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_1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11 09:24:34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至诚心为《观经》上品上生三心之首,印光大师对至诚心作了多方阐发,开示了诚敬的利益、亵慢的过患以及诚敬观修的方法。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言简意赅地说:“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增广·卷一》) 1、诚敬是学佛的秘诀永嘉居士周孟由读王耕心着作,误以为念佛有口传心受的秘诀,印光大师对他开示说:“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至诚心为《观经》上品上生三心之首,印光大师对至诚心作了多方阐发,开示了诚敬的利益、亵慢的过患以及诚敬观修的方法。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言简意赅地说:“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增广·卷一》)

1、诚敬是学佛的秘诀

永嘉居士周孟由读王耕心着作,误以为念佛有口传心受的秘诀,印光大师对他开示说:“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盂子奕秋诲奕一事,可以知矣。”(3)在《与吴璧华居士书》中,大师也开示:“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4)

所谓《持经利益随心论》发其端,就是该论提出这样的论点:佛所说大乘经道符实相,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沐恩光。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能直契。但没有展开论述。(5)

大师说拟续一二万言进一步阐述,就是后来所撰的《竭诚方获实益论》。第一段举汉魏昭师郭林宗和程门立雪故事,说明“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第二段赞叹如来恩德,启发报恩之心。“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第三段说亵慢佛经的过患,依《金刚经》和《涅盘经》说竭诚恭敬尊重。接着举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六则,供学人效法。(6)

2、诚敬是学道的根本,摄心的前提

弘一大师刺血写经之前向大师请教法则,大师开示:“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7)高邵麟居士请教心难归一的问题,大师开示:“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8)大师在《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中开示:“余惟修行之要,敬为第一。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无明贡高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

3、学佛利益决于诚敬

\

大师的《持经利益随心论》和《竭诚方获实益论》都是阐明这一点。大师在《复高邵麟居士书二》中开示:“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大师《复马舜卿居士书》说:“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小则消灾增福,大则超凡入圣,其利益在自己之诚否,不在佛像之真假也。”

4、感应之道在于诚敬

大师在《石印普陀山志序》中阐述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六种情况,而每一种情况都出于竭诚礼念。“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中开示:“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5、往生在于信愿感佛

大师开示:“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中开示:“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

6、诚敬观修方法

\

主敬存诚为修行之要,大师《复马契西居士书一》开示:“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而诚敬也有观修方法。大师《复张云雷居士书二》说:“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如在之诚”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又如礼佛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中开示:“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只有诚敬,才能折服我慢,故大师又教导弟子应“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9)

然而发起诚敬也须因缘,最好的因缘莫过于以苦为师,发真信切愿,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大师皈依弟子李智章被绑匪劫去十余日,眼睛被蒙不见天日,加之身体有病,在恐怖剧苦之中,至诚念佛,感应道交,亲见佛现,并被救脱身。事后写信向印祖汇报。(10)印祖回信开示:“若患难临身,果能一念投诚,无不立蒙感应者。以苦恼逼迫,一心求救,其余一切情见,概不现前,故其感应之妙,有不可思议者。……汝果能常将遇难将终念佛之念存之于心,则决定可以于此身报终之时,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愿吾徒智章常存战兢惕厉之心。以期不负弥陀世尊现身救苦之一番大慈悲恩,则幸甚幸甚!”(11)

参考文献:

(1)杜霞: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试论〈中庸〉“诚”说》,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 Vol.24 No.12 P.1-7

(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与吴璧华居士书》

(5)《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持经利益随心论》

(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

(7)《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弘一师书一》

(8)《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9)《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10)智章居士来书,载《海潮音》第九年第十一期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二十二期

(11)《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智章居士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