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净空法师文集: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一、修行最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6 09:24:26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著阿难,就是叫著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著阿难,就是叫著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所谓‘修行三决定义’,即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这‘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此地佛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是无量的深广。

\

  所谓‘摄心为戒’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净的意思,没有比此地要求得严格,要求得圆满;如果不能摄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摄心;什么心?

  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学佛,学的是什么?

  就是学这三桩事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学佛入门,先传授三归依。

  传授什么呢?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我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因为僧团是和合僧团。

  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别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著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在摄心。

\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为什么修订呢?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属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实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他真的开智慧了,智慧一现前,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那么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法缘,纵然他跟人家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赶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不是的,没那么巧!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他,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说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种清净明诲’是四条重戒。是五戒里面前四条,是超越时间,是超越空间,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不会有一丝毫改变,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的基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