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僧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修建寺院?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9-25 09:29:33
僧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修建寺院? 自东台市观音禅寺开建以来,深深体会到先辈高僧大德建寺的艰辛与困苦,那么历代僧人为什么要不辞辛苦的建设寺庙呢?一句话:为大众!  佛陀时代,佛陀教导后世弟子当建塔庙以供奉舍利、礼敬佛陀,僧人则逐渐以精舍、兰若、伽蓝作为修行的道场;佛教传入中国后,自白马建寺,生发出律寺、讲寺、禅寺等各有侧重的寺院,承载了弘法修行的重大职责与现实意义,尤其在禅宗,更以“

僧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修建寺院?

自东台市观音禅寺开建以来,深深体会到先辈高僧大德建寺的艰辛与困苦,那么历代僧人为什么要不辞辛苦的建设寺庙呢?一句话:为大众!

  佛陀时代,佛陀教导后世弟子当建塔庙以供奉舍利、礼敬佛陀,僧人则逐渐以精舍、兰若、伽蓝作为修行的道场;佛教传入中国后,自白马建寺,生发出律寺、讲寺、禅寺等各有侧重的寺院,承载了弘法修行的重大职责与现实意义,尤其在禅宗,更以“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来祖师弘法,往往筚路蓝缕、竭尽全力、开山建寺、恩荫千古;近代名宿大德,以虚云老和尚为代表,一生为教奔波,重兴祖庭,护持道场,传承祖风,延续传统;上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恢复,百废待兴,佛教界工作重心之一仍是恢复祖庭、修建寺院。

  从古至今,佛教的法师们既非只专注于个人结庐潜修,也非一尘不变地沿袭佛陀时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托钵传统,而是都选择了不辞辛苦地建设寺院。这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

  首先,为弘扬正法、度化众生,为佛教长久住世而建寺院。

  寺院首先是弘传佛法、供养礼敬三宝、集中僧团修行的最重要的道场。寺院的如法存在,既象征佛法的存在,也为佛弟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道场,令身心安定而道隆。历史上,玄奘大师、义净三藏前往印度求法时,便发现求法僧人在外普遍遇到在圣地“大唐无寺”的困难,羁旅参学极端艰辛。故僧人建寺院,是为大众而建,为正法而建,不是为了个人和小众而建。

  其次,寺院是佛弟子礼敬、供养三宝的重要对境。

  佛陀在世时,护法护教者供养佛陀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日常必需之物,称为“四事供养”。佛涅槃后,佛、法、僧三宝同受尊重和供养,其中寺院僧舍常由僧人化缘、十方信众供养而共同成就。

  第三,佛陀反复开示了兴建寺院可以令众生获得远离怖畏、灭除烦恼、成就深心、受胜妙乐、成办佛道等种种不可思议功德。

  《妙法莲华经》云:“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胜妙乐。”

  《华严经》云:

  “其有众生闻是香,具足得佛诸功德,以人天香涂其地,供养一切诸如来,以香造像及塔庙,因是得成妙香光。

  “一切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无厌足,悉以无量妙杂宝,建立恒沙诸塔庙,造作无数尊形像,宝藏净金而庄严,巍巍高大如山王,其数无量不思议。

  “菩萨摩诃萨布施大地,或布施佛,起立殿堂;或施菩萨及善知识,随意所用;或施圣僧,造立坊舍;或奉父母,兴建屋宅;或施余人,声闻、缘觉一切福田,诸乞求者;或施四众,随意受用,令无所乏;或奉如来,造立塔庙;如是等施,随彼受用,悉离怨敌一切恐怖。

  “菩萨摩诃萨布施僮使,或奉诸佛菩萨知识……一切贫穷诸乞求者,皆悉施与;或施塔庙,供给洒扫……皆悉聪达,明了黠慧,柔软调伏,常勤精进,未曾懈怠,成正直心、饶益心、安乐心、慈心、离怨敌心。”

  《大般涅槃经》云:“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

  《大智度论》云:“有人于先无佛塔国土中,修立塔庙,得梵福德,梵名无量福德;以是因缘,疾得禅定;得禅定故,得无量神通;神通力故,能到十方赞叹三宝。”

  故印光大师总结种种佛说,云:

  “古人大建塔庙,欲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

  “缅维古人建塔,原为藏如来之舍利,令其远而望者,近而礼者,悉种善根,同得解脱。”

  “三祖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是则见色闻声,皆堪识心达本,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经,及真身舍利,并其形像乎哉。虽此方教体,在于音闻,然其闻法获益者,固不如见相获益者之普遍常恒也。以故三世诸佛,无不令人建立塔庙,造佛形像。以其一经触目,八识田中,已种成佛种子,从兹渐渐增长,毕竟得成觉道。 由是历代圣君贤相,通方哲人,多皆建立塔庙于名山胜地,令见者闻者,同种善根,此震旦塔庙之来源也。”

  寺院乃是佛陀身、语、意的真实所依,建寺院是真正自利利他的重大善行。

  就诸乘佛法共许的观点而论,修造寺院乃一切有漏善业之王,供养一筐土就已具足供养一筐黄金的功德,往往成为佛弟子消除罪障、积累功德、种下殊胜解脱种子之稀有难得的机会。

  从大乘佛法共同教义而言,佛弟子投入诸佛菩萨们的清净愿海,协助圣者们圆满弘法利生之大愿,是以实际行动来履行殊胜广大的普贤行,是真正实践圣道,而于短暂一生中迅速积累多生累劫的福慧资粮,以获取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特别方便。

\

  因此,建寺常常不易,筚路蓝缕更是艰难重重,但古今佛教僧人都不辞辛苦,而以建寺院为职责本分,在所不辞。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