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净空法师《无住生心集》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4 09:26:11
(一)真正发心学佛的人,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之中,一定要认识清楚-佛家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深深地体会这一句话,然后就晓得怎样去用功、怎样去修持。凡是带不去的,决定不要挂在心上;能带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争,决定不能把光阴空过。什么是能带得去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带得去,这是世间的小善;而诸佛如来期望我们的乃是成佛、成菩萨的大善。成佛、成菩萨就一定要深信净土

(一)

真正发心学佛的人,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之中,一定要认识清楚-佛家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深深地体会这一句话,然后就晓得怎样去用功、怎样去修持。凡是带不去的,决定不要挂在心上;能带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争,决定不能把光阴空过。什么是能带得去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带得去,这是世间的小善;而诸佛如来期望我们的乃是成佛、成菩萨的大善。成佛、成菩萨就一定要深信净土,念佛求往生。

怎样才做到‘老实’呢?一定要万缘放下。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自己心地的真诚、清净、慈悲。将这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挂在心上。遇到有缘的众生,我们要真诚、恭敬、欢喜地将这法门介绍给他,劝勉他。这就是真实的供养。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这与阿弥陀佛、诸佛如来的本愿就相应。要这样的修学,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没有空过。这一天一定能得到身心清净、法喜充满,而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

(二)

佛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万法因缘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众生以为自己能分别、能执著,能爱、能取、能有的自心;而‘三心不可得’说明能有的心是虚妄的、不实的,是不可得的;‘万法缘生,当体即空’,则一切万物也是不可得。

‘能得与所得,俱不可得’,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不但一切法不可得,非法也不可得。佛为什么要说‘非法’?‘非法’就是空相。‘法’是有;‘非法’是空。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执著「有’;无色界人执著「空’。空、有俱不可得,这才能超越轮回。然在三界之外,偏真涅槃也是空相。阿罗汉、辟支佛证入涅槃,往往就停住在其中。

佛在经上说,‘阿罗汉住在偏真涅槃是二万劫;辟支佛住在涅槃的时间是一万劫。’换句话说,这么长的时间他无所作为,工夫完全停顿在那个地方,毫无进展。这叫作‘堕无为坑’。所以佛这两句话意思就非常深远,教导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无上菩提’。

\

众生在世间,生生世世无论怎么辛苦,怎么忙碌,都是四种缘在主宰: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西方的资本家,他集聚雄厚的财富,我们仔细一观察,他还是为了讨债还债而来。他有公司、工厂和许许多多的员工。他养活这些员工,也就是过去世欠他的债务。欠他多的,养活他一辈子;欠他少的,养他一年、两年。员工离开了,那是欠得少的。所以,他自己天天精勤在那里策划、经营,都是讨债、还债。

员工当中有对他很尊敬的,全心全力替他工作的,那是报恩的。有一些找麻烦的,想方法来捣蛋的,那是报怨的。我们看穿这一点,对于世间的真相便不难理解;而后对这个世间‘留恋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三界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还是迷恋在这个世间,贪图世间的功名富贵,他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超越轮回。不能超越轮回,我们知道来生在三善道的机会少,在三恶道的机会一定多。

(三)

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堕到饿鬼道;从饿鬼道堕到地狱道。如果明了生命的真相,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舍去了。他知道堕落在六道里,纵然是天道也免不了受苦。佛法给我们讲的三苦、八苦,这些都是事实。

受苦就如同世间受刑一样。世间受刑的人,是看你犯罪的轻重。犯罪轻的刑罚也轻;犯罪重的受刑罚也重。由此可知,三恶道,就好比是犯重罪的人受重刑;三善道,是犯罪比较轻的受轻刑。可见凡是在六道之中,都等于是在坐监牢,在受刑。佛在经上常讲‘三界牢狱’,把三界、六道比做监牢狱。佛这种比喻,实实在在不过分。

我们仔细观察,真正是名实相符。必须这些罪受完,才能出监狱,恢复自由。怎样才能服刑期满而出监牢狱?必须在监狱里有良好的表现。果然有良好的表现,有些时候还有特赦,不到期满的时候也可以出来。这种特赦就是我们断恶修善,努力修行,消除业障,提升生命的层次,这样才能早一天出离监狱,恢复自由。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指点我们,教导我们,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们常念佛恩,常念师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

佛在《金刚经》上教诲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对于权小、凡夫实在是非常重要。我们曾经看到过去现在许多发心修行的大德,早年他们的道心、修持都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赞扬,而到中年、晚年就变节、堕落。原因在那里?就是福报现前,享受福报而迷失了自性。因为享福一定会增长贪、嗔、痴、慢、疑、恶见。不但不能降服其心,不能消除业障,障恶反而与日俱增。这是堕落真正的原因。除非是见了性的大菩萨,他们虽然受福德,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可是这样的菩萨要是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他还是示现‘不受福德’。像世尊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示现,这是大慈大悲,要做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在人间弘法,就要做人世间的好榜样;在天上说法,要给天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说生活受用程度上有差别。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在中国应化示现,都与经上的教训相应。真正能看破、放下,过著极其简单的生活方式。

\

这是真实大慈悲的显示。教导我们预防在菩提道中堕落,所以‘不受福德’这一句经训我们要牢牢记住,一生要依教奉行,不敢违背。

(四)

我们大家既然已经发心出家,当然是不容易的。觉悟的人就不应该再造罪业。可是我们毕竟还是凡夫,八识田中含藏著无始劫来的恶习气,遇到恶缘很难保持不堕落。因此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远离恶缘。佛教菩萨在六度中,特别重要的是行布施。也就是要舍,要放下。其次是忍辱波罗密。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一定要能坚忍,永远过著清苦的生活。世尊教诫子弟,‘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些教训都是保障我们在菩提道上远离恶缘,而不至于堕落。特别是接受供养,在世尊那个时代,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只限于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谓‘四事供养’。今天的社会由于科技发达,一般人生活水准提高,金钱财物的供养多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们看到许多例子,初出家的时候没有人供养,手里没有钱财,还有道心。等到供养一多,生活享受奢侈了,道心没有了。贪、嗔、痴、慢,无始烦恼不但是现前,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长。他怎么不堕落?谚语上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是有原因的,不是随便说的。因此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信徒对我们的供养,我们要知道保持简单的物质生活:衣服穿得暖,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就足够了。道场是为弘法利生用的。建立一个大道场,目的何在?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佛教大学,提供四众同修研习、修行的场所。道场多半是国家建立的,也有大富长者捐献供养的。

所以,一般道场有山有田地,也就是有恒产。这些山林、田地可以租给农夫去种植,寺院向他们收租,这是道场生活的来源。绝不靠信徒的供养,也没有化缘募捐。住在这个道场,心安理得,随缘而不攀缘。不但没有超度的事,连一般法会都很少,一年偶尔有一两次法会。那是真正修行道场,那是在农业时代。

弘法利生,就是要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人改善他的生活。给予他智慧,帮助他从烦恼、充满种种压力的苦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一种像佛菩萨,充满大智慧的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叫做弘扬佛法,这才是真实的修持。现代科技、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因此,现今道场的形式,不再是庄严的硬体建设,而是利用现代科学的工具,用广播、用电视、用录音、录影,用CD来传播大乘佛法。由此可知,信徒们对我们的供养,除了让我们保持极简单的生活之外,都要用来弘法利生,也就是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不造罪业,才能免于堕落。

出家人是不是要做这些事呢?不可以的。如果存心一定要做这些事,那就是攀缘心,对于了生死出三界产生严重的障碍。信徒对我们的这些供养,我们要以随缘的心来看待。真正要懂得像古代庞居士所谓‘好事不如无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学佛,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点点意思。这样才如法。所谓‘如法’,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正念。

念佛人保持这句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信徒多的供养,我们要看做是他委托我们替他做善事;委托我们替他修福。如果我们将这些钱财用之不当,不但他没能修福,我们造了很重的罪业。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遇到大的因缘,我们也不能消极的去做自了汉。譬如说,念佛人已有能力生死自在,可以随时往生了,现在有位信徒,有一个很大的因缘供养。这就是佛菩萨要你再多住世几年,因缘成熟,要多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也不能拒绝。你若想:我就走了!你是可以走,但是有失慈悲。所以,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口头说说的,这些我们都必须明了。明了之后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虽然多住世间几年,对于往生净土绝无妨碍。这就对了!决定不能在这个地方起贪、嗔、痴、慢。这是你们发心出家,我见到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那些是有利的,那些是有害的?我不能不告诉你,才不负我们大家在一起同参共修一场。

(五)

在这几天讲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世尊真诚、恳切的教诲。佛弟子一生中,如果能领略几句,正如同经上所说的四句偈,一偈、半偈,一句、两句,毕生都受用无穷。

不仅在佛法中我们见到,像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修行、证果,往往只得力于经论中一、两句的开示。我们回头再看世间法,古来建大功、立大业者,往往也是得力于前人的几句教训。像汉朝的张良,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赠送的《素书》,以后帮助汉高祖建功立业,也只得力于这本书里的几句话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证果的人,在于他能深深的领会,能实践笃行。这是世出世间修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记住。

凡是败坏修持的,不是别的,就是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与现前的恶缘。现前的恶缘就是世间种种物欲的诱惑,使我们的烦恼习气增长,而败坏了修持的功德。甚为可惜!世尊在经论上苦口婆心的教诫我们,无非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提高警觉,小心预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烦恼,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无住生心’,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则。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必须两边不著。‘法’是有边;‘非法’是空边,‘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这要怎么做?佛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心’就是离相、不住相,心里要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即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这一句经文的开示而笃行之。

佛告诉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很要紧。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修的是什么?‘两边不住’而已!无论他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原理原则都离不开‘两边不住’。由此可知我们想真正学佛,真正修菩萨道,没有别的,就是学‘两边不住’而已。因为著有,你离不开欲界、色界;著空,你离不开无色界。换句话说,著空、著有都是轮回业;住空、住有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造轮回业,如何能出离六道轮回?然后才能知道佛这一句经文的重要性。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是超越轮回,成就无上菩提的不二法门。

(六)

世尊教导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须要‘福慧双修’。不仅是以超越三界,证无上菩提为我们修学最后的目标,其实在现前也应该得到真正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这样因与果才相应。果是美满的,因当然也是美满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执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里一丝不挂,清净心圆满现前。这就是佛讲‘无住’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佛教我们要以法界众生为对象。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好比是照顾自己一样。这才能真实的体会佛这两句教诲,真实的体会而去奉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都要很认真的做到尽善尽美。这不仅是自己的享

受,也是布施给一切众生。所谓‘布施’就是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让他看到了生羡慕之心,生向往之心,进而发心来学习。

譬如一个家庭,整齐清洁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给邻居做一个好榜样。现在类似这样的情形,中国反而不如外国。我们在美国居住,房间里面人家是看不到,可是房子外面的环境,如果不好好的整理,邻居就要干涉,因为妨碍大环境的观瞻。这都是佛说布施的含义。所以,布施绝不是只拿一些金钱到寺庙里去奉献。这个想法太狭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广、很深。不但是点点滴滴做出来,整体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萨给我们做的榜样一样。这些事我们在讲席里说得很多。学佛要紧的就是要把观念改过来。把凡夫的观念改成佛菩萨的观念;将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萨心;将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

总而言之,凡夫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为自己,所谓自私自利。而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行为,无一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如果要学佛,就要舍弃自私自利,而发心去利益广大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这叫‘觉悟’。为什么世间人不能这样做?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而他照顾别人就跟照顾自己完全一样,没有丝毫差等。凡夫做不到,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以为真有身外之物。

于是生起爱取有自利的观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愿意做利生事业。凡夫迷失自性,变现出六道轮回;佛菩萨觉了自性,显现出一真法界。其中苦乐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迷惑的众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总不能超越轮回;而在轮回里舍身受身,活动的范围更小。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中没有离开他居住的城市。美国一些人看到别人常常到国外去旅行,他们也很羡慕。纵然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大的自由,我们的活动空间,实在讲,还仅限于这个地球。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地球,进入到太空。由此可知,迷惑的众生是多么苦,而觉悟了的那些圣者,像诸佛菩萨他们的活动空间,小而言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活动空间跟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我们讲苦乐,不用别的做比喻,从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这是为什么要学佛,换句话说我们要拓展生活的空间,要在生活空间里得大自在。我们要拓展生命的时间。六道里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人人皆是无量寿。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后你就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成菩萨。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七)

谚语说‘家和万事兴’,《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世尊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也就是僧团公约-‘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佛门同学,四个人共住,就称为一众(一个团体)。如果四个人都能切实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所以,僧团最少的是四个人,多则没有限制。我们在经论中看到,世尊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一个大的僧团。无论团体大小,都必须遵守这六条守则-‘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这是和合团体的基础。佛教团体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以此为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标。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见性,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净宗的同学,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

世间一般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润。如何能把生意做好,如何能赚钱,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润-这也算是共识。共识能生成功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团结。谚语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成功。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识,怎样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法律、法则、规章。佛为我们制订的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的生活没离开世间,所以世间的法律也要遵守。这里面还包含著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必须要遵守,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如果是公司行号,它有章程,有办事的细则,自老板至员工,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养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守规矩不犯规。人人都能守法、守规,这个团体必定是兴旺的气象,那有不成功的道理!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无诤’。这两条都是‘戒和同修’的具体表现-大家在一齐共事,在一齐同修,没有异见、没有争执。第五、‘意和同悦’,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法喜。无论是私生活,或是团体共处,都能欢欢喜喜。欢喜心是快乐幸福的泉源。这是现前就得到的。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物质生活。这些享受是平等的。在僧团里,无论是老师、学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里的清众,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号里,利润一定是由于你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利和同均’。当然工作性质不相同,职位不相同,而不像僧团里,是完全平等、绝对平等的。在世法里,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个道场里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团,即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在世间法里,如由四个人以上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这六条守则,这个家庭就是‘和合僧团’。公司从老板到员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导,这个公司就是‘六和敬的僧团’。凡是六和敬的僧团,一定得到佛菩萨、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兴旺且是成功的!我们应当要记住,要认真努力的去奉行。

如果我们的见解、想法、看法跟大众不相同,这就是‘见解不和’。若见解不和就应当退出这个团体,而不妨害这个团体。这是正确的。因为妨害一个团体,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团’。破和合僧团的罪过很重!在佛法里说,即是破坏大众的道心与大众的修行证果。在世间法的公司来讲,就是破坏大众的幸福与利润。造这样的业,果报可想而知。障碍别人应该得的利润,果报就是自己得不到利润;障碍别人生活的幸福美满,自己就得不到美满的生活。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恒不变。不可不知!

(八)

佛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财富与功名富贵是果报,而修财布施是因缘;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缘;健康长寿也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缘。

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那里来的‘果’?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如意的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实。诸位细读《了凡四训》,就能有相当的认识与明了。而后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圆满的果报。我们看到现前世间有不少富贵之人。可是仔细观察他,似乎他并没有过人之处,好像是一个平凡的人。为什么他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拥有大量的财富?世间人往往看到这个现象,觉得不平。认为老天爷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强,为什么我得不到地位与财富,过著贫穷困苦的日子?这是世间人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与来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触。

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他的心就平了。为什么呢?这一生中所得的富贵,原来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这一世虽然有智慧,有能力却贫穷潦倒,是前世没种福。所以,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的报应,丝毫不爽。也许有些人问,我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现在开始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学,几年之后果报就会现前。《了凡四训》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

其实世间像袁了凡先生这样修行,而获得果报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得的果报写出来;还有许多像了凡先生一样,甚至于果报比他还要殊胜多少倍,这些人没写出来。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古今中外这些果报的事实都在眼前。可见得这桩事真实不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富贵,要紧的是开始认真的修学。

如果不知道积极的断恶修善,纵得富贵也是很难保持的。自古以来,享富贵的人家,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于一生都不能保全。这样的事在现前的社会里我们看到太多。某人发达了,积财亿万,地位崇高,没过几年他倒闭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复杂。一时的发达是他前生种善因的果报现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无知,狂妄造作罪业所致。所以,败亡往往只在眼前,这是多么的可惜。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最好的教训。

我们见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失败的人,要认真反省,决不能走他错误的道路。这就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创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远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诲,‘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们尽心尽力的修福而不享福,那这个福报就大了!为什么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门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以这个功德求生净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则是无比不可思议的福德。如果享福,则不容易超越三界。享福如果还继续不断修福,来生可以获得人天福报;若享福而不能继续修福,那很可能这一生寿命到了之后,来生就不能再得人身。这是佛在经典中常说的‘可怜愍者’。我们要知道警惕,要认真的在佛法中学习,使我们自身、家庭、事业,样样都能美满,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这在佛法中是可以得到的。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九)

‘佛’字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即是‘破迷开悟’。觉悟的心就是菩萨心;相反的迷惑颠倒的心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轮回。纵然得福报,像经上讲的三界六道之中,福报最大的无过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还是凡夫,没有办法超越六道。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落,轮回。这是不究竟的。

学佛要有一个觉悟的心。觉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心地里没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以清净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处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净心,保持清净心,这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可见得菩萨行并没有离开生活,就以自己现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圆满的菩萨行。并不一定要换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那就错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经论中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圆圆满满的修菩萨行,成就圆满的菩萨道。这样才显示出理事、事事无碍。‘菩萨心’是真诚、清净、慈悲;‘菩萨行’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前即得幸福、美满、快乐。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凡夫只顾自己;菩萨则念念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勤劳的工作,心里不著相,不分别,所以是‘作而无做;无作而做’。也就是说,虽然做了,心里则若无其事,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光明的。这是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

凡夫做事总离不开分别、执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头,就是迷情、执著。凡是离不开迷、情、执,就决定不能超越轮回,因而不能修行证果。不要说是大乘果位,连小乘初果也没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条件就是身心清净。心对世界,对六道里若还有丝毫情执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这一点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于三界六道里的生活与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我们必须很透彻的理解,而后才能把轮回舍掉,直取佛菩萨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离开三界,他的生活范围,就局限在六道轮回之内,生活的空间非常小,当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里生活空间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们今天得人身,在六道里就更可怜!我们生活的范围不能离开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养的一条狗,它的生活范围不能离开一户人家。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层次愈低,生活范围就愈小,就愈可怜!这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要成佛,成菩萨的道理。目的就是扩大我们本有的生活空间。

我们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桩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那多自在!在六道里总免不了‘舍身受身’的生死果报,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无量寿,永远没有生死,身体的相状随著一切众生的意念而起变化,就像《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孙悟空能有七十二变,世间人羡慕不已,诸佛菩萨的变化无量无边,不是一切人思惟想像能得到的,还有殊胜的果报与幸福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须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净心‘老实念佛’。这一生一定成就,绝不空过!

(十)

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古德说,念佛法门乃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一万个念佛人,难得有两、三个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错了,说错了?其实古大德没说错,也没看错。念佛求生却不能生净土,原因都在自己。归纳其因素不外两大类:一、是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和境界并不清楚。修学时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于是功夫不得力。二、虽然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与境界相当明了。但是没有彻底放下世缘,于是临终时产生了阻力,障碍往生,非常可惜!

世间流通的一本书,古本称《饬终津梁》,后人以白话文重写,改称《饬终须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家亲眷属最好能避开,以免触动亲情,而把希有难逢的因缘障碍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几个人能保证临终没有障缘!不要说过去生,就是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这些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心存报复,所以处处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临终往往被他们障碍,造成极大的遗憾。

因此,平时我们必须成就真实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碍,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觉悟’。要认识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真正是苦,决定不能再住,决心要离开。认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成就,是究竟离苦得乐,是我们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门。要真正相信这一生中一定可以证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自己的清净心显露,清净心中一丝不挂。

世间人所贪恋的财富、功名、富贵、地位、权势,物质和精神种种享受;乃至于亲情,全是魔障。不能不舍弃,不能不放下。这样对自己求生净土就没有障碍。

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后面,记载倓老亲眼看见的几个往生的例子,我特别节录出来,再附上老法师在佛七中的开示。其中有谛闲老法师的两个徒弟,一位参禅的、一位念佛的;还有老法师早年在头陀寺当住持的时候,寺庙里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的事迹。这是近代往生真实的事例,合印小册子流通。我们仔细观察这几位善知识,他们走得为什么那么潇洒自在?没有别的,就是他们真正把世缘放下。所以,不仅预知时至,而且没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大事因缘’。绝对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们要认识清楚,真正发愿,以这几个人作榜样,向他们学习。他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来,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圆满成就佛法中所谓的‘大事因缘’。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众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现身说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亲见者与听闻的人,生起觉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愿。这样的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十一)

同修们常常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如何避免,现代日见频繁的灾难?这问题是每个人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法稍稍有粗浅的认识,都能‘深信因果’。其实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在一生中,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也是命中注定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桩往事。他说,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前三个月,当时他还很年轻,在苏州一家银行里担任经理的职务。平常没事,就与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聚会。其中有两位是中国人讲‘走阴差’的,也就是通灵的人,就是夜晚时,他要到阴间城隍处当差办事。在闲聊时,这个朋友有一个疑惑,说最近上海城隍送了一批生死簿过来,他是接办这桩事的。他翻阅生死簿,感觉很迷惑。其中名字都是五、六个字的?中国人的姓名纵然是复姓,有四个字的,但是没有五个字的。然而送来一大堆名册都是这类的,令人大惑不解。朱老居士等人听了也想不出原因来。过了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件’。在这次战役里双方都有很重的伤亡。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一份生死名册,就是当时在上海战争中阵亡日本人的名册。

在阳间,当时苏州是县,上海是特别市(院辖市)。但是在阴间,苏州都城隍就像是省主席(省长),上海还是县。所以,上海那边有什么事发生,都要来向苏州都城隍报告。于是朱老居士告诉我们,世间人在一生中纵然遇到灾横,都是命中注定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战争里死亡的也是命中注定的。你看,战争还没有爆发,三个月之前就把应该在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名册,早就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去了。这全是事实,绝不是他编造的故事。由此可知,我们一生中的际遇,纵然遇到横逆也是命中注定的。

命中注定的灾难,可不可以幸免?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消灾免难。所以,消灾是因为你有灾才消,消灾免难有它的理论与修学方法。灾难之‘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是无法消除的。可是业因要形成果报,当中一定要有‘缘’。‘因’无法消灭,但是‘缘’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不讲‘因生’而讲‘缘生’,就是缘我们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恶的果报现前,我们在这一生中必须把恶缘断掉。

我们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就是消灾免难,改变命运的具体修学法,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杜绝恶缘,使恶因没有机会形成恶果。这是合情合理的说法,当然也是事实。可是必须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这一生把恶缘堵住,使恶的因不起现行,来生能不能再一次的把恶缘消除!要是没有把握,恶业的果报还是有可能会遇到,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况果报通三世,未离三界,决定不能避免。

要想永远断绝恶业的果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对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念佛必能消业;念佛必能转业。因为超越三界是第一等的大事,小小的消灾免难都变成小事。大的业能转;小的当然不必提,一定就附带转了。由此可知,真实的结论是‘净念相继’,‘老实念佛’就能消一切灾,免一切难。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人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拜梁皇,拜水忏,打水陆等等。正如慈云灌顶法师所云,极重的恶业,所有一切经忏都消除不了的,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能把它消除。从消灾来说,念佛的力量超过所有的法门。如果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人就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必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彻底的消除灾厄之法。

(十二)

悟泓师近日读美国布来恩-魏斯医生写的《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中文译本),内容是说他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发现近代有不少的病人,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一切医疗药物都不能得到治疗效果。于是他用催眠的方法,追溯发现病人的忧虑、恐怖、不安等等症状,与他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催眠的方法可追踪到过去一世、二世、能追踪很多世时,发现他所造的业因,与现前的疾病有密切的关联。他把原因找到了,告诉病人。病人了解之后,就能看破。而后他的忧虑、恐惧、不安都放下了,所以不需要医药,无需要医疗,他的病就治好了。这医生用这种方法治好了许多病患,于是写出他治疗这些病例的报告-‘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泓师告诉我,书上所说的与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这位医生对于因果报应深信不疑。他不但相信‘因果报应’,也相信‘轮回’的事实。其实他所发现的只是当然的事相,其所以然的原理,他还是没有发现。他只知道有因果报应,有轮回,而轮回是怎么来,这个问题他无法突破。古印度,许多高级的宗教家,他们皆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所以对于六道里的情况相当理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然而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样产生的?他们始终也没有能克服。而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实在也就是因为这一个因缘。所谓‘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换句话说,世间人可以解决得了的,用不著佛菩萨再来;世间人实在无法解决的,佛菩萨则不能不出现在世间,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所以,真正的答案在佛家经论里。

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真相。世间这些人用催眠的方法,还不算是第一手的资料;真正禅定功夫见到的是‘现量境界’,那才是第一手的发现。说到定功,世间人的定力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的定力比不上菩萨;菩萨的定力当然比不上佛。所以,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现量境界。也就是说,是他现前的境界,而不是推想,不是比量得来的。

佛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完全是真实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无论处人,处事;无论家庭、事业、朋友;或者是顺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都与前世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我们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够再进一步修学佛法就不难获得清净心。如果有缘遇到净宗法门,以清净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乱’,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关键就看世人有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学净宗法门。这也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能深信‘因缘果报’,可以说是修学佛法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应该要鼓励的。

(十三)

有一些同修,在日常生活里面对境界时,不知该怎么办?其实这就好像平时熟读兵书而在战场上不会打仗一样。问题出在那里?就是俗话说的‘食而不化’。平常经论看得多、读得多,也念佛、也参禅。但是就不晓得怎样过日子,怎样去工作,不知道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也就是说,他所修学的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对于佛在经论上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他没能透彻的理解与消化。

我们一般人讲‘消化’,即是佛法里讲的‘消归自性’。能消归自性就得受用,就能完全运用在生活上;不能消归自性的话,实在讲没有用处。这是李老师从前讲的读死书。读死书的称为‘书呆子’;死学佛的就变成‘佛呆子’。这样的修学不是经论有问题,而是自己修学的态度与方法出了问题,必须知道如何去修正。修正的方法:第一、对经典的理论,修学的原则,以及一切的境缘,都要清楚、明了‘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第二、一定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给我们看。其意义极深广,一般人确实很不容易看得出来。世尊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其中无量劫来的修因证果,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等。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桩事。比如穿衣,世尊就能将它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在这一事相上表现无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说得更详细,更明白的是《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跟释迦牟尼佛表演的没有两样,也都是把他所修所学的理论、方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所以,活学活用,显示极高的圆满智慧,才能得大自在。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上订了五门功课,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大纲领。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要能把这五条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个架构,把经论中的道理、教训,填补在这个架构上,那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而达到生活最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佛法给予人们最高的享受。就是经上所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

(十四)

倓老法师《念佛论》里,近代往生的三个例子。以及他在香港佛七中的开示,他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例子。这是佛法里‘三转法 轮’中的‘作证转’。我们见到、听到、不能不承认。早年在台湾,有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台北李济华老居士预知时至,为大众讲了一个半小时的开示,与大家告别,下台之后在客厅沙发上坐著往生。现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当天参加念佛会亲眼所见。

我们特别节录出这几位近代往生的实例,其中每一个人都走得那么自在潇洒,真正让学佛的人羡慕不已!我们也想有他们的成就,这是真实的成就。绝对不像世间功名利禄的成就,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实。唯独念佛往生是真实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成就。学佛的人,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求取。

这些往生的人看起来都是极平凡之人,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就是作佛。这的确是‘当生成就的佛法’,‘希有难逢的因缘’。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而在这一生中同生极乐国,将来大家都能在西方净土聚会。以西方净土为我们共修的道场,进一步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作弘法利生的工作。帮助弥陀、帮助诸佛如来接引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就过得真正充实,真实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说是得到世间的功名富贵,即使得到佛法里的禅定智慧也都是空过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则免不了长劫轮回。这个事实是我们应当警惕、觉悟的。看清楚了这两个世界,谓之‘看破’。而后自然能舍娑婆取极乐,这才是‘住真实慧’,才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才是‘得真实的利益’。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样,为我们证明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决非虚妄。我们应当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并且要把这些事实多多的说给别人听,让大家都了解这事实的真相,让大家都能发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十五)

近来有人提出《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不妥当,而主张修学应当采取原译本。这种说法我们听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的会集本序文里已说明得很详细。梅老居士在儒学、佛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佛法修行上也确实有成就,算得上是一个有功夫的人。在当时的在家居士当中,号称为‘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与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经》的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而王居士的会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经》中。明末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疏钞》,其中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有不少就是取材于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这个会集本是被历代祖师大德所尊重的。他会集的本子的确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有所批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会集。后来魏源居士的会集本,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进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这才引起夏莲居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希望能将前人会集的瑕疵都改正过来。所以,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得到当时慧明老法师的印证,又得到慈舟大师采取这个本子在济南讲过,而且为这个本子做了科判。这些资料我们都已经把它翻印出来。并且为了一些对会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们特地将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再加上彭际清的节校本-这是现存《无量寿经》九种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们参考。希望启发同修们对于净宗的信心,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真正弘扬净宗的目的。

如果认为会集有不妥之处,五种原译本俱在,欢喜采用那一种本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经本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能念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标准-‘净念相继’,往生就决定有把握。

我们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细细地去观察他们的功行,实在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净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跟世尊在《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上是同一个境界。‘净’就是应无所住,若心有住就不净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继’就是功夫不间断。符合《金刚经》上所说菩萨修行最高的原则。因此,我们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三年五载功夫就成就了,能预知时至,来去自如。这是真实的成就,是念佛人应该记取的。

我们看到这么多往生的实例,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心。对于经典的批判,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干。只要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自在往生,我们念佛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应不应该会集,如果我们还有这个念头横在心里,便是夹杂,便是障碍,是应该舍弃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争论,障碍了自己‘净念相继’,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们遇到这些言论,只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对待他就好了。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不以一切境界动摇我们的清净心。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有明白的开示,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

(十六)

近代在东方与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类的确有前世。有前世当然就有来世。自古以来,东西方有许多很准确的相命法,根据数理推论一个人一生中的穷、通、祸、福。这些不但有理论依据,而且是事实的真相。从个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变迁、吉凶祸福都不难预测。对于这些事理讲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圆满的,无过于佛经。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的,完全是现量境界,跟世间人的推算不一样。世间人是根据理论、数学,都是属于‘比量’。‘现量’则是由甚深的禅定。以禅定的功夫突破了空间,所以能见到过去、未来,是亲眼所见的。佛菩萨有这个能力。佛告诉我们,如果能修禅定,能恢复自性清净心,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佛说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因为我们的心失去了清净,所以这个能力暂时被妄想、执著障碍住,而不能现前。只要我们离开妄想、执著,能力就恢复了,就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彻底觉悟、明了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与一切人、事、物的因果关系,才知道怎样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圆融相处。避开一切不必要的冲突,获得和睦、共存、共荣,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

这不是迷信,是真实的智慧,是一个学佛人念念所希求的,念念希望得到的。学佛的人很多,这个愿望为什么得不到?就是用‘攀缘心’。我们念念希求、念念希望得到,这念头就是‘攀缘心’。‘攀缘心’是真正的障碍。所以,我们有愿、有求,但是不能有‘求愿之心’,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离开一切愿求的攀缘心,我们的心才能得到清净。清净心的作用就是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能解决轮回生死的问题。正如同《金刚经》所说的标准,决定要离‘四相’。所愿、所求,正如佛门中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要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要是用《金刚经》上的教训,的确是简单明了,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切法,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大圆满。

学佛的困难也就在此。难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难在我们不能彻底放下,这是修学根本的障碍。我们一定要认识,一定要明了,一定要离开。障碍排除了,我们所期望的,自然圆满显现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们意料,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上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语。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能亲自证实了。这就是所谓的‘信、解、行、证’。

(十七)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经文,不仅是净宗修学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门的修学基础。所以,世尊在末后总结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当然不只是一个法门,而是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依‘三福’做为修行的基础。因此这三条非常重要。

实在说,这三条里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一句经文意义无限深广。其内涵就是‘心性的全体’。我们一般人以为孝养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这意义太过窄小,是凡夫知见。而世尊在大乘戒经里,像大家常念的《梵网菩萨戒经》,佛就告诉我们要孝顺一切师僧父母。经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诸位想想这样的经文,岂不是圆满的性德!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实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众生无量劫来互为父子、互为兄弟、亲属。由此可知,孝养父母的范围有多么广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这才真正做到了尽孝。以上是从事上说。

从理上讲,特别是中国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与‘子’合起来的。让我们体会其中意义,‘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义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的,决定不能分割,决定不是二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无始无终就是一个自己。这样的义理岂不是真如自性全体的显现。

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修学,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其实就是把‘孝’字做到圆圆满满。圆满的尽孝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圆满成佛。即使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圆满的性德还欠缺一分,这就是不孝,孝道没有尽到圆满。我们要从这些地方深深体会这句话的教诲,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净业三福’总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为根本,后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这一句的。这一句就是整个佛法修因证果的总纲领。

学习佛法,不能不把‘孝养父母’讲清楚,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找到下手之处,也就是孝养父母从那里做起?从孝敬现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养’是事。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们要尽心尽力供养父母,使他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们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如果我们让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守校规、不敬师长、不能善处同学,让父母操心,这都是不孝。在家庭里兄弟、妯娌、亲戚不和,令父母担心,这也是不孝。在社会上,我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从长官、领导,不能与同事互助合作,让父母担心、失望,这是不孝。我们学佛,违背了佛陀的教训,不能修行证果,这也是不孝。这些全都包括在‘养’的范围中。‘养’字的范围也是无量深广,这都是我们要明了,要尽心尽力做到的。

孝养父母,‘孝’的理论要清楚,‘养’在事上要做到,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贫贱之家有贫贱圆满的孝养;若家境富裕,富贵之家有富贵之家的孝养。所以,圆满功德不分贫富、贵贱、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圆满。也就是尽心尽力,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来修学,就能做到事事圆满。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诚、不清净、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难做到圆满。理、事都不圆满。三福具体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后面的十句:‘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句若不能尽心尽力去实践,‘孝养’就有亏欠。‘净业三福’若不能认真修学,奠定良好的修学基础,所修的任何法门就很难成就。因为这三条就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净业三福’上认真学习,然后参禅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决定往生见佛。

(十八)

佛在经典中,为我们说明十法界、六道轮回的真相,将其中的因果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而我们在古人典籍里,笔记、小说中,看到更详细的记载。何况现前看到许多的事实-在我这一生中亲自遇到的,听一些长者们所说的,真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绝对不要看到有些人做了好事,没有善报;有些人做了恶事,没有恶报;于是乎对于‘因果报应’的事,就认为是迷信,是无稽之谈,那就大错了!

‘因缘果报’的事理非常复杂,何况果报通三世。我们只要细心观察,这些事实就摆在眼前。一个细心、冷静的人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今生做恶而享受富贵的,是他前生所修的福报没享完;今生造恶的恶报没有成熟。今生心善、行善,而穷苦潦倒、生活困苦之人,是他前世‘不善之因’的果报还没有受尽;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还没有成熟。这些事,如果细心观察是不难见到的。即使是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我一生中遇到两三位,修行很认真,持戒很严,功夫也都还不错。可是往年造作的一些罪业,果报依然是不免。也就是说,他造了很重的罪业,而所修行的功夫抵不过他的业障;所以有种种病苦的折磨,生活、修行都不得自在。由此可知,小小的恶行都有恶果;小小的善行也有善果。绝对不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那又错了!对于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了解得多,认识得清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敛了。

谚语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也是真实不虚,绝非耸人听闻。古人所说的句句都是事实。今生生活困苦,虽有善心、善行而不得志,要知道眼前所受的是果报,‘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不可以因行善没有得到善果,就退心了,就灰心了。不要以为别人作恶,却得大富贵、大安乐,须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善报。因此,我们不羡慕别人的富贵,也不必自己懊丧,应当振作精神,深信佛陀的教诲,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人中上上之人,无与伦比!功德、果报,真实不可思议。

(十九)

古今社会制度不同,若论利弊,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古代的制度要比现代社会利多弊少。现代的民 主制度不能说不好, 民 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好的。但是民 主制度要达到正常的运作、效果,必须要建立在高度的伦理道德基础上,建立在人人守法的精神上,这个制度才能发挥它的优点,带给社会美满的效果。如果伦理道德与守法的观念精神都缺乏,甚至完全没有,则 民 主制度就变成一盘散沙,形同无政府的状态,如此绝对不是人民之福。这是我们必须辨别清楚的。由此可知,中国古圣先贤与佛家都非常重视‘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优良传统,在顾炎武的《日知录》里记载的很多。其中的张公艺先生九世同堂,相当不容易!这么大的家族上上下下几百人。中国像这样的大家庭处处可见,正如《红楼梦》小说所写的。当时的皇帝曾经问他:‘你如何治理家庭,使上下能和睦相处?’张老先生很有趣味,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送给皇帝,皇帝看了也笑著说:好!顾先生说:‘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也!’要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古人说,能理家就能治国。家有纲常、有纪律、有法度,所以中国人常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古代中国大家族的家规确实非常完善而严格。治家跟治国没有两样,所以儒家的教育: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治国之本。春秋时代诸侯之国,当时国家相当于现代的一个都市、乡镇,大国就是现代的都市,小国就是现代的乡镇。诸侯就等于是县市长、乡镇长。‘平天下’就是让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能公平相处,这是‘平’的意思。天下诸国相处都能得到公平的原则、共存、共荣,在中国古籍里还是看得到。

现代社会崇尚小家庭制度,过去大家族相处的观念、规矩、法度,以及精神之所在,已被淡忘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而把它运用到现代工商业的公司、工厂里,进而扩展到政党、政府、国家。那是一个大型的社会,这就是现代的大家族,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世人没有留意到,中国人也把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世界上还有聪明人,就是日本人。

日本人把伦常、道德、纲纪、法度,这些过去中国大家庭优良的传统,他们都能应用在公司里。从最高的领导人到下级的员工,就是一个大家族,所以他的工商业在全世界能有这样蓬勃的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法跟他抗衡。原因在那里?一般人以为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过去用在日本军国主义,现在应用在商场上,这是没错,但不是根本。根本之道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伦理基础应用在工商团体里,这是他们成功的真正因素,也就是发挥现代大家庭优良的传统、团结的精神,同甘苦共患难,同心协力。过去家族的目标是荣宗耀祖。今天日本工商业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建立永久良好的信誉。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聪明,不但能保守而且能发扬光大,把传统精神变成新时代的产物。这的确是可大可久之道。

如果日本人再有真智慧,真诚广大的慈悲胸怀,宏观世界能利益一切众生,造福一切众生,那就是佛菩萨再来。如果目标只为自己国家或一个小集团的利益,那依旧是六道凡夫,夫子所谓‘其余则不足观矣’!

(二十)

相宗说‘转识成智’;性宗说‘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都是修行证果的最高指导原则。如果要圆满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破‘二执’。‘人我执’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源;‘法我执’就是十法界的缘起。所以,我、法二执要是破了,不但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也超越了,这样才能契入‘一真法界’。《华严经》所云: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属一真法界。这是大乘法常讲,返本还原修行证果最终极的归宿,也就是真实的大圆满。修行下手处,《金刚经》上的教训非常重要!佛教我们一定要‘离相、离念’,正如经上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无论修学那一种法门,都离不开‘离相、离念’的原则。小乘八个位次-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就离相离念功夫浅深差别而说的。这桩事,世尊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确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生活,幸福美满,自在快乐的最佳方针。贵在我们自己能善巧运用,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运用得恰当,运用得纯熟,不知不觉就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转识成智’,就是‘转迷成悟’,就是转凡夫的生活为诸佛菩萨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六道轮回’;诸佛菩萨的生活是‘游戏神通’。凡夫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诸佛菩萨活动的空间,乃是尽虚空遍法界。大乘经典里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仰慕不已。佛告诉我们,这个境界决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乃是一切众生,人人都有份的。只要自己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能成就的。而修学的方法,金刚般若所说的是纲领,净宗经论所说的是细目。抓住纲领,依照细目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这就是诸佛菩萨教我们最捷径、最稳当、最圆满的超凡入圣,成佛之道。

(二一)

自古以来,做人做事最要紧的就是‘诚信’。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学佛如果没有‘真诚’,没有‘信’,决定不能成就。佛在大经里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净宗尤其重视‘信、愿、行’,为成就往生的三个必须条件。在《弥陀经》中,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不但经文正宗分明白显示‘信、愿、行’三大段,即使在序分、流通分里也具足了‘信、愿、行’三段。而一切经开端,首先是‘证信序’。由此可知,‘信’于修学弘传是多么重要。中国古人说,人无信则不能立足于社会,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我们对人、对事一定要从‘诚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样的道理,我们以智慧观察一桩事,这桩事若是‘善事’,就决定没有疑悔之心,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世出世间法,克实而论,就是因果的‘相续相’。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果果因非常复杂。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世界众生是无量因缘的相续相。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离开‘因果’,实无有一法可得。我们明了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万法无常’、‘万法一如’。

佛在大乘经上云,‘一切法,相有、体空,了不可得’。我们所见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续相。相续相能持续多久,决定于因缘。因缘相续,果报就相续。譬如以财富来说,每个人都想发财,都想保持财富,而实际上是决定保持不住的,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是要让财富相续的时间长一点,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断的修财布施的因,则财富的果报就不断的现前,这是真正明白事实真相的人。

这个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事理则可以此类推。如果因缘错了,果报就不能现前,就变质了。这都是事实真相,即世间人所谓的真理。唯有佛菩萨对这些真相看得清楚,彻底明了,为一切众生说出。我们能真诚的信守,就能自求多福。福从那里来?自己修善因,善果相续就是福。

由此可知,一切法没有‘断灭相’,只有‘相续相’,只有‘变化相’。这才与自性性体相应。因为‘体’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因此它所现的‘相’也是不会消失的。‘相’只有转变,不会消灭。十法界的相没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现前。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二)

有人说,学佛一定要‘求解’,求解一定要‘多闻’。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说法是对的。又有人说,学佛不须要多闻,一句佛号就能成就。这句话对不对?也是对的。我们到底要遵循那一种?《金刚经》上说得好,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有法可说。因为无有法可说,所以前面两种说法都对。

我们要问自己如何遵循,首先必须省察自己的根性,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学佛,所愿、所求的是什么?如果根性利,环境的障缘少,有善师、有良友,应当从‘广学多闻’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这一生中,决定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做广学多闻功夫为妥当;然后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足大愿。因此,前面两种讲法都有道理。

真实的成就,决定在‘往生’。往生必须建立在信、愿、行的基础上。若能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又须要建立在‘深解义趣’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广学多闻最要的是深解义趣。即使受持这句六字洪名,也必须要‘深解义趣’。念佛三资粮的功夫才得力,才能决定往生。

我们看近代倓虚法师在《念佛论》里讲的几个往生例子,就可以证明,这几个人都不是广学多闻下手,而是从‘一门深入’-一部《弥陀经》上成就的。所以,学一部经或学多种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深解义趣’。也就是真信、真愿、真能做到、真求往生,这个‘真’字最为可贵。这也是夏莲居居士在《净语》里所谓的‘真干’,凡是真干的人,没有不成就的。广学多闻如果不真干,如果不深解义趣,还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愓,千万不要让这一生空过。佛法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念佛往生净土;古人所谓此乃无量劫中希有难得的因缘。愿与大众同修努力,珍重!

(二三)

凡夫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实在是由‘业因果报相续而产生的幻相’。这就是佛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业因果报就是‘缘起’,所以它的真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经上常以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来做比喻。这个比喻非常之好,与事实真相很接近。现代人看电影、看电视,如果能留意的话,一定能悟明这个事实真相。自然就不会再起‘分别、执著’,自然就能‘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还有没有?还是有。因为你放下了,别人还没放下;你不执著,他还有执著;你不打妄想了,他还打妄想。这是经上所讲的‘共业’与‘别业’。别业是个别的。个人解脱了,超越六道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但是以往跟我们共业的那些众生,他仍然迷惑颠倒,贪恋世缘。所以,六道十法界的现象依然存在。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末后将这个现象也说得很透彻,‘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即‘业果相续,永远不断’。所以,菩萨成佛之后,一定是兴起大慈悲心,倒驾慈航,来三界广度众生。乘愿再来的,他对于六道十界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乘愿再来,来去自由,不受六道十界的束缚。虽有种种示现、说法,正如古德所说的,他们无不是‘大作梦中佛事,启建水月道场’。从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我们就能体会到诸佛菩萨在业因果报的幻妄境中,所谓的游戏神通。

学佛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就是没有看破。没有看破,要他勉强放下,实在是太难了!所以看破要从这里看破,也就是真正了达六道与十界的事实真相,了解这些现象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楞严经》上说得好,这种现象乃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因此,诸佛菩萨的应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从这两句,我们也能领会《金刚经》上所讲的‘即非、是名’的真意。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是诸佛菩萨应世的真相。我们能体会到,就应当认真的学习。先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再把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如诸佛菩萨应世一般。那就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要在会转,会转就是会修,就是真修。无上菩提之果决定能证。

(二四)

学佛就是学觉悟。要学做个觉悟而不迷惑的人,这才是真正学佛。觉悟要从那里觉起?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达一心。

什么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轮回、信有佛道可成、信有净土可生、信善有善果、信恶有恶报、信业因果报相续无尽,这就是‘深信因果’。这其中的义理、境界、深广无限。如果能明了、能觉悟,则对人间富贵、贫贱,吉凶、寿夭等这一切现象,自然没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间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与美满。所以,觉悟一定要从‘深信因果’入门。

学佛在行持上必须遵守佛陀的教诫‘严持戒律’,这句话的深意是,教我们对佛陀的教诲要深深的理解,记在心中,并认真的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每个时代不同,每个地区不同,所以要入境随俗。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社会人群所有的规约,我们都要尊重、遵守,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什么是‘通达一心’?这是佛法的精华,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应当读诵大乘,深解义趣,才能明了尽虚空遍法界不离‘一心’。但了一心,因果执著,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将‘通达一心’显示无遗。此经甚深,必须细心体会,才知道清净心中本无菩提可证,亦无净土可生。于无生、无证之中,方便庄严,如梦如幻,一刹那顷,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谓‘通达一心’。因为离此一心,别无因果;但能通达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达一心。则能入佛知见、入佛境界。

《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方便庄严。如是空、有两边不住,往生净土,决定是上品上生。世间有不少学者,他们有智慧,又有福报,但是仍然对世缘贪念不休。也就是行门中多生障碍,以致于没有方法超越轮回。我们细细观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没能深信因果,没能通达一心。因此,依然执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