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出家再谈孝顺父母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6 09:28:09
    

  

\

  出家的制度在古印度就存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以前,就有其他宗教徒出家修行。佛陀悟道之后建立僧团,以出家人为核心;现在的佛教不论传播到什么国家,都有人来出家。中国道教本来没有出家的先例,后来也仿效佛教有了出家的道士,建立起道教组织。

  出家必须要割爱辞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什么要割爱?为什么要辞亲?这在佛教教义上可以获得解答。只是有的人认为出家不孝顺父母,容易产生误解。在历史上的出家人甚至见皇帝也只问讯而不下拜,为了这个缘故,佛教与儒家时有矛盾冲突。儒家对孝顺极为提倡,认为“百善孝为先”,有的还走向极端,提出“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继又演化为“师徒如父子,师叫徒死,徒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提倡孝顺并不只儒家所独有,佛教也同样提倡,只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因为对人生的态度不同,世界上各宗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种做法。佛教认为孝顺父母并不只孝顺现世的父母,对久远的父母也应当孝顺。尤其《地藏经》专门谈有关孝顺的做法,属于佛教的孝经,是出家、在家修行常念诵的经典。佛教的出家制度认为,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准许,很尊重现世父母的意见,可说是具体孝顺的做法。儒家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这一方面是为了接受父母的教诲,另一方面是父母有病,可以常得赡养奉侍。出家以后不会再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可以接受出家师父善友的教诲,父母有病也可以回家探望,或诵经念佛为祈福报。戒律中不允许杀害父母的人来出家,认为杀害父母与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同为五逆重罪,速堕无间地狱。教中说报四恩包括父母恩,与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相提并论。

  在南传佛教的国家如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人们把儿子送到寺院里去当一段时间的和尚,认为这样才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或许有其道理,因为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子既成“龙”,其父母也会沾一点“龙”的福气。出家修行得道,在家父母也会沾一点解脱之光,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并非限于九祖超生,连无量劫以来的怨亲债主都可以获得超生。但我认为不宜把出家修行当作追求福报的手段。他们把儿子送到寺院出家的那一天起,就算计着到某月某日要还俗,既是出家时就作好还俗的准备,不来出家就最好。但是,他们为了“孝顺”父母,又喜欢要求出家一段时间,当一段时间的和尚,或许还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中国的出家人一谈到报父母恩。就认为只有“超度”才能报父母恩。不但超度自己的父母,还要去超度别人的父母,连那些孤魂野鬼也要超度,终日与“鬼”打交道;只重视超度鬼,不重视超度人。这本来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但现在已形成一种时尚风气。我们说有的人误解佛教,其实,是我们误解了佛教。因为有的人口念心不念,持戒修定不够认真,不管念多少篇的佛经,“鬼”还是没有被超度。我听说有的大修行人不用念经持咒,也能超度父母,他们只说一句话,或只起一个念头,“鬼”就被超度。有的鬼还附在人的身上去向大修行人求受幽冥戒。由此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修行得好,就能超度父母,就可以报答四恩,拔济三涂。一般人看到出家人只管自己修行,没有去“孝顺”现世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孝顺”也要赖于修行。寒山大士说:“孝经末后篇,委曲陈情毕。”生人持孝,自有灵感,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劝父母归信佛法,或许父母还没有去世就已经获得少分的解脱,消除了少分的业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的人认为生男可续香火,才是有后代,生女则不算有后代。现在搞计划生育,“无后”的人很多。佛陀有独子罗睺罗,罗睺罗出家以后就“无后”,这样,罗睺罗尊者就等于“不孝之子”?这显然不符合真理。六祖慧能大师及近代虚云、圆瑛等法师都是独生子,他们出家以后就等于“无后”。有的说“大善无后”,认为是做大善事的人没有后代子孙,如说周恩来总理也没有亲生子女;另一说法认为是指他做的善事空前绝后,无人可比。不管有后无后,能够修行佛法,超脱生死轮回再来看这个世界,也许就不像今天想象的那个样子。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即来观世间,犹如梦幻中。

  出家人如果不认真修行,还要去做犯戒的事,不但不能孝顺父母,父母也因此受到业障的连累。记得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偷偷到寺院外喝酒,不料酒精中毒,卧床不起。当我们打电话告诉他家属的时候,他的父亲竟说:“他连师父的话都不听,不管他。”连他的父母也羞于见犯戒的儿子,可见,犯戒的人谁见都嫌弃。出家人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有持戒精进修行,也有犯戒懈怠放逸,有知识分子,也有文盲,各行各业来出家的都有。师僧弟子,举上携下,应当重视僧伽教育,重视佛教人才的培养。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力生,我们都自称是和尚,应学会为人师表,懂得怎样教化众生。

  “孝顺”父母只是世间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佛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太浓,出世法就变得很淡,犹如一杯牛奶水分太多,喝牛奶的人就会觉得没有多大的牛奶滋味。若真正趣求解脱来出家的人,应把父母家庭的事安排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再来一心一意修行佛法。当然,在家也可以修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

  摘自《台州佛教》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