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出禅堂的叮咛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3 09:24:15
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心里要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当下要安住在所缘境上,才能离五欲(财色名食睡)、去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修习禅定的人,不要盼望未来,或是怀念过去。未来的还做不到;过去的挽得回来吗?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人间的生活,你唯有看破、放下,去除自己的见地、执著、傲慢、嫉妒、不满的心态,才能够“无我相”,进一步“无人相”,“无众生相”,

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心里要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当下要安住在所缘境上,才能离五欲(财色名食睡)、去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修习禅定的人,不要盼望未来,或是怀念过去。未来的还做不到;过去的挽得回来吗?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人间的生活,你唯有看破、放下,去除自己的见地、执著、傲慢、嫉妒、不满的心态,才能够“无我相”,进一步“无人相”,“无众生相”,才会处处无障碍。大家今后离开禅堂,一定是要在生活里头修,与人接触的时候才是最好用功的时候。当然,平常还是要不断的在禅坐方面用功,日常生活中才能这样子应用佛法。

\

密护根门所以经典里告诉我们:“密护根门”。六根门头当中,眼睛最能引发我们的分别心,让我们立刻产生烦恼。密护根门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谨慎的照顾眼、耳、鼻、舌、身、意,让它不要接触诱惑力强的环境。然后还要“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知足心远离”,烦恼才会减到最少。

对于一些谈天说地的场合,或是碰到那些无聊的,与道业不相应,没有什么帮助的话题,要尽量避免去凑热闹。纵然与大众一起,也要很清楚:虽然“随缘”,但是内心“不变”,好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知足而又远离。所谓“远离”,不是说不和大家在一起,而是别人在高谈阔论,说长道短,讲些没有意义的话时,我们不必参与、不必插嘴,这叫“远离”-远离这些无意义的是非、闲话、穷聊。

依正知而住大家从禅堂出去以后,早晚还要继续用功的打坐。等到稍微有定力了,能够明心了(心里很清楚每个起心动念),那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举手投足的当下,都清楚地辨别善恶、是非、邪正,当下就能把身口意控制得宜,这种生活叫“依正知而住”。

正知是一种高度的警觉性,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日常生活里头,唯有禅定的熏习,才有办法培养这种“正知”的力量来降伏烦恼。但是有时候外境的诱惑力太强,或是内心的烦恼现起,无法降伏欲望、冲动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明知那是不当想,不当说,不当做,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实在难以控制自己。遇到可爱境,心里克制不住地想个不停;一提起憎恨的境界,明知越想越气,还是不断地想下去。这叫做智慧不够,或是般若正见还没养成。所以这时必需思考般若智慧的内容:“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经典里头形容般若智慧就像一支宝剑,当下能立刻斩断烦恼。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情感与智慧发生冲突时,般若智慧最能派上用场。人间佛教如果没有这些,就会经常与人吵架,因为没有对“五蕴皆空、世间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下功夫、用心思惟。

因此外在境界的考验愈多,愈是修行的好道场,也愈能让你培养正见,肯定般若智慧的功能,这叫“逆境来时顺境因”。人间佛教这条路要走得顺畅,一定要经过这种训练。遇到境界时,马上返观自照,运用般若智慧来处理人、事、物、五欲等等。日常生活中唯有这样时时斩断烦恼,破除无明,才会福慧圆满。

疑难解答问:修禅定是属于福德还是智慧?

布施、持戒、禅定”在原始佛教中称为“升天三福行”,也就是三种修福报的法门,其中最殊胜的是禅定门。一般在家人修禅定,只不过是为了对治贪欲和散乱心;出家众修禅定的环境、因缘比较殊胜,所以能体会到“现生乐”,意思是今生就能得到快乐。有人打坐进入状况时,体会到那种轻松、舒服的感觉,甚至不想起坐。即使是证悟的圣者,有时也会沉醉在禅悦的欢喜,而不太愿意出来讲经说法。

但是修禅定时如果不与三法印、四念处相应,那就通通是人天福报,顶多是到无色界天,修神通而已。如果禅定的所缘境是与三法印、四念处相应的,那么烦恼会逐渐消除,定力逐渐增长。这样的禅定有正见的成分,才能称为“正定”。

所以禅定如果能引生无漏智慧,就转化为“智慧门”。否则,不与般若智慧相应之前,所修的禅定都称为“福德门”。就算你们是“不思善、不思恶”,就在那个时候也只是定力的显现,而不是智慧的体悟。

\

问:宣扬净土法师一再强调: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劣,密宗、禅宗又很难修习成就,唯有仰赖弥陀大愿往生西方,才有保障。是否如此?

答:念佛确实可以使人得到心安,在末法时代确实是很方便的法门,嘴巴随时都可以念一念。念习惯了,心里充满了佛,确实有很大的力量,这是不容否认的。业力就像化学物质,在试验管里不断给它加温,种种剌激,最后就会爆炸,或是产生结晶体。

我们的心意力量也是一样,不断造同样的业,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一样很有力量,而且会有感应感应跟神通不同:神通是修来的,感应则是靠虔诚、靠恒心。只要持之以恒,“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方便道、易行道,容易修,也很方便、很稳当,不怕有差错。末法时代修念佛法门很好,你要发愿这样子修也可以。

密宗、禅宗其实都不难成就,只要肯修禅定都能够得道。修禅定修到不起妄念,那就到达“明心”的阶段,这个不难。难在观“缘起空性”直到“见性”为止,这才真难。佛法最深奥的即是空性智慧,其他的都不难。密宗有的先修大法来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然后才修止观。在他们的环境之下,确实容易修到入定、修出神通。

所以密宗的人能够观察某个人投胎去那里、这个人是哪里的仁波切来转世。修密宗确实有这些能力,不容否认的。只是他们强调转世,却不强调证悟。如果想对空性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得在密宗的学院里学六年的中观思想。得到中观正见的话,就不需要在持咒方面下功夫了。

禅宗也不难,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只要专心一意的参究话头,提起疑情,等到妄念去除,当下就能体悟心念的本质。禅宗在修禅定方面,跟密宗的路线有相通之处,所以并不难,难在于对缘起性空的体会。真正不立文字的是般若智慧,金刚经里明白的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就算你是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没有其他特殊的法门。可见唯有修八正道的正见、观缘起,才能够证入无生法忍(阿罗汉果),这叫“花开见佛悟无生”。你在这里修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十年,那你又何必等到去那边以后,才修八正道呢?

做人最难得的是有思考能力,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这边不思考?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所见所闻都那么快乐,谁肯去动这个脑筋?所以到极乐世界没那么快开悟的。在人间有思考力,开悟的希望比较大,这是天人所羡慕的。天人福报享尽时都希望到人间来;我们人类偏偏要往天上跑,羡慕人家的天福,不在这里好好修,岂不颠倒?

问:小乘佛法是阿罗汉所修,阿罗汉只求自我解脱,不是被大乘评为“自了汉”、“焦芽败种”吗?

很多人排斥小乘佛法,对它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阿罗汉的法门。为了融和大、小乘佛法,我必须先把小乘分析清楚。小乘佛法是用十二因缘来说明生死轮回的。释迦牟尼佛观察人为什么有老死?总是有生。为什么有生?工厂有材料,才会有产品。

这些材料就是“有”(轮回的动力),“有”就是从“爱”跟“取”而来。爱跟取是由“触”跟“受”来的,触跟受是从“六根”而来,六根是从“名色”(身体与精神)而来的。名色与“识”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所以“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名色与识是从过去世的身、口、意行为来的,后者又是源自无明。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一切“纯大苦聚”,这叫作“流转门”,众生就是这样子轮回的。

修行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持戒来对治爱跟取;修定来对治触跟受;修慧来对治无明。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老死皆灭,这就叫“还灭门”。而戒、定、慧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慧,慧就是正见、正思惟,观察“诸法无我”而破除我执,得到解脱证悟。

从八正道的思想发展到大乘的般若经典,《般若心经》还是以正见为主体,开宗明义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正见”里头的“诸法无我”。不过这种解脱只是自我的圆满,必须关心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跟我们有缘,所以还要广行六度四摄法门。

但是行菩萨道的重点在于照见五蕴皆空,对个人来说才能“无我相”,看待其他人才能“无人相”,看待一切众生才能“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够这样子,才不会觉得自己很有办法。如果有“我”,就有相对的“他人”,这种“相对法”就是世间法,就不是开悟,所以就不名为菩萨。

《法华经》一直赞叹“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就是菩萨道,它的基础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小乘所说的八正道。大、小乘佛法就是这样融和的,能够贯通佛法以后,就能包容各宗派的修行,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真义。否则自己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反而还增加傲慢心。

过去一向都是以自我为主体,我执、我见很强烈,非跟别人争到底不可。现在知道世间是不真实的,如梦幻泡影的,所以慢慢看破、放下。前世有修,今生自然有缘份得到;前生没有修,怎么拼也拼不出来。你智慧越高,就越能看破、放下。

有了“三法印”的正见,到处都能迎刃而解的,这叫做妙法!所以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随缘自在、不贪求。懂得世间无常、无我,慢慢地慈悲心就培养出来,对一切人都很温和,不跟人争执计较。真正的人间佛教,一定是先开悟后修行的。

问:法会拜忏的功用是什么?

我们中国佛教徒喜欢忏悔,经常挂碍过去所做的罪业,动不动就说自己“业障重”。其实能够修到入定,恶念不起,那才是真正的忏悔。有法会时当然要随缘跟人家去拜忏,但是不能一直挂碍著:“我业障什么时候会消灭?”拜忏只是藉著仪式来净化内心,只要你有道心,龙天护法一定会保护你的。希望我们行菩萨道时不要乱攀缘。有缘时就随缘度众生;无缘则沉潜一段时间,努力修福、修慧、修禅定。

“修行需要靠自己,唯以经常打禅七。

何物能破诸烦恼?摩诃般若波罗蜜。”

禅堂里面是“静中养成”,与人相处还要“动中磨练”。修行需要戒、定、慧一起下手,需要闻、思、修共同并进,这是不二法门。大家就照这样继续用功! (信息来源:佛法亲证论坛)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5日...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