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南怀瑾: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历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9 09:25:50
南怀瑾: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历讲到这里,我想起台湾广钦老和尚的故事。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在台湾很有名。当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不算是神通)。我上山拜访他,他讲的是闽南话,我不会讲,我讲的是国语,他也不会听,但是我们可以对答。当时旁边没有人,有人我就不好问了,我说:“听说你在泉州山洞入定,有这么一回事么?”他说:“

南怀瑾: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历

讲到这里,我想起台湾广钦老和尚的故事。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在台湾很有名。当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不算是神通)。

我上山拜访他,他讲的是闽南话,我不会讲,我讲的是国语,他也不会听,但是我们可以对答。当时旁边没有人,有人我就不好问了,我说:“听说你在泉州山洞入定,有这么一回事么?”他说:“有啊,当时,我住在茅蓬里,入定以后,后山顶庙子里的和尚不懂,以为我死了,要把我抬出去烧了。当时弘一大师在那里挂褡,他问和尚们作什么,和尚们告诉他,山顶有个住茅蓬的人死了。弘一大师说,慢一点,看样子恐怕是入定了,不是死了。所以弘一大师敲引磬叫我出定,是他把我救出来的,否则,恐怕早被那些和尚烧掉了。”

我接着问他:“师父,那个时候,你恐怕不超过三十岁吧?”他说:“对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是故意逗他的,他也不晓得。我说:“你以后就没有再经历过这样的定境了吧?”他说:“没有,后来就来台湾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宏法太忙了”,我笑了一下,就不现谈了。

*****

说定,定的境界也叫三摩地,佛经上说“百千三昧”,就是说,有成百上千个三摩地的境界,各有不同。好比说,刚有同学写毛笔字,进入了写毛笔字的定境,忘我了,忘了外面的时间与空间,没有其他妄想了,一心都在书法上,这叫书法三昧。画画的人可以进入画画的三昧,读书的也可以进入读书三昧。这些都是属于普通的,比较小的定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修行人的定境。像广钦老和尚尽管只吃水果,并且已经修行几十年了,而且还有那些定境,但是他的背是弯的,像罗锅一样。很多人打坐都有这个罗锅的问题。你看中国画上的那些老和尚,也都是弯腰驼背的,没有一个像雕塑的菩萨那样端容正坐。如果这叫作打坐入定,那我何必学这个呢?我学罗锅就好了。

\

你看你们自己打坐坐得好的时候那个样子(师表演昏沉样),那是小昏沉,还算不上大昏沉呢(师接着表演弯腰驼背点头样)。这算什么定呢?还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面壁九年,结果日本人就学会了面壁,每个人打坐都要找一个地方面壁,背向外面打坐。我就笑他们,修行不是修腿,也不是看壁。你说修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再如此地的××老和尚,他住××洞时,朋友告诉我,要我去。我一听是高僧,焉得不去?他们告诉我说,只要二十分钟就到,结果不知一共走了几个二十分钟才到。我正好穿的新而硬的皮鞋,脚跟都磨破了,一发奋,拿出当年爬山参学的习惯,一路独自先上山去。到了地头,洗了脸,休息了好久,他们才上来。

当时我向老和尚磕了头,就参访起来,他满口土话,好不容易互相了解了,他说曾经一定四十多天。他不识字,也不太了解佛理。过去住山洞时没有吃的,只吃果子,所以能一定二十多天。有一次,和尚们不懂,以为死了,要烧掉他。亏得弘一法师正在那里,他听说有法师迁化,就说:“慢慢来,我去看看。”经弘师看过之后,断定是入定,否则早被烧死了。所以闭关的人必须有内行人照顾才行。

我问他:“您入定时是在三十一二岁左右的事吧?”他说:“对。”又问他:“以后是不是很少入此种定?”他说:“是的。现在没有,因弘法事忙。”我参访谈话的重心到此为止,实际上并非如此,是因为他现在年纪老了,勾腰驼背。这话并不是批评人,这是研究道理,对事不对人。

当然,营养不好,身体不好,也是不能入定的主因。但话说回来,若要入定,肠胃非清理不可。道家很注重营养的,且要流质多于固体食物,所以要有人护法,饮食衣服医药,都要调好,时间不当一回事才行。从前农业时代比较容易做到,现在工商业时代可就难了,时间像金子似的,其他种种也都与此背道而驰。很多人一打起坐来,又咳嗽、又呼气的,都是吃得太多,肠胃不清的缘故。我说这些理论都是经过试验的,否则不说。

《习禅录影》

------------------------------

【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

我们应该了解,譬如我们修道,最后到达身心皆空,你的感觉上觉得:我现在心里真正空了,得到空了,得到清净了。实际上,这个空还是依他起性。因为你在静下来,在定、做功夫,由身心自己的造成,造出来一个清净、空的境界,这是“依他起”。怎么叫“依他起”呢?必须要生理绝对的健康,生理上没有毛病。假使身体上有一点毛病,哪里酸啊、痛啊、麻啊,你空不了了。第一,这个清净快乐的感受是依身体而来;第二,因为意识的状态等等心理所有的情况,以及外面的环境,各种因缘凑合,发生空的境界、清净境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境界是“依他起故”,并不是你自己作主。那么,所谓空与清净这个无为法,“亦如幻事”,等于一个做梦一样。

例如,譬如说,过去很多年前,几十年前,曾经看一个人。这个人说,能够当年一入定一打坐,一坐二十几天。现在这个人还在,八九十岁了,也可以常常不吃饭。那么很多年前在台湾一个山洞,我特别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有兴趣,就去访问他。一谈的结果,我说听说你学禅的啊?那么言语不通啊,他讲的话不过我也听得懂,我讲的他也可以勉强听懂。后来他就告诉我年轻时怎么出家、怎么修道,怎么经过,怎么住洞。住洞这个中间啊,乃至后来把庙上拿去的一斗米吃完了,庙上没有给他送来,他也懒得下到庙上拿。刚刚好有些猴子採果子,这猴子给他送果子来吃。我说不是猴子给你送果子吃,凑巧猴子摘果子掉在你洞子里头来了。因为我晓得山上那些猴子,它把果子偷了就那么夹起走,一跑一跑,果子掉下来,凑巧嘛。说:“你看,我得了道了,猴子送果子给我吃。”“很凑巧!”当时我就那么讲。

后来,他说有一次在福州鼓山,大丛林,庙上这个山。他有一次入定二十几天。这个庙上认为这个年轻和尚又不懂什么,一个人跑去住洞。有人说“哎……他坐在那里有一点歪,二十几天,鼻子都没有呼吸,恐怕死掉了。”那么庙子说“那这样就把他烧了。”准备烧化。庙子上规矩啊,就要收拾了。刚好弘一法师在鼓山,他看到和尚们很忙,说涅槃堂(丛林下的涅槃堂,等于说太平间)里宣布,有位同参在山上住洞,圆寂了,要去烧化。弘一法师一问啊,他说怎么一回事呢?后来说“慢一点,不要入定了,你们搞错了。”弘一法师一个人就爬到山上去,爬到那个洞,一摸一搞,下来说“不要啦!人家没有死,入定,不要去……。”入定,这个肉体一烧化了,就完了。他说非常感谢弘一法师救他。假使不然,他就早完了。谈了很多。

后来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常常入这一种定吗?他说没有。我说我看你也没有了。我说什么原因呢?他说因为现在信仰的人太多,弘法的事情忙了。哦,我说这样啊?就好了,谈话到此为止。我们两三个人在他那个洞里就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就下山了。

不过当时我告诉他,我说当你所讲入定的时候,大概你没有到过三次。他说对!你怎么知道?我说你不管;而且我断定你那个时候没有超过三十五岁。他说没有错,三十一、二岁。他说你怎么晓得呢?我就不讲了,我说我是外行的啦,随便谈谈,猜啦!猜想猜想。就下来了。我讲这么一个故事,这很真实哦,人也还在此地。不讲人,你们也不要猜。就是世界上有这么一件事,不要多心,又猜又是什么人什么人,妄想动了,不可以。你就晓得这么一件事。

那么我讲这个故事说什么道理呢?就是刚才经典上所讲的:“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年轻体能还健康,四大肉体还调和,无病,所以轻松了,可以进入定境。所以色身这个肉体四大不调,想得定,绝无是处,不可能的。

发呆不叫做得定,那叫做发呆,或者人累了(师做动作),所以那个画家画的老僧入定,都不对的。这个样子(师做动作模仿),这样一头这样翘起来叫做老僧入定,不对的。倒是有些人画错了才对,画那些有道的神仙站在那里,这个样子,那个长胡子,哎,那个倒对!有个道理的,因为后脑的气脉通了,他自然的,站在那里有这么一个姿态。所以头还那么勾的,或者那么翘的,打坐在那里那么翘的,那是睡觉,不是入定。因为这样翘你看不出来的,一翘——有些禅堂的老和尚打坐坐得很端正,这个动作坐下去,那像我们香板就专门打在他身上,当然轻轻一碰,说:“不要昏沉!”他在睡觉了。普通你不会、不内行,打坐睡觉头就点了;他这样一来呢,这一架,头架好了,不会点的。嘿嘿!所以外行一看:入定!实际上在那里睡觉。这两个肩(师做动作),哎,就在那里睡觉。

那么这个道理就讲,所以定的境界、清净的境界,这个肉体色身不健康,是做不到的。即使健康,做到了定,是“依他起”,这个肉体不是它的本体,不是心的本体,这是附属品。所以佛学上的道理,肉体是正报,业报的正报。那么,肉体以外的物质的环境这一切等等是依报。所以成了佛的人依正庄严,四大一定健康的,身体健康。那么,身心心理刚刚很平和,到达定境,所以这里说这个是“依他起”。

但是“依他起”不长久,“亦如幻事”,它做梦一样,不是经常有的,碰上的,不是自己做主、要入定入定就来,“非真实有”,是虚幻。刚才我讲了一个故事,访问一个人,他是碰来的,这种定境也叫做瞎猫撞到了死老鼠;那不是猫去把老鼠抓住,是死老鼠摆在那里,瞎猫刚好碰上。这都是“依他起”。

《唯识与中观》

\

--------------------------------

《南怀瑾先生侧记》中的记述:

广钦·老虎·南老师

 

之后不久,记得是一九六五年,有一次,邻居汤之屏君,邀我同游土城承天寺(台北南方约二十公里),同去的还有一位淡江文理学院(现在的淡江大学)的李杏村老师。记得这位李教授是教哲学的,对佛学有研究。在我们步行上山的时候,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听他和汤君谈些佛学的点点滴滴,觉得甚为新鲜。

汤君与我比邻而居多年,后来他们一家移民到加拿大去了,而李教授后来也去了美国。

  

那天我们去承天寺的目的,是要去探望一个奇特的老和尚,名叫广钦的法师。听说他早年在福建山中修行时,曾经占住了老虎的洞穴。当老虎回来,看见一个和尚在洞里盘腿打坐,老虎踌躇了一会儿,竟然不声不响的离开,把洞穴让给这个和尚了。

 

这个故事太奇怪了,大家很想打听个究竟,才有那次承天寺之行。

李教授在途中谈天时,告诉我及汤君,有一位南怀瑾先生,常在师大讲演,可以去听。这是我头一次听到南老师的大名,没想到见到他时,已是四年之后了。

话说那天在承天寺,因为有法会活动,客人很多,广钦老和尚被许多人围着谈话,我们没有机会多说。但是我心中老存在着老虎的问题,终于在十年以后,我得偿宿愿,有机会亲自问他究竟。

 

那是一九七五年春天,陶蕾从美国回到台湾探亲,有一天我们偕同周梦蝶和徐进夫,一行四人同游承天寺,他们也是对老虎的事产生好奇的。

  

到了承天寺,发现游人很少,四人就很方便的进入老和尚的厅堂。这个老和尚还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倒褡的修行人。他每天只吃香蕉和喝水,也不躺下来睡觉,只在座上打坐而已,这就叫作不倒褡。

 

我们向老和尚行礼如仪,分坐两边后,我就很冒失的对他说:“师父,听说你在福建山中修行时,曾经占了老虎的洞穴,不知是不是真的?”

 

“对呀,对呀,是真的啊!”老和尚笑着回答。我接着又问:“老虎回来时你怕不怕啊?”

 

“没有什么怕的呀!那只老虎看看我,我看看它,我就继续打我的坐。”老和尚如此回答。“你不怕它来吃掉你吗?”我又问。

 

“我心中想,如果上辈子欠它一条命,就让它吃掉好了,也算是还了债。如果不欠它命,它也不会吃我。所以心中很坦然,没有怕。”老和尚很轻松的说着。

 

我们总算亲耳听见他自己证实了。回去的路上,我们四人都赞叹,在那种状况下居然不怕,真了不起啊!

  

说到承天寺,一九六一年春天,南老师也曾前往参观,并与广钦老和尚见了面。

这位老和尚后来致意南老师,劝他出家为僧。为了这件事,老师作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游承天寺答广钦老和尚劝出家话》

 

昨从歌舞场中过 今向林泉僧寺行

 

欲界禅天原不异 青山红粉总无情

 

时难辜负缁衣约 世变频催白发生

  

拄杖横挑风月去 由来出入一身轻

  

由这首诗看来,所谓舞榭与山林,青山与红粉,出家与在家,都只是表象的不同而已。

 

“拄杖横挑风月去,由来出入一身轻。”可能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是禅宗的超越境界。其实,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也应该算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虽解脱自在,但有为有守,所作皆合乎道。

 

广钦和尚在福建时,名叫普钦,来台后改为广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