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历史文化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9-05 09:30:15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之一。自东汉永平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全方位见证了近2000年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之一。自东汉永平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全方位见证了近2000年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历程,其梵宫琳宇构成了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建寺历史悠久、庙群规模宏大,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
  五台山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

\

地质公园”;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
  一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朝拜,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喑、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67),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200多处。周武宗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360多处,在此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并借助李唐王朝强盛的国威,伴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而显赫于世。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
  由于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

\

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和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圣地,因而,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使五台山又一次焕然新貌。
  “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文殊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据佛教经典所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文殊菩萨于中说法。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千里迢迢,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环抱,方圆达250千米。东台海拔2795米,因其东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称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细草杂花,灿若铺锦,故称锦绣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坠峰巅,宛如悬系,称挂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云浮山腰,巅摩斗杓,称叶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霭浮空,称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座台顶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祐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碑刻90座,分4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载寺庙 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处。
  三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称赞:“五台归来不看庙。”
  五台山的人文、宗教乃至一草一木,都蕴涵着其独特而出色的内涵和价值,不仅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事实上也早已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深为世人所瞩目、所仰慕、所崇尚,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福祉,我们自当倍加珍惜。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