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六】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5 09:22:38
《灵岩法要》叁、劝信愿专称 三、念佛正行 ㈢用心之道 B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返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返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

《灵岩法要》

叁、劝信愿专称

三、念佛正行

㈢用心之道 B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返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返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三编上·复郭汉儒居士书一(丙子六月二十日))

修净业,与学教不同。一注重开解,一注重实行。

(三编上·复穆宗净居士书四(民廿六 八月十九))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将现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则可怜可悯也。(续编上·复汤文煊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年))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三编上·复张曙蕉居士书三)

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续编上·一函遍复(民国二十一年) )

念佛一法,尤其专心无二。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三编上·复任慧严居士书(廿六年十二月三日))

\

若不自量,从兹研究性、相、禅、密各宗,不以念佛为事,则或可做一个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矣。(续编上·复某居士书)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三编下·复某居士书)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千无一得。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倘此法门未知所以,便随意研究其他经论,并亲近各宗知识,则于做大通家,及种未来善根,则诚有之。若欲现生了生脱死,恐梦也梦不着。(续编上·致罗世芳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注意于禅净之区别处。汝若于禅净界限之说,信得及,何必行经七省,以求人决择乎?赵州八十犹行脚,乃宗门中决择见地中事。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说之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着又复展转求人开示也。(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三编上·复露园居士书(乙亥三月廿一日))

虽图书贵多,而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燃火。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凡来馆阅者,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三编上·复(智牧智声)二居士书一)

·复念佛居士书)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众。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注】观大师此语,知智慧不足恃,佛力方可靠。法然上人有云:「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故修学净土,无论智愚,归凭本愿,还愚念佛,是为根本。纵有智慧,亦当抛之东洋大海,学愚夫愚妇之行,老实念佛为要。如法然上人云:「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续编下·楹联/念佛堂)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忧,阅大藏,深知净土法门之殊胜,而自力行化他焉。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杨公大悟后,归心净土,极力提倡。至其临终,谓生死于真性中,犹如空花,以未证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为事也。将错就错者,若撤证真性,则用不着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错。未证而必须要求生西方,故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莲池大师《往生集》,于杨公传后,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才士,咸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不被聪明所误者。(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白居易云: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

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三编上·复方耀廷居士书二)

【注】无论老少,无论智愚,无论闲忙,度心之法,无过念佛。唐之诗人尚知此义,今之行人岂不遵此。莲池大师「正好念佛」偈,大明此义,普劝有缘:

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

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注】念佛修持,如服药然。知与不知,皆不要紧,重在能依样服药。六字洪名,是为阿伽陀药,一切人皆可服之,服之皆得无上利益。如《大经》所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师此喻,可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之最好说明。

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三编上·复边无居士书三(廿八年 十一月一日))

汝初学佛,只可认真念佛。洞得的也随他去,洞不得的也随他去,庶不致耽搁工夫。(三编上·复宁德晋居士书七二十年 八月廿二日)

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续编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一(民国二十年))

佛法不到之地,最初开办,不宜即于高深处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处,非今人素未修习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门,令无力即得高深者,修持净土法门,并须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则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得往生,则所得利益,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绝无所歉,尚有过之百千万倍者。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故也。如此以说,彼决不敢小视净土法门,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说,彼必以高深自期,以净土法门归之于愚夫愚妇。究其实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毕竟难以得断惑证真之实益。究其结果,则欲望彼愚夫妇仗佛力带业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说大话,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三编上·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五)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纵未能圆彻诸法,只要能依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有何所欠?(三编上·复师康居士书(己巳年二月初二))

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三)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增广上·复弘一师书二)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三编上·复恒惭法师书二)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增广上·复黄智海居士书)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筹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须知此心虽好,亦是学道之障。古人云:「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若非神龙,纵得全江之水,亦无所济矣。(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 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

林女士以聪明自负,欲担荷弘法利生之事。而不知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为事,其孤负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三编上·复志梵居士书三)

光乃无知无识之粥饭僧,唯安己愚劣之分。只知修持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二位若不欲做大通家,则尚不至因光之庸劣,而致误所期。若欲做大通家,则完全适得其反。虽然,大通家谈何容易。即令做到,若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诚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悬之象。 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必须要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后,然后效之,则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烧,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误误人耳。(三编下·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若欲随分随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当专主净土一门。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不论工夫深浅,无不临终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来为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设一决定了之之法。使佛不开此法,则无力断惑者,皆于了生死无望也。(增广上·复汪梦松居士书)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续编上·复姚维一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须知佛法,犹如大海,谁能一踏到底,一口吸尽?但肯依信、愿、行之念佛法门,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此之一法,乃如来普度一切若凡若圣之无上大法。若不专修此法,而欲于若禅、若教、若密、若律各种法门而了生死,漫说现生不得了,诚恐千生万劫尚难了。以此诸法门,通须断尽烦恼,方有了生死分。(续编上·复李自初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三编上·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三编上·复刘慧焯居士书)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看经参禅,人事繁剧,则诚难用功。若云念佛,但恐汝不发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减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于无益之话说计较,而自扰扰人乎?当力戒此病,随分用功,详看《文钞》,自可一切处,皆自在安乐矣。(三编上·复李慧实居士书一)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四)

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上·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续编下·净土指要民二十年)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三编下·复念佛居士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