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南宋新喻籍高僧佛照德光禅师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9 09:26:45
佛照德光禅师,俗姓彭,名德光,自号拙庵,赐号佛照,宋代临江军新喻县人。德光为佛教禅宗“南岳下十六世”临济宗扬岐派六世。德光为大慧宗杲禅师的得意弟子,也是历代新喻籍僧人中最出色的一位,为临济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法嗣遍布海内,甚至远播东瀛。他名满当时,广结善缘,与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等文人雅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甚至与孝宗皇帝以禅相会,并留下了一些佳话。德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实践家,同时

佛照德光禅师,俗姓彭,名德光,自号拙庵,赐号佛照,宋代临江军新喻县人。德光为佛教禅宗“南岳下十六世”临济宗扬岐派六世。德光为大慧宗杲禅师的得意弟子,也是历代新喻籍僧人中最出色的一位,为临济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法嗣遍布海内,甚至远播东瀛。他名满当时,广结善缘,与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等文人雅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甚至与孝宗皇帝以禅相会,并留下了一些佳话。德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

一、幼慕佛法,少壮出家 

德光的家庭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佛化家庭。曾祖父彭崇善、祖父彭尧训、父亲彭术皆崇信佛教,乐善好施。曾按乡里贫户的人数逐一进行施钱救济。北宋宣和三年(1121)德光母亲袁氏梦见异僧入室,惊醒后遂感而有孕,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这个男孩长得广颡丰颐,骨相奇庞,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祖父彭尧训说:我家世代积德才得此麟儿,他将来一定会光耀我家的门楣!于是为这个可爱的孩子取了一个非常好听而又大气的名字——“德光”。

德光九岁那年,由于躲避贼寇之乱,他们一家来到了袁州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擅长看相、识人,他看了德光后大为赞叹:“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栋梁”。德光天姿聪颖,“初入小学,读书十行俱下”。然而天妒智童,十岁那年,父母猝然相继辞世,使得德光深切地感受了人世的无常!此后,德光在伯父彭循夫妇的抚养、教育下成长起来。一天,家中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亡灵,德光与佛书有了第一次的接触,竟然感到非常亲切,好象平时经常熟读的书籍一样。苏东坡曾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如果有前生后世,也许德光前世已遍阅佛书,所以对佛书才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是德光有了思想触动和转折的一年。这年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一次,是大慧宗杲禅师南下经过县城,二十一岁的德光首次目睹了大慧宗杲这一代宗师的风采,不由感叹万分,说这就是古佛啊,我如何才能亲近并侍奉他啊!于是思想上萌发了出尘之意。还有一次,他听人诵读《金刚经》,竟然同六祖慧能出家前听人诵读《金刚经》一样,忽然觉得有一种通达解脱的快感。回来后他跟伯母说起了他的感受:“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梦幻。”并由此下定了出家的决心。经过二年的准备,到了二年后的绍兴十三年(1143)德光散尽家财,除了添置度牒、僧具的花费外,其余财产悉数散发给族人,来到新喻县光化禅院(又说为东山光华寺或拾光禅院),足庵普吉住持为其落发。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彭德光,而是释德光,成为了一位为法忘身的释家弟子。

二、苦参深究,彻悟本心

德光出家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佛法的学习和体验之中。经过足庵普吉禅师的指导,参学有所进步。有一天,他入方丈室,普吉有意接引、帮助他参悟佛法,于是问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此时,德光功夫尚浅,不知所对,遂发起疑情,苦苦参究这个话头,竟通霄不寐。次日,他向普吉请教:“昨日蒙法师垂问,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法师慈悲指示。”没想到普吉却震威大喝一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当时,德光是顺着学佛的理路来的,并依据佛的经教穷究苦习,普吉这么一声大喝,剿绝了他学禅中头脑里产生的种种情识和见解,于是他有所省悟,对佛法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不久,普吉禅师带领德光来到福建,普吉寓居福州西禅寺,语重心长地告诉德光:这次福建之行,是为你选择良师。福州东禅寺月庵善果禅师“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省吾足矣。”于是德光转投月庵禅师,为之服勤三年。当他首次与月庵面对面时,月庵毫不客气,机锋直入地考验他:“不落有无中,如何露消息?”德光毫不示弱地回应道:“不落有无中,分明露消息。”月庵步步紧逼:“是什么消息?”德光便发声一喝。月庵说“未在更道。”德光应曰:“我留口吃饭在。”月庵即令参堂。

当时福建卧虎藏龙,有许多高僧大德分布各处,德光皆一一拜谒。当他听说江西百丈道震禅风严冷、宝峰择明道行峭拔,就毅然追随这两位大师参研佛法。接着他又参拜饶州天台寺的应庵昙华禅师,然后又跟随月庵善果禅师修行。月庵圆寂后,德光又回到江西,“谒典牛天游于云严,见万庵道颜于圆遍。会昙华,移庐山之东林,婺之双林。”在这段行脚江湖、云游天下的求法生涯中,德光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相继参谒了五十余位高僧大德。然而此时的他,虽然偶而灵光一现,但仍然停留在接触文字等外境的解悟阶段,尚未完全开悟。

绍兴二十六年(1156)。德光听说自己崇拜的偶像大慧宗杲禅师住持明州(州治在今宁波)阿育王寺,高兴地说:“缘法在兹矣!”立即投到大慧的门下。由于大慧宗杲的影响,阿育王寺僧侣如云,英才麟集。大家在这里参禅修法,都希望得到师傅的指导、接引,直至开悟。但禅师接引弟子开悟必须条件成熟了才行,这就象母鸡孵小鸡,孵到一定时候,蛋中已成熟的小鸡在蛋壳内啐,母鸡在蛋壳外面啄,力求打通蛋壳,啐啄必须同时同步才能成功。母鸡如果啄早了,蛋壳内的小鸡没成熟也不行。所以德光既与其他僧人打成一片,又格外用功,不断提升修炼的境界。不久德光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到了,经过长期参学,大慧觉得德光的修行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就拿竹篦为道具,也就是以一种齿很密的竹质梳子为参照物,对德光施展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手段。大慧首先发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以上话头暗藏以下机锋:“唤作竹篦则触”——既是竹篦,我还问你干么?”“不唤作竹篦则背”——明明是竹篦嘛,不能叫成其他东西,但是不得说出来,也不能不说出来——也不得答应、表白,一切总不得,是什么?

德光正想开口回答,没想到大慧举起棍棒就打过来了。这就是“当头棒”!这是临济宗那种英雄侠士、独来独往的猛烈手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斩断一切分别和思维的路子,对精神强行过滤和净化,逼其不自觉地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德光遇到棒子打来,既非武士侠客,当然化解无方,但装满脑子的那种种知识、见解、疑问,在当头一棒之下,种种精神的、心理的、思维的东西都被驱得烟消云散!此时的德光,火候和机缘已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忽然铁树开花,一个真正的“我”才跳出来了,顿时便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从前所得,瓦解冰消,从此德光如凤凰涅盘地换了一个人,进入了觉者的行列。

三、悟后起修,观机逗教 

德光开悟后,仍然脚踏实地进行修行,同时凭借自己的悟性、经验和识人之力,利用各种机锋辩语接引学僧,开示弟子。不久大慧住持临安径山寺,带德光同往径山。德光侍奉大慧越加虔诚,遇到大慧说法,他争着执笔抄录,“一历耳根,终身不忘,有闻辄举,其慧解盖天姿也!”后来,德光暂居蒋山,与应庵昙花相见,应庵称赏不已,对他人说“光兄顿出我一头地”并写信给李浩侍郎说:“光兄一自径山老叔(指大慧)印可,如虎插翅。”在蒋山呆了一个多月后,德光又回到了大慧的身边。大慧见德光开悟后的保任功夫做得很好,非常高兴。所以大慧宗杲以德光之名为素材,说谒赞以颂之:“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并以自己的顶相交给德光作为信物。乾道三年(1167),担任台州(州治在今浙江临海)知州的侍郎李浩与德光论道十分契合,便聘请德光做临海城浮山鸿福寺的住持,后又担任台州天宁寺的住持。四方僧人云集在德光的身边,德光的影响日益扩大。

德光在担任各寺住持期间,多次观机逗教,接引弟子,上堂作开示之语。首先,对于才华出众的学僧,他重点培养,设法接引,使之对佛法有深刻的体验,甚至开悟。刚住持台州光孝寺时,僧问:“浩浩尘中,如何辨主?”德光指示说:“巾峰顶上塔心尖。”庆元二年(1196),径山无准禅师前来参谒,德光问道:何处人?回答说:剑州人,德光又问:带得剑来么?无准随声便喝。德光笑着说:“者乌头子也乱做。”由于无准贫甚无资剃发,所以德光在室中常以乌头子视之。当明州天童山天目云前来参谒时,德光也观机逗教,问道:“恁么来者那个是汝主人公!”天目云豁然开朗,当即领会了德光的意思。过了几天,德光想起了六祖慧能一个禅辩典故:两位僧人为风吹幡动发生争执,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慧能一语警醒梦中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德光就以这个典故作为话头,再次勘验天目云:“是风动是幡动这僧如何?”天目云答道:“物见主眼卓竖。”又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天目云答道:“揭却脑盖”,于是德光喜欢他的俊迈有为,挽留他担任书记的教职。

其次,对于广大的一般僧众,他也时时指导,以增进他们的修行。一次他上堂开示说:“临济三遭痛棒,大愚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量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且如临济悟去,是得黄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见得,许你顶门眼正,时后符灵。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牛,一踏鸿门两扇开。”又有一次他上堂说:“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甚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蓝子盛将归。”还有一次他上堂开示道:“闻声悟道,落二落三。见色明心,错七错八。生机一路,犹在半途。且道透金刚圈、吞栗棘蓬底是甚么人!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以上开示法语,都是德光以超逻辑的语言,来破斥弟子们心中的贫执,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四、侍君修法,随缘化险

大约在乾道八年(1172)左右,德光担任了台州报恩光孝寺的住持。德光自号拙庵,他解释此号之意是他平生多得拙力。由于德光德行高尚,名满天下,淳熙三年(1176)春,他被孝宗皇帝一道敕令召到京师临安(今杭州)担任景德灵隐寺的住持,从此开始了他与孝宗皇帝的密切接触。孝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情有独钟并进行实际修行的皇帝。德光住持灵隐寺后,孝宗皇帝多次召见,与他交流参禅体会,孝宗甚至将其召入内观堂,留宿五昼夜。由于德光的奏对真诚直接,很合孝宗的心意,成为了皇上的指导老师和知心禅友,故此第二年正月廿四日(1177年2月24日)特赐“佛照禅师”的法号。从此大家称他为佛照德光禅师。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危机悄悄地来了。当时孝宗皇帝偏盲,只能一个眼睛看东西。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金朝使臣给南宋朝廷送来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如此一来,在宽敞的庙堂之上,千手千眼的观音与一眼视物的孝宗反差强烈,犹如天壤之别!孝宗左右为难,接受观音像怕招致金人的讥笑、侮辱,不接受观音像又不符合宋金两朝交往的外交礼节。最后在场大臣终于商量出了一个既比较妥当又可推卸责任的办法——将观音像送往灵隐寺。按照当时的佛门仪轨和惯例,接受礼品的寺院方丈,往往要吟诵一首偈颂。作为灵隐寺的住持,德光对于一帮庸臣甩过来的包袱,坦然接受,他以自己本心中发出的智慧之光,创作并吟诵了一首接受观音像的偈颂: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自是太平无一事,何须弄出许多般。”

这首偈颂化腐朽为神奇,把看似矛盾的“一眼视物”的孝宗皇帝和“千手千眼”的观音大士融为一体,并换个角度进行观照,把孝宗皇帝比做观音大士,说明其一手而致千手,一眼而致千眼的圣者风范!由此纳须弥于芥子,扬宇宙于大千!从而阐发了“一多相即、大小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的佛法真谛!说明了万物互相摄取、互相包容而又浑然一体的道理。所以此偈一出,犹如晴空霹雳,震得举朝大惊!宋廷群臣总算舒了一口气,孝宗更是龙颜大悦!一场令南宋政府万分难堪的外交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淳熙七年(1180)孝宗按照仁宗优待大觉禅师怀琏的先例,诏令德光归老于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同年五月三十日(6月24日),德光再次被孝宗召见。针对孝宗的学佛体验,他予以印证,指出孝宗乃初心入道境界,正住“欢喜地”,但尚未开悟。

与此同时,德光借日僧求法之机,将自己的法脉传至东瀛。当时宋朝禅宗的高度发展,开始引起日本佛教界的关注,日本摄津三宝寺僧人大日能忍,通过来自中国的禅集自学禅宗,开创“达摩宗”。由于大日能忍没有受过宋朝任何师僧的印可,没有师承,受到别人非难。为此淳熙十三年(1186)大日能忍因仰慕德光的名声,特派心腹弟子练中、胜辨两人,怀藏自己悟道后所写的诗偈,来到明州阿育王寺参见德光,请求印证。德光当即对大日能忍的悟语予以印可,付法衣及道号、题赞达磨像、托练中、胜辩二人带回。练中后又让画工画德光之顶相,请德光题赞。此外,德光的法嗣浙翕(佛心)如琰(1151-1225)也曾传法于日僧道元。

\

五、归老明州,法脉绵长

从绍熙十六年(1189)孝宗退位任太上皇,直至庆元元年(1195)德光多次被太上皇召见,德光曾指示佛法心要是“宗门下不贵神通,只贵眼明”。庆元元年(1195)德光还居明州阿育王寺,德光认为寺院资产微薄,“不足赡众,遂以所赐及王臣长者所施之资置田”“岁增谷五千斛,助常住费”,并创建一屋作为养老居室,自号其屋为“东庵”,“掩关自娱,接人不倦,时许衲子入室”嘉泰三年(1203)二月,德光预感自己即将圆寂,同年三月十七日(1203年4月30日)德光“手写遗表及贻书常厚者。”二十日(5月3日)德光早晨起来“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趺坐而逝。”三月三十日(1203年5月13日)弟子们将德光的肉身“入龛,容貌如生,诺全身于东庵之后,请谥于朝,敕特赐‘普慧宗觉大禅师’,塔名‘圜鉴’”。

德光桃李满天下,“得度者一百二十余人,名公贵卿多从师游,海东国人往往望风归散。”其法系有北涧居简、浙翁如琰(也称佛心如琰)、灵隐之善三大系。高徒如云,著名法裔可达五世。例如:再传弟子普济撰有《五灯会元》著名佛典。三传弟子中有云峰妙高和行端,前者被元世祖召入问道;后者被元仁宗赐予“佛日普照慧文正辨禅师”法号。四传弟子楚石梵琦,被元顺帝赐予“佛日普照慧辩禅师”法号,朱元璋将其召入南京说法,被誉为明朝“国初第一等宗师”。五传弟子有文琇、宋濂、西白力金、道衍。文琇在明初奉诏参与编撰《永乐大典》;宋濂以居士身份成为明朝开国功臣;西白力金被元廷赐予“圆通普祐禅师”法号,以洪武六年(1373)应诏任蒋山法会主席;道衍则辅佐明成祖成就帝业,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授太子少师,诏复姓姚,名广孝,既是临济宗高僧,又为全国最高僧官,统领佛教。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