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佛教十善与人生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9-07 09:26:56
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为学佛和人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学佛有碍于前途和事业。他们既不会认认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内容,也不肯学习佛门的典籍,只是凭着自己的狭隘意识,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为,统统纳入佛教,于是自己铸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成见。有些知识分子,虽也偶然阅读佛门论著,又是浅尝即止,仍然打不破自己狭隘意识的牢笼,一样为自己错廖的成见所束缚。所以有些人,指佛法列入世俗的哲学领域,

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为学佛和人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学佛有碍于前途和事业。他们既不会认认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内容,也不肯学习佛门的典籍,只是凭着自己的狭隘意识,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为,统统纳入佛教,于是自己铸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成见。有些知识分子,虽也偶然阅读佛门论著,又是浅尝即止,仍然打不破自己狭隘意识的牢笼,一样为自己错廖的成见所束缚。所以有些人,指佛法列入世俗的哲学领域,当作一般学术研究,完全以已意而曲解佛法。其次有些,视学佛为老年人的消闲活动,借念经拜佛,打发寂寞无聊的余年,或作为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所。至于视学佛为消极悲观的迷信行为,就更是大有人在了。实在说以上种种观念只能表露各自的低劣认识,与佛法了不相干,佛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回事。

佛陀说法的目的,意旨在使众生转迷为悟,同登觉岸,共证菩提大道,贵在依教奉行。一个佛教徒研究佛学,是为了使自己的修持如法如理,并非为满足求知欲。佛陀的教法,绝不是世俗的所谓什么思想,而是亲证亲见后的如实而说。世俗的所谓思想,在佛经上说,乃是第六意识的产物,是妄非真,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上,从未见思想一词。佛陀每次说法,都一再反复声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为是如实而说,故任何人不得随意增减一字,也决不可以私意加以推测,否则必会差之毫厘,廖以千里。人,虽可以不信佛,但谁也逃不出佛法的范畴,照着佛陀所说的去实践笃行,就可以离苦得乐,反其道而行必永劫沉沦苦海,无有了期。比较深的道理,且置不谈,本文谨就佛陀所示的十善业道。来谈谈佛教与人生的关系。

一个人生到这世间来,必须具备作一个人的条件,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人格。至于人格的标准,虽然东西不同,各家有异,大体上说,不过是高低之差,详略之别。如儒家有儒家的标准,这可以孟子的一段话来代表。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缺此四端,其行为心性,则似禽兽。所以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些可以说就是儒家的人格标准(四维八德,就在这一标准内泥沙之列),若能完全依之实践,无欠无缺,以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完人。孔夫子因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后世尊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佛教的人格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就以十善行来代表,这就是佛教的德行,做人的道德标准,依之实践,就可完成人格。从因果上说,可得升天的果报,最低限度,不会失却人身,在现世讲,可视为完人。这十善业道,具体而简明,人人能知能解,可证可行,没有高深莫测的玄谈,也扯不上迷信不迷信的讥评,平平实实,只在想不想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肯不肯行而已。

佛法固然有高深的部分,但也有通俗的部分,所谓高深,也不是故意要说得神秘,使人不易了解,而是宇宙人生太复杂,太神秘了,一来就使人不易理解;以至听了佛谈宇宙人生种种学问时,就认为玄少、离奇,其实也是很通俗的。比如我们对一个从未接触现代文明的山野愚夫,跟他说现在坐在客厅里,可以看到十万里外的人物活动,即不是太玄了么?如果和研究电子的人谈此事,那就不希奇了。有人认为佛法太玄妙了,也是这个道理。现在不谈电视机的事,就来谈平凡的十善行吧!虽然很平凡,但与我们一生处世做人,立功创业,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假使人人都能奉行十善,不但人人都可安乐一生,而铸成完美的人格,且可以使人类趋于和谐,真正进入世界大同境地。

\

什么是佛教呢?四句偈就可括尽无遗,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照一般的解释,第一句是教人自修自身,使不犯过恶,第二句是教人不但不犯过恶,还要积极的奉行行众善,第三句可说是目的。人为什么不肯止恶行善,牵涉的问题就多了,才劳我佛唠唠叨叨说了四十九年。若人一闻“众善”,就能“奉行”,则不须如许罗索,能众善奉行,自可达到“净意”的目的。此偈所称的“众善”归纳起来,就是本文说的十善。

《海龙王经》上说:“诸善法者,是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萨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各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也”。什么是十善业?就是永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邪见等十种恶行。即使依字面上的意义来说,都是人人应该永离。离此十恶,可以说是做为一个人的基本条件,岂止佛教徒为然。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学佛先从做人起”。又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知学佛,就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做人做到究竟圆满处,就是佛了。

\

世间其他学说或宗教,虽各有他的人格标准,但或多或少,仍有欠缺,或嫌笼统而难以遵循,或嫌简略而不究竟,欲求圆满究竟,明确具体而又可遵循,则惟有佛教的十善。这不仅是佛弟子力求实践的至道,凡有的向上,欲求得完美人品者,皆当奉人生指南。现在仅就世间常情,依次略加论述如下,看看它和人生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

永离杀生:断众生命,名曰杀生,不一定指用刀枪等凶器而说,就是堕胎、自杀等等,都是杀生的罪行。如果说不可杀人,这是世人都能首肯的,若要人不杀害任何动物,就有很多人不肯接受了。实在依是非的标准来说,佛陀的教示,绝对正确,而人类所持的反对理由,则纯是从自身的利害观点上立论,而不知与一切动物,同是血气之属,皆有好生恶死之情,况杀害一物与杀害一人的心,是相同的。心性慈祥的人,不但不肯杀人,也决不肯任意伤残物命,平时素好肆意伤害物命的人,必是心地残忍,性情戾之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证不杀生,是顺着人的本性立戒,人之所以亡失本性,乃因贪嗔痴三毒所致。若人人能断杀生,则社会上不但不会发生凶杀案件,世间也不会再有刀兵劫了。从因果上看,杀生害命,更是残忍已极,惨绝人,因为你所杀害的,也许是过去父母,多生眷属,况众生皆有佛性,将来皆当成佛,我佛弟子,深知因果,故不肯轻动杀机。

永离偷盗:依佛法的定义,凡不与而取他物,总皆名盗,如偷、劫、骗、迫胁、论诈,以至赌博、逃税、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含义之内。如上说种种,无论就世法佛法的观点来看,都是一种罪行,凡犯偷盗罪行者,不但为世人所不齿,国法也是所不容的。因其能使社会不安,人心不宁,甚或使人因失财而丧命,或导致他人家庭破败,眷属失和。偷盗的罪恶,仅次于杀生,所以有些国家,对盗窃犯,治罪特重,例如在沙乌地阿拉伯,凡犯盗窃罪的,不讼取财多少,都要砍头断足,决不宽贷。足证偷盗行为,是人皆厌恶的,一个人无论在任何贫困的境遇中,都不应起偷盗的念头,存心去偷取他人的财物。若人人能以此自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社会,不是就可实现了么?

永离邪淫:所谓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夫妻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世人所公认,当不致造成造成罪恶。男女居室,乃人之大集体化 ,古贤人家也在所不免。《中庸》上说:“君了之道,造端乎夫妇”。夫义自然妇顺,家庭一定和乐,家政也必井井有条,儿女自然恭敬孝顺。我们看现代社会上许多不良少年,绝大多数是出自问题家庭。家庭所以发生纠纷,又多起于夫妇的失和。夫妻失和的原因,大多不外丈夫在外拈花惹草,或是妻子别有所欢,以至社会上许多凶杀斗殴案件,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与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有牵连。俗语也有“十场人命九场奸”的说法,我们知道,夫妻双方,任何一方,若有不忠于对方的邪淫行为,这个家必难美满,小则吵吵闹闹,大则夫妻离异,惨则造成人命悲剧,甚至有将稚子幼女,同归于尽者,真是惨绝人,夫妻双方,都会痉不堪。所以自来圣贤,对于夫妻之道,都很重视,我佛是一切智者,看得更清楚,故特别教人除却正常夫妻关系,切不可有邪淫的念头,将永断邪淫,列为十善之一,可见佛陀对夫妻关系的重视。

永离妄语:人生在世,除了哑巴,不能不说话,但应该说真实话,不可以慌言欺人。所谓妄语,就是言不符实,比如见说未见,不知说知,甚至指鹿为马,颠倒是非,或发诳言,都是妄语,皆是应当戒绝的。须知一句话说出了口,就入听者之耳,是应该先考虑后果的,切不可胡说乱道,徒逞口舌之能。我们知道,世间有多少是非恩怨,都是由妄语所造成,对自己来说,谎话说多了,也会丧失信用,于人于己,两皆不利而有害,所以佛陀特别告诫众生,要永离妄语。

永离两舌:人只有一条舌,为何要永离两舌呢?佛法上所谓两舌,意思是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一类的两面话,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猜疑不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有人从中挑拨、搬弄,以致好友成分,夫妻反目,父子不和,所在多有。大则可以掀起国际风波,导致战争,由是使得人情冷落,社会不安,人若处在一个互相猜疑彼此不能信任的社会里,哪该有多么苦恼?我佛深知这是种很大的罪恶,所以教人永离。

永离恶口:这是指口出恶言之意,凡用粗鄙恶毒的污秽语骂人,佛法上都叫做恶口,俗语说:“相骂没有好言”。谁都知道,两人相骂,目的都是在使对方听到后很难受,使对方感到很痛苦,所以必尽可能选择刻毒的词句,企图刺伤对方的心。以致由言语的相骂,造成大祸的,不知多少。小则个人丧身失命,大则引发国际战争的,古今也不乏例证,所误伤人一语,胜如刀割。以前诸葛亮骂死王朗,气死周瑜,都是语言之力。一个人出语伤人,难道可以不谨慎吗?粗言恶语骂,大多是两败俱伤之局,实在是一种辱身败德的恶行,所以佛陀教诫众生,千万不要恶语伤人。

永离绮语:绮语就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闲话,诸如嬉笑戏谑的俏皮话之类,以及引人想入非非的淫词艳语等等,都在绮语含义之内,一般人的想法,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其实不然。世间多少纠纷起因闲话,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使邻里之间,生出多少是非恩怨;淫词艳语,使多少人走入罪恶之途,戏言结怨、笑谑致祸耽误尤甚。况闲谈戏谑,浪费时光与精神,耽误正业,孔夫子也曾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可知绮语,也是一种罪过,人人都该当戒绝,所以不苟言笑,也是受人赞扬的一种美德。

永离贪欲:前面所说七善,是属身口方面的,有形可见,有事象中说,只要坚守,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从永离贪欲起三业,是属于心意方面的,这就全仗自我省察。因贪念起时,别人无从觉察,唯我自知,及至形之一外,可能大错已经铸成,早已收鞭不及了。贪欲是万恶之源,佛陀将它列为三毒贪呋痴之首,可以说含欲若除,一切过患自绝。前面所说的杀生、偷盗等过恶,都是由贪念而起,贪心强烈的人,终生必定痛苦不堪,很少乐趣。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人若永远得不到满足,不是永远痛苦么?经上说:“所欲若不遂,恼怀如中箭”。如佛陀告诉世人说:“汝等若欲脱诸苦恼,常观知足之法。知足之人,虽贫犹富,不知足者,虽富犹贫”。古德说,“知足常乐”。依世是常情来说,多少丧身败德的行为,伤天害理的勾当,以及国际间的纷争,无不是由贪欲而来。所以佛陀告诉世人,应该远离贪欲,若人人能淡泊知足,自然社会和乐,国家安宁,天下太平。

永离嗔:就是一般民说的发脾气。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好不发脾气,最低限度,也要尽可能少发脾气。如果非发脾气不可,也要力求发得恰当,千万不可喜怒无常,如武王一息怒而安乐天下之民,当然是可以的。须知一个明智而有涵养工夫的人,是很难见到他脾气的。俗话说:“蠢人多怒”。可见动辄发脾气的人,大多比较愚昧粗鄙,事实上即使原本是个聪明人,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也会变得很愚蠢,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科:“嗔火能烧功德林”。我们看,当一个人在盛怒的时候,不该做的他做了,不该说的他说了,理智全失,那凶狠粗野的形状,简直像头凶猛的野兽,人见人畏。如若不信,当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不妨对镜一照,恐怕自己都不认得自己,看了那副丑恶的争相,也许可使自己惭愧无地,怒气全消。我们可以仔细去体察,大凡人发脾气的时候,全身血管都会膨胀,所以面红脖子粗,心中好象火烧,浑身神经紧张,四肢颤抖,有的人甚至因气往上冲,急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所致诉诸暴力者,比比皆是。发脾气,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这嗔心,实在是人生德行上的矛,人人都应该远离的。

永离邪见:邪见是指思想的错误,观念的乖廖,经上说:“宁可破戒,不可破见”。一个人如果思想错误,观念廖,他的行为一定偏激乖张,小则影响个人的生命前途,祸及亲族社会;大则危害世界人类,难以收拾。邪见最大的祸患,莫如抹开煞因果法则,因为这是宇宙间的真理,事实具在,人若不信因果,则社会秩序难以维持,人类也不会再有向上的心志。现在贪污、劫夺、欺诈、盗窃、凶杀案件的日益增多,就是否定因果的缘故,人再也不须顾及什么人格道德,竟以投机取巧等不正当的手段,只求满足个人的私欲,以致弄得心人惶惶,社会不安。但到底有没有因果 呢?请看佛经上处处谈及因果报应的故事,这就是最好的答案,邪见之为祸,不但误人,实也害己,凡是人,都该远离。

以上所谈的十种善业,不过是依照世法略加分析解说,若能依之奋勉力行,必可成为一个人人敬爱的贤人君子,若想建立功业,将无往而不利,到处受人欢迎。最低限度,也可使自己快乐一生,成为一个俯仰无愧的完人。如依佛法来说,就更不止此了。

现在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的时代,人的享受欲望,越提越高,贪欲越演越强烈,大多只知在物质上去寻求满足,追求快乐,而不知物质享受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东西存在。人人为物质所奴役,结果谁也没有真正的快乐,谁也不会得到满足,反使社会充满乖戾的气氛,世界弥漫着火药的味道,大多苦在心头,人心惶惶不安。若想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和安乐,唯有弘扬我佛十善业行,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昔庐山慧远大师说:“十善业行,若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凡淳俗美,刑息政清的清静国家”。若能弘扬于世界,当可成为美满和谐的大同世界。因为凡本着十善立身处世的人,心地一定光明圣洁,性情必定柔和温良,决不会去与人相争相夺更不会作奸犯科。果能人人如此,社会自然安宁,国家自然祥和。现在世界上所以相争相杀,巧取毫夺,病因就在大多数人都是十恶发展,才使世界乱到今日这个样子,人心堕落到如此境地。我们可以说,十善业行,不但是佛弟应该努力的标准,实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若能人人依教奉行,这个世界当下就可变为清净的乐土。这种境地,想来大家都是可以明白的。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