉体和内心,从无始来,本自一体,绝对不可截然的划分为二,视为二种不同的东西。如果想以虐待肉体,求取内心的解脱,最后只有越是增加了内心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罢了。因为肉体上有了痛苦,往往是造成精神内心苦痛的主要原因,并且由此常常引导众生进入精神苦痛的深渊,乃至无以自拔。虽说这种扬弃肉体,重视精神超脱的苦行方法,是有利于修行,但是在追求解决人类痛苦和获得不生不灭的涅槃意义上,却是毫无用处、毫无帮助的。 佛陀如此的亲自体验了苦行的无益,也亲自见到了修苦行的终极下场——不是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便是在百无聊赖当中,走上自我绝灭的自杀途径,因此佛陀决意放弃六年苦行的成果,接受牧羊女难陀献上的乳酪,迈向菩提树座下,成等正觉。若是佛陀当时没有抉择中道的智慧,盲目的跟随外道苦行者,继续他六年的苦行,怎么会有菩提树下顿悟无生的一天呢?今天怎么还会有佛法流传于世间呢?

外道求解脱宇宙人生痛苦的方法,除了修苦以外,还有一种修放荡纵乐的方法。修这种方法的人,与现代所谓的唯物学者相似,他们对现实的生存,毫不加以反省,尽情的想以有限的物质来满足他无穷无尽的欲望,一味贪着现前刹那间的快乐。这种的外道行者是六师外道里的前三、四派,他们的主张,以为获得了物质,身体才会快乐,失去了物质,身体便产生痛苦。殊不知佛陀对这种享乐主义的放纵派,加以严历无情的呵斥和扬弃,佛陀认为他们的享乐,非但不能永远的享有快乐,而且是罪恶痛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放荡纵乐可以得到解脱的话,佛陀当初何必抛弃王位之尊和娇妻爱子、国城象马、七宝珍珠世间最上的快乐本钱,偏偏去雪山修苦行呢?就是因为纵乐只不过是瞬间之乐,反而是招来无穷苦果的主要因素,这就是不可避免“乐极生悲”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既然如此,又何能以纵乐的手段,达到解脱的目的呢?

佛陀认为上面的苦行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是极端的修行方法,是绝不能得到解脱的,一定要靠着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是解脱宇宙人生苦痛的完满方法。因之,佛陀曾经就以此种求精神之乐而又不放弃物质的修行观点,告诫一位修苦行而不能解脱的伤心弟子说:“你从前既然是弹琴的乐师,你可知道你的琴弦拉得太紧的时候,不是有声高音绝而弦断的现象吗?你也一定知道你的琴弦太松的时候,不是有声低音弛而无声的情形吗?你更会知道一点,就是你在琴弦不紧不松的当中,不就是你弹琴时声音最佳,音韵最美,曲调最动听的时候吗?出家修道正像你在家弹琴的情形一样,只有在不紧不松、不缓不急是刚好境界上用功,庶几才有获得解脱的一天。”这不就是佛陀当时的中道解脱思想吗?

谁都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所经验的,不是痛苦的时刻,便是快乐的时候,在这不是痛苦便是快乐的当中,要如何才能在苦乐中得其不苦不乐的中道呢?这是境界上的问题。譬如说:生病是肉体上的痛苦,没有钱是经济上的痛苦,在人与人相处之间,因为彼此的不愉快、不称心,便又产生了感情上的痛苦,要是能够置身在这些痛苦当中不感到痛苦,或者置身在许多快乐当中也不以为乐,这就是获得了中道的境界,这种在苦乐当中而不感到苦乐的境界,并不是像顽石枯木的不知外境所动一样,而是修道者置身在苦乐之中,而行的中道法门。这与看电影一样,倘使你的理智脆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被影片中的剧情所感动,令内心随着影片中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久久不能自出于苦乐之情的境界,岂不是一个愚痴不智之人?反之,若是不为剧情的境界所动,正视人本来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又何必为剧情的悲哀而兴叹?因剧情的乐境而欢喜?能够这样的远离二边的境界,便是离苦乐的中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经学佛多年,深解离苦乐二边的中道胜义,所以他在一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月出于东山之上的秋日之夜,与一位道士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道士触景生情,悲叹赤壁鏖兵中不可一世的英雄——曹操,如今魂归何处?又悲叹自己不能物化而登仙,只能打鱼拾柴于江边和陆上,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又哀悼自己生命的短促,有如蜉蝣的奇生于天地之间,转眼而逝。自己又渺小如沧海中的一粟,虽羡长江之无穷,赤壁之常在,想跟飞仙出遨太空,抱月而常存,但是自己却不能做到,不得不把满怀的感伤,用洞箫鸣鸣然的吹出使无情起舞,有情下泪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余音。此时苏东坡为了教化他,而以眼前的水和月的现前境界做题材,开导道士说:“你知不知道水和月的道理?自古以来,水就像现在一样不断的流,你又何必为流去的水,消失的岁月而伤心呢?你为何不把水的流去和岁月的消失看作是常住不变的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都看作是常住不变,本来如此的真理,那么还有什么流去和消失呢?月亮也是一样,它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你又何必为它缺的时候悲叹,复圆的时候高兴呢?如果你能见月亮也是常住不变,本来如此的话,那它又有什么圆缺盈虚可说的呢?要是我们以变的立场去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何尝不时时刻刻的都在瞬息万变之中!既然都是在变,也就难免有灭去的时候,那你又何须羡慕长江、赤壁、飞仙、明月的失存呢?要是我们以不变的立场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如此,本来不变,正是所谓:‘水未尝逝往,月乳无所谓盈虚’的情形,当下江上徐来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所听到的声音,眼前所见的美景,不就是造物者供我们共享的无尽宝藏?”苏东坡用这种离水无波、离光无真的不变境界,来促使道士当下觉悟中道之理,当下享用眼前的大好风光,彼此二人遂沉醉在离苦离乐、不为境转、超凡绝俗的高深玄妙哲理——中道的境界中。

二、无常是中道

在现实的事实里面,最容易见到的就是无常,一切都是在变化无常当中,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里总是在说:“如果不变,该是多好呢!”其实这种以有个自我观念的存在,而想在变化无常当中追求不变的事实,是多么不可能。因为人生人死,天晴天阴的变化无常现象就是真理,宇宙到外无不是流动变化的无常现象,这种无常现象既然有变化,那么便有破坏的时候,有了这种变化破坏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厅以叫人悲观的,但是因为我们有所要求,所以才使我们有悲观的感觉。这种一切变化的现象是一个过程,是永远继续发展下去的事实,那么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为什么是无常而不是常住的呢?这有二种理由:

第一种是生命的原理。不管生物界也好,或是矿物界也好,一切都是变化的连续,一切都是有它自身的发展,此如我们的身体有新陈代谢一样。设使整个的世间都是不变的话,生成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永不消失,这个时候的我们恐怕连站立的地方也没有。设使人类只生而不死的话,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可怕的事实。所以无常是使生命继续生存下去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宇宙是要靠无常的生、住、异、灭,才能延续至无穷的未来。

第种是实相的内容,凡是一切人的世界,或是物的世界,其究竟真实就是无常,无常就是表示一切人的世界或物的世界的实相内容,前面是说生命因为无常才能生存,这里则说有了实相,才能有真理的内容,这如音乐的生命是表示现在一连贯相继不断的音韵,如果你把音符一一截断,提出分析,便失去音乐本有的生命一样。人也是如此,唯有在生死动态当中,才有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世间。念一首诗也不例外,由诗律音韵的连贯动态念下来,便可以发现诗的活泼泼的生命,否则断断续续的念诗,就会破坏一首有生气、有活力、有感情、有热血的诗章,而成为干燥无味、无生命、无灵魂的字句而已。其他如一个学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民族,处处都要在无常变化中,才有生命的留存,不然,常常如此的学院、社会、国家、民族,又有什么历史可资记载的价值,以传留后世呢?可见,要知道一件事情,必须由动态的眼光,才能了解动态的情形,由动态当中,才能知道实相的真理内容。一般不明佛法的人,一听到无常的名词,便以为是悲观的灰色看法,却不明了这种表面看来似是悲观的无常,实在就是一种流动的哲学,是生命的原理,是实相的内容。如果把握住无常的原理,便能见到真理的表现,所以说:生命不断变化的连续,才是实相的内容,苦是没有无常的现象存在,谁还能够知道生命实相的原理呢?

世间人因处于变化无常的春夏秋冬或生老死当中,一方面想要四季常春、长生不老、不苦、不病,另一方面又迫于事实上的不可能,所以总是感到不好,对现实的一切不满。这都是由于众生执着“我”而产生的无穷欲望,所感招这种不好、不满的苦果。本来春夏秋冬和生老病死的无常变化本身,就是表示着它要这样的无常变化无常,所以变化无常也就成为正常了,这种正常的道理就是真理。然而一般人由于有了生,便不想有死的一天,要求自己永远不死而永生,这都是从我的欲望太高所感招不好、不满的苦果,如果能够除去我的欲望,那就是真理,就是理想的中道境界。

在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界中,我们是没有办法找出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例如:毛巾,它的本身,就是无我,就是中道,就是空,因此在千差万别的现象界中的一切,无不是真理,中道的所在。透过了“空”“中道”的境界,去观察一切万象,就不会失之于偏,方能如实知见,才能悟入无常的中道。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这样去想,如想毛巾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才说是毛巾。又如想杯子,它本来不是杯子,是假名安立它是杯子。再如心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起来似不成理,我们不妨仔细的追想,如能知道色即是空的“空”是不离开色的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同样的,空即是色的“色”是不离开空的色,所以说空即是色。体会了毛巾、杯子、色、空等一切现象的无常,此无常就是中道。

三、无我的中道

\

在千变万化的现象界中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存在呢?佛陀曾经答覆这个问题说:“这是找不到的,如果你一定要找到这个不变的东西的话,那么它就是无我。”这一件事颇令人费解,须要深深的体悟才能领会其中的奥秘。由于人类的思想,总是想找到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可惜又找不到,可以找到的是无我,这个无我又是一个捉拿不住的抽象东西。例如:有人说僧伽蓝是常住不变的,其实不然,僧伽蓝是无常变化的,说它是常住不变,只不过是就无常变化中权说为常住不变而已。本来在变化当中,无不是变化的,这就是宇宙一切无常的真理。这个真理也显示出:如果有主宰的我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便可以是常住不变的,事实正相反的显示出:“宇宙中的一切是无常”的铁一般事实,任你怎么样,它始终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这样看来,就是因为没有我的主宰的原故,宇宙的一切才如此无常,使人个个都作不了主。

人是由于欲望的生起,才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但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客观的世界是不相符合的。在客观上说,无我的内容,是没有创造宇宙的上帝,如果能够体悟无我的真理,也就无所谓有什么神我和自性的存在,因为神我和自性都是有实体的东西。在主观上说:心是有的,但是心的思虑,是永远无法捉住的,倘使心能被捉到,但已经不是心而是另一有实体的东西,由此才说为无我。在这客观上和主观上的无我看来,怎么会有轮回生死的现象呢?在佛教里虽有所谓中阴身或五取蕴的说法,但是仔细研究的结果,这是不能超出变化性的范围,因为心是集积的东西,它集积了一切经验,而一切经验所表现的是变化无常的。同样的,轮回生死是精神上的东西,也是变化无常的,此中所谓变化无常的意思,就是轮回生死的主因。

现代有许多人都认为轮回生死的当体是灵魂,灵魂是一种细身,是固定不变的,永久存在的,否则便不成其为灵魂。殊不知佛陀早就说过:轮回生死是业的行为造作所留下的潜在力量所致。因为业是能增加、能减少、能发生、能消灭,这种潜在力量有如年轻人与老人的力量有所不同一样,所感招的结果,才有不同。如果认为常住不变的灵魂,能够成为变化无常的轮回主体,说来总是勉强,难以相信,总不是道理。

如此从无常当中推究到了“我”的问题,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我,没有存在者,那么因果要如何才能延续下去呢?因果法本来是由缘起而有的,这个缘起就是相依相待的状态,也就是宇宙本来原有的样子,它是表示诸法的根本,表示无我的真义,如说“此是因,故有彼之为缘”一样,表示出宇宙本然的实相。缘起是层层安立,重重无尽的,是本来存在的,也就是中道的。

缘起的主要力量是无常无我,因此因果才有改变和脱离的可能,才有趋向于生灭的现象。一切自然的因果律和精神的因果律,并不是有一个自我或神我在支配,如果有自我或神我在支配,缘起的因果法就不是生灭法了。向来古人想离开因果的方法,不是求得范围内的离开,便是追求脱离生死,但是近代哲人康德,却能把因果视为一种感性和悟性,认为有因有果,不过是主观上的说法。这种无我的见解,是正确的,是符合了佛陀无我中道的精神。

\

四、缘起是中道

由无我中道发展为缘起中道,是势所必然的事,因为有我的存在,便是不变的立场,既然是不变,也就无法从缘起而有一切万法。人生是苦而置身在无常无我当中,那么这个无常无我,究竟有什么在支配着它呢?这绝不是自然而生或偶然而有的,而是缘起中道观的问题,是一种无穷无尽,相依相待的现象过程。缘起没有时间的先后和空间的限制,只是表现“此故彼”的相依状态,若是在时间上缘起法有所停顿的话,便堕于有我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是在时间上刹那不停,才是缘起实相中道的无我无常。

缘起观有种种的不同,例如:部派佛教时代有业感缘起、唯识宗有赖耶缘起、华严宗有真如缘起,其他还有一心缘起等等,但在原始佛教的缘起是十二缘起。此十二缘起的因缘法,是方法上才叫做因缘,在其里面并没有“我”的存在,亦即是“非有非无”的境界,从这一个观点上看,缘起就是中道,一切大乘中道的理论,无不是由此展开。

缘起中道的当体,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第一义空。在阿含经里曾经说过:“缘起的当体即是空,它是生无所从来,灭也无所去往。”如此空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了进一步追究其根源,研究其中的道理,不得不去探讨宇宙人生心识的本质。

五、心识的本质是中道

上面所说的缘起本身,不是客观的世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而是当体即空的世界是属于知识论的世界。如看毛巾,本来不是毛巾,而我们说它是毛巾,这是客观的世界加上我们主观的世界配合而成的一种认识与了解,才说它是毛巾,此中牵涉到宇宙现象的现实精神世界和现实物质世界,所牵涉的现象,在佛教上就叫做是法。换句话说,法的世界,就是心物的综综合体,亦即是以能成立的心,成立了所成立的物质世界。如看毛巾,是不统一的外界,加上能统一的心,这就是法。因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不是法。可见缘起就是客观的外界因素,加上主观的精神心识,才能成立,否则便是我的世界,实体的世界。可是这个“法”在原始佛教教义中分成十八界,从外界看,是六尘境界;从内心观,是六识;从内外说,就是六根。如此相依相生的关系性,主要是我们心识的统一之故,才能认识万有一切,否则我们的自然世界,便无从成立了。

我们看到一种东西,是见东西的相分,而不是东西的本质。意思就是说:有一种是毛巾的东西,就是它的本质,而毛巾是相分的东西,这即表示,我们所了解的是镜里的影像,而不是本质。如狗的心境与人的心境所显现的影像不同,所见的东西,自然与人类所见的影子有别。所以就有了以“万法唯识”来说明离心之外无客观的实有万物境界。

能统一的心,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可以在阿含经里说:“发展心的境界以后,便形成为物的世界,反之物的世界的开展,便成为心的境界,彼此相互圆融无碍。”如果说:所看见的万物是见镜中的影像,那为什么不看的时候,也有东西呢?要知道这个东西是我们看过以后,所留下的印象,并不是真的不看而有东西。如说:“我没有看过祖父,但是为什么有祖父呢?”这是经过推理、思考的一种心识的影像,所得来的结果。要知道精神的心识,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它的本体是捉不住的,是无形相而妙用无穷的,因此无常无我的缘起,便是心识的无尽妙用,这妙用在心识未现起之时,就本来如此,故说:“心识的本质就是中道”。

六、离有无二边的中道

主张断灭论的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断而永断。主张常住论的人说:人死后精神恒常永存世间。这种永断、永存的偏见,皆不合乎真理,只有不常不断才是宇宙的实相。一切万法是没有绝对的,好像毛巾的有,并不是绝对的一样,如果拿火烧就没有了,故说它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而常识上以为是有,可见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有,也没有绝对的无,只有“非有非无”才是最后的真理,这“非有非无”就是中道,就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

七、默默不答的中道

人们往往拿“人类世间是有限?是无限?何时始?何时终?”来问难佛陀,佛陀总是以不答覆作为其答覆的态度,表示其默默不答的中道境界。因为凡是言语,便不免有堕于戏论、空谈、失之于偏,不能圆满,且又无利实修的弊病。而佛陀默然即是大说法,它不像一般言语的说东即东、说西即西、讲有执有、言无执无的二边戏论,在捉不住的默然不答当中,就是直觉,就是中道。如现在是冬天,你说是冬天也好,纵然你不说,它还是冬天。又如年已半百的老人,你说他老了也好,纵然你不说,他还是老了。可知默然的答覆总比言诠的答覆来得恰当而又确实。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的公案,虽然在考证上有问题,但在境界上,不可否认的,是有这一件事,以讲出的言诠中道,再加上无言的中道,那么中道的境界不是更彻底、更圆满了吗?

八、四谛八正道是中道

四谛中苦集二谛,是个人的立场,是个人的感受境界,本来就是“非有”的。而灭道二谛,本来也是“非无”的,所以说四谛是中道的。八正道是中道,这可以从“正”字上得知,不偏于两边的中就是“正”,所谓正当见解的正见,正当思想的正思,正当生活的正命,正当努力的正精进,正当行为的正业,正当信念的正念,正当言语的正语,以及正当禅定的正定,这些都是合乎中道的精神,所以说是中道。

对上面八个中道内容都能了解,才能对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得到综合的认识。若是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对原始佛教的中道的一一内容有所了解呢?”因为我们如果能体会其中道内容和境界,便是初步的获得了解脱,由此也就更接近解脱之道。比如,知道自己的坏脾气,虽然不能马上根除断尽,但是只要知道坏毛病在那里,时时警惕自己勿再犯过,重蹈覆辙的话,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要求解脱也是这样,虽说除去我执法执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但是只要肯下决心,努力进运于中道的解脱大道,也许不必三大阿祗劫,说不定能以更知更短的时间,或者当下之间立地成佛,完成圆满的无上人格,也未可知。

学佛修行的人,为了要实现解脱痛苦的目的,便不能不对无常无我等等的中道,有所领悟与体会,不然,任由我们的迷情、颠倒、妄执的泛滥,误把无常当常,无我当我,纵我无穷的欲望,引招无穷的苦果,岂不可怜?所以修行者除去痛苦根本的欲望我的观念,诚为当前之急务,把我欲不死,我欲不老,我欲不病,我欲发大财作大官,我欲……等等而又不能如愿的种种苦因的欲望,从根铲除,达到消灭爱欲的涅槃境界。爱欲的绝灭,就是涅槃的意义,即在于此。许我外道误以为涅槃就是无我,这是错误的不确的,他们不知“爱欲如烈火,火灭得清凉获自由, 就是涅槃之理”的道理。

为得涅槃解脱,而对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有所了解,进而把个人我, 发展为我的家、我的学校、我的社会、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地球、我的宇宙,这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的无我境界,如此怎么会有彼此二边之苦的发生?或者我们把爱欲用在善的方面,使它成为一种利人济世的菩萨愿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精力、财力、劳力,贡献给社会人群,普及于大地一切众生,这样不但能化自己爱欲的苦本,成为自己清凉的解脱。且因此能令人群和大地众生,化热恼为清凉,化干戈为和平,化痛苦为快乐,大家共藉佛陀中道之智舟,同登涅槃的彼岸, 此即是佛陀开示是道思想的本义所在。(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