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净土法脉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10-04 09:23:40
净土法脉 我们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是后人根据他们当时弘扬净土的影响大小而认定的,从法脉传承上来说,是有些差别的,而公认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是中国净土宗的正脉。善导以上,道绰、昙鸾,善导以下,法照、少康,这是一脉相承。 大师思想 印光大师大家不陌生,是近代净土门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注重他力本愿。他的弘化,一是深信因果,一是劝归净土。他自己说:一生专卖「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法脉 我们中国净土,有十三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是后人根据他们当时弘扬净土的影响大小而认定的,从法脉传承上来说,是有些差别的,而公认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是中国净土宗的正脉。善导以上,道绰、昙鸾,善导以下,法照、少康,这是一脉相承。 大师思想 印光大师大家不陌生,是近代净土门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注重他力本愿。他的弘化,一是深信因果,一是劝归净土。他自己说:一生专卖「南无阿弥陀佛」一味药,是真正专弘净土的祖师。 印光大师的思想,可以说和善导大师很接近。他的主要著作是《印光大师文钞》,有《增广文钞》,有《续编》,有《三编》,很厚。一是印光大师回答信众的来信,还有他作的一些序文、跋文、论文等等。开示的很慈悲,老婆心切。 我本人,非常喜欢读《印光大师文钞》。在接触阿弥陀佛本愿以前,也把《印光大师文钞》通读过两遍,第三遍也是节略性地拜读,直到现在,也经常愿意去翻阅。 我们这里边所选的《印光大师法语》,主要从阐明他力本愿的思想来作选择的,分为四部分: 一、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的不同。所谓自力、他力。二、赞法门超胜。三、劝深生信愿。四、一些对联。 我们选得很少,很精要。 印光大师的文钞很磅礡,我们初次看,不一定能把握他的思想本质,往往也讲到自力修行,但是有一点很明确,无论横讲、竖讲,总是导归念佛。 由于时代的特点,应机的不同,特别是《文钞》绝大多数是书信,书信总是针对特定的根机,所以往往同一个问题,开示也有差别。我们这边侧重他力本愿思想,见得和善导大师的相同之处。 印光大师本人很崇仰善导大师,他在《文钞》里说: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印光大师赞扬善导大师的「专、杂二行判」,是「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千秋万代不会改变的铁案。 二、正 讲 我们来看这两位祖师的共同之处。(印光大师说:)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印光大师把一代佛教说成两种不同的法门,这一看,就是我们净土的传承。龙树菩萨分成「难行道、易行道」;昙鸾祖师解释为「自力门、他力门」;道绰禅师判定为「圣道门、净土门」;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细判为「要门、弘愿门」。如果不细判,净土门就是指弘愿、他力、易行道。 净土门,大致而言,都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当中,「要门」带有自力,「弘愿门」不带自力。 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说有两种法门,语言上有所差别,意义上完全一致,那两种? 一、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二、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从名目来讲,有两种:一个是通途法门,一个是特别法门。「通」就是普通,大家都这样;「特别法门」就跟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不一样,所以叫「特别」。 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仗佛力,这跟昙鸾祖师讲的一样。仗自力修戒定慧,三学、六度……修戒定慧到什么程度才能了生死呢?「断惑证真」。不是光有修戒定慧的名称,是要达到断惑证真,所有的烦恼惑业了无余存,证得真如自性,现生亲证,入圣位,这样才可以了生脱死。如果虽修戒定慧,还有一丝一毫的烦惑没有断,决定不能了生脱死。就好像一粒沙子,纵然再轻,投入水中,直沉海底。所以,自力了生死难,太难!这个叫做通途法门。 如果你说:「不修戒定慧,不断烦恼,怎么能往生?」那就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净土法门,你是在修学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你能够自力断惑证真,用不着净土法门了,不须为你开特别法门了。 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为那些靠自力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所特别慈悲,开的方便法

\

门,也是究竟真实的法门,所以才叫特别法门。 我们在理论上要分清楚,不然,就会把圣道修行的观念带入净土门,这样就会混淆,就会误了往生大事。 特别法门就很简单,「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念佛是信愿行具足。 印光大师是经常在一起讲的,经常讲「信愿念佛」,善导大师呢,讲「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似乎不怎么提「信愿」,而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文钞》里边处处讲到。是不是有不同呢?不是,完全一样。善导大师的思想自唐朝末年在中国失传以后,人们对于念佛有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后来,禅宗的思想渗入净土门。善导大师的系统著作虽然失传,但是其简便易行的修习方法还是保留下来,但是,各宗的人,对念佛给予不同的解释。比如,禅宗的念佛是参话头,看「念佛的是谁」,也有人念佛是为了求开悟、念佛是为了伏烦恼、念佛是为了修清净心,这些想法,已经背离了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愿求生」。「信」就是信:称念名号必定往生,「愿」就是愿生极乐净土,「行」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因为在印光大师的时代,有的人鼓励念佛求开悟,因此他老人家特别慈悲说:「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是求开悟的,是唯一求往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也讲,如果念佛不注重信愿,即使「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名号没有作用,是劝导大家要有信愿,不能作为一种修开悟、求清净心、求人天福报的手段,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 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是「望佛本愿,一向专称」,是在净土门之内,已经信受本愿、愿意往生的人,他的行法,简洁归纳为「一向专称」。 这就很明了了:两位祖师的思想一致。「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宗专修之行。没有提到别的,就讲一条。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是不是自己的力量呢?不是。「以期仗佛慈力」,「信」也是信佛的慈力救度,「愿」也是愿佛的慈力救度,称念名号也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所以叫做「以期」,「期」就

\

是希望,心中的目标;「仗」就是仰仗,善导大师讲:「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文辞不同,意义一致。 我们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烦恼、得证涅槃 ── 戒定慧三学,一学不能成就,完完全全是一个罪恶凡夫,为什么念佛能到西方呢?「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定得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慈力,所以说「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个叫做特别法门。 我在想,印光大师一生,不喜欢自己创造新名词,他总是依据古德、前人讲的话,他这里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前人没这样说。这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呢?是因为当时的行人,虽然称念名号,虽然讲念佛,但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质埋没掉了,用一般的圣道修行的观念,解释净土念佛,所以印光大师才说「通途法门」、「特别法门」,是让我们清楚地明了:净土法门和一般法门不一样。这是印光大师的慈悲,鉴察当时众生的根机。 现在还有人不相信,说:「净土法门有什么特别呀?」他还是用圣道门来解释,那就不了解净土法门的特点。 如果从法脉传承来说,「特别法门」一词也是有来历的,就来自于善导大师《观经疏》「别意之弘愿」── 有特别之意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