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什么是无我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28 09:34:15
释义一: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rsquo

释义一: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用—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蕴(Khandha)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释义二:

  无我者,有漏之果报中,无我之实体也。又曰非我,我之意义,谓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  一、人我 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  二、法我 于法有此执,曰法我。  三、自我 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  四、他我 于他有此执,曰他我。  然此四我,实为无我。  一、人无我 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故人无我。  二、法无我 法为因缘而生,无常一之我体,故法无我。  三、自无我 自亦属人,既人无我,则自无我,亦无待言。  四、他无我 他者于他为自,既自无我,则他无我,亦无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毕竟无我也。  (《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问:‘无我’作何解释?如何修养?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抱著无所谓的态度,漠视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无我’吗?(王炯如)

  答:我字作主宰之体讲,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团,实无有主体,故曰人无我。一切事物,俱是众缘和合,而现假相,均无主体,故曰法无我。居士所举者,乃是懈怠及放逸,为学佛者最大忌病!(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四相之首—我相。凡修持者,当先去之。惟经论中亦间有提及我字者,如‘唯我独尊’,又‘常乐我净’之我字,如何解释?(赵永超)

\

  答:说‘我’字者,范畴可分为三:其一我见我慢我名,此二邪一假,乃凡夫颠倒执著说我也。其二尔我彼此,随顺世俗,以期言语不混,是方便说我也。其三圆显法性,全彰净德,法性净德,权称真我,此言语道断,不可说而强名说我也。‘惟我独尊’,‘常乐我净’,上二我字,属于第三范畴。(出处同上)

  问:“佛法中说‘无我’,但在大乘佛法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答:佛法中说“无我”,是无一切众生执着的“我”,没有这个“我”,只有真我,所以大乘佛法里面讲“三德秘藏”,有四净德,四净德是“常、乐、我、净”。“常”就是一般人讲永恒、永生,这是“常”;“乐”这个意思就是一切苦都没有,这就是“乐”;“我”是什么意思?“我”是自己能作主、自己能自在,这个叫“我”。“我”的意思最重要是自在,我们今天讲自由自在;你不自由、不自在,哪来的“我”?我们希望年年十八岁,做不到,你会衰老,那你就没有“我”。佛法里面得大自在,那是“真我”。“净”是清净,身心清净、境界清净,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性、本来的现象。现在这个相变了,佛经里面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是念头,我们的心不善,把本善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境确确实实是随心转的。可是今天这个环境这样的污染、这样的不善,我心清净、我心纯善,我居住的这个环境是清净的、是纯善的,各人境界不相同。像现在一般艺术家说,每个人审美的标准不相同、标准不一样。

\

  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都是纯善。所以十法界有没有?有;六道有没有?有,有那一类的众生,他的心不清净、他的行不善,他生活在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变现这个虚幻的法界,他在里头就受苦受难。佛菩萨心纯净、行为纯善,他在地狱里面也是住一真法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三衣一钵,天天出去托钵,实际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跟我们身体同住,境界受用完全不相同,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几个同修在一起,每一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有人生活很欢喜,有人生活很忧悲苦恼,不就不一样吗?所以境随心转,这是真的。

  由此可知,境不是真的,身也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离念的、没有念头;我们还会起心动念,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现前、用事了,那你就是法身菩萨了。十法界里面都是用妄心;到一真法界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别教初地以上,他们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们永远住一真法界。但是可以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虽然应化,可是应化身还是住一真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懂得。(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90)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