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人间佛教寄语——正果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24 09:26:46
一、珍惜此身 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越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

一、珍惜此身

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越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学佛,无论在家出家。都不同于学习其他的学术,学别的学术,可以取为修养的依范,可以取为谋求生活的技能,可以取为处世的手段。学佛呢?只容许一条路,那就是要学习佛陀,要使自己各方面都达到与佛陀平等的功德。可是,佛陀不是十天半月学得到的,必须在人身本位的基础上渐次学习才会有成。现前我们虽然是一个薄地凡夫,一个平凡的人,但这平常的人身,是可宝贵的,要想达到一切圆满的佛陀,还要以这人身作基础。释迦牟尼佛不是常在经中赞叹人身难得吗?现在、过去、未来的诸佛,谁又不是依靠这人身而成佛?所以我们不能自弃,不能辜负这宝贵的人身。我们应当爱护它、珍视它,努力养成人身所应具备的人格。学佛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学佛并不是逃避现实,不事生产,坐食消耗,而是需要透视现世,在各人的本位上从事正当有益的事业,助益世间,增进人类的福利。因为人类的社会,是互助互赖的,衣、食、住、行,事事都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供给,才能生存,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而能单独生存的。自己的一切既需要靠他人的协助,自大也有义务为他人提供方便。人类社会的互助互赖。形成了彼此互依的人类社会之网。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的一环,每一环都不能脱离整体的网而独立。离开了整体的网,个体的那一环便不存在了。我们知道了人类社会互助互赖而共存的原理,就应该尽到自己作为整体之一环的责任,以酬报他人给予自己的助力。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观念。对自己,应洁身自爱,不苟且,不偷生,不自私以损人;对社会。应积极工作,自强不息,见义勇为,以热情坦白的心情助成他人有益的事业。这是每个人在自他两个方面应具备的私德和公德,完成公私二德,亦即人格的完成。学佛应该从这里下手,充分做到完成人格的修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假若学佛的人于自己的私德与应当共守的社会道德均不注重,那就连人身应有的人格都不具备,哪能说得上学佛呢?佛陀是在世超世而又入世的无上觉者,所以,我们要学习福慧两足的佛陀,岂可漠视成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呢!

我们知道,佛陀断尽了与人俱生的一切恼烦,透视了一切所知境界。断尽了烦恼,即化已身达于至高无上,心地光明澄净,永无损害一切有情的心理活动。透视了一切所知境界,圆证缘起性空的真实,永不受所知境的束缚而产生占有之欲,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爱护有情,净化有情。所以佛陀在世时,瞻礼佛陀的人,除少数者外,必为佛陀高尚的人格所感化,衷心改变以往的恶行,把佛陀的教授教诫奉为生活言行的南针。佛陀的崇高伟大在此,与凡夫、二乘人不同者亦在此。学佛的人,既是以成佛为目的,就应该学习佛陀这伟大崇高的人格。但是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却漠视了佛陀伟大崇高的人格,不在自己的人格修养上做工夫,把一些被佛陀所批评过的迷信行为当作佛事,那是违背佛陀出世的本怀的。佛陀的伟大在于破除了自私损人的烦恼,是个人德行上的圆满,以纯洁无暇的慈悲心利益他人,则是利他德行上的圆满。学佛的人必须体认到佛陀这种与普通人不同的特性,才能走上正确的学佛途径。净化自己的生活言行,澄清损人利己的私欲,纯正无私地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学佛者的正确态度。否则,学佛的人只在形式上徒有其名,而自己的生活言行却与佛陀的言教相违背,那不但对已无益,对佛教也是有害的。如极少数的佛教徒在社会上借学佛为名而邪命自活,既玷辱了佛教,又违害国家利益,对这类挂名的佛教徒,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们退出教团,以减少佛门的尘垢!

学佛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勘验自己的现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导,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使你即身成佛。有些学佛的人,总想拣便宜,初入佛门就想找到一种捷径马上成佛,对于佛陀在经典里教授教诫的学处,却嫌其平淡无奇、拘束麻烦,视为无足轻重。殊不知我们今天学佛只有学习经典上教授教诫的学处,才是学佛的正确途径,舍此他求,直同磨砖作镜,决非学佛的正轨。学佛的人,应该注重基础的道德修养,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和利他的善行。七众弟子各本佛陀在经典中教授教诫、应行应止的原则去实践,就是真正的学佛。

二、具足正信

做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首先应该树立对三宝的坚定信心。《华严经》说“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恶的。学佛的人,必须有清净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无上菩提的大道。对学佛的人来说,有信人天福报的,有信声闻、独觉的解脱的,有信直证大菩提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正信。所谓正传,如《成唯识论》说:“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说,一、信“实”有,即对于一切法的实事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就是“忍”义;二、信有“德”,即对于佛法僧三宝具有的真实的清净功德,深信为有,生起爱乐,就是“乐”义;三、信有“能”,即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有漏无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进学习,都能获得和成就。就是“欲”义。概括地说,就是要信佛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波罗蜜多等和世俗胜义二谛是真实无妄的;信佛、菩萨、声闻、缘觉和清净僧众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无漏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信自己和别人都有能力证得佛所说二谛的真理和成就三宝所具有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除上所说的正信之外,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再有搞什么看相、算命、打卦、抽签等迷信活动,那就违反了佛陀的教导。

三、实行人间佛教

树立正信,是学佛人的根本,在三界中,除人而外,恐怕都不容易作到,所以人身是最宝贵的。我们有了六根具足之身,又能得闻佛法,这是最特胜的因缘。我们应本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做一个人间佛教的实行者。

\

“心”在我们学佛的人看来,太重要了。《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心能作佛,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万象生起,心平则法界坦然无相。《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惟是一心的思维变化而定。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人身最好,因为它是苦乐兼有的,地狱等三恶趣身,苦受多而愚痴,不能观心修善。六欲天的乐受多而放逸,也不利于修善。只有人身最为特胜,成佛作祖,善趣恶趣,当前一念俱能做到。《遗教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六凡四圣,皆由心作。三界之中,唯人心最胜。不利用此人身来办此制心大事,岂不可惜。一失人身,万劫难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不趁此人世间的殊胜身来广作利他善行,更期待何时?人间佛教不可错会。

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对于人间佛教思想,概括为“一种思想”和“三个传统”,他说:

“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山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以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根据”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的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几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规。从广义上理解,这里的”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的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正是在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许多僧徒们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日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其中当然还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劳动与智慧。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大力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号召全国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实践。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我们佛教徒更要大力发扬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我国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译经著述,创宗立派,传经授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宝贵资料,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佛教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在历史上,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友谊的种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国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大师们的西行和东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赵朴初居上这番话是何其中肯与具体!佛说的五乘,人天乘是基础,人天乘中人身尤妙。失却人身,万劫不复!为佛弟子应关照此心,断恶修善。

四、三皈五戒十善

学佛必须从受三皈依开始。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作佛教徒。故学佛的人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

皈依是什么意义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又皈依是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说:“救护义是皈依义”。学佛的人,为了解脱三恶趣的怖畏和流转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学习佛陀,奉行教法,亲近僧友,就能得到救护。

皈依三宝,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到救护。正行有两类,各有四种。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第一类四正行是: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第二类正行是: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对于皈依三宝,修行四正行,除了我们诸根具足的人身,谁能作到?故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辜负此生,应精进不懈地修习正行,净化身心,净化自他,成就善业。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培养自己福德,于三宝所,随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是自己依正二报的庄严因行。应该欢喜虔诚地供养三宝。但是,许多佛教徒都误会了,以为必须布施财物才是供养,其实不然。诸供养中,以正行供养为上,即依法修行,是为最上供养。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说。“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八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所谓正行供养,即依奉正法修行。此一正行供养,依《瑜伽论》约略解释:加以少分时刻,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于一切诸行修无常苦空无我想;于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修随念想。于一切法生忍智信解。于离言法性的真如生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于所受尸罗守护无犯;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精进修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精进修学如是等正行,虽以少少时分修习,其功德亦最胜最妙,最为无上。长时间修习,则功德不可思议,能迅速圆证无上菩提。

这些正行,都是学佛人最高最上的正行,只有宝贵的人身才能做到。所以皈依三宝后的人间佛教,实亦包括声闻缘觉菩萨行在内,岂可轻视而非难之?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徒修行的总纲。戒能防非止恶,定是一心专注,慧则简择性相。戒是修定的基础,不持戒的人,决不能得定,无定故,智慧不生,所谓非禅不智,无智是痴禅,不能简择诸法性相。要把戒定慧三学,合而修之,合而用之,只有人身力强能办。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以后,其具体的实践,即为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诸酒五种戒法。这五条戒。为人天善趣的根本,也是修行圣道,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杀生等五事,一是残忍、犯法、不道德、不诚实、放逸散乱等思行,犯之轻者,自心常怀恐惧、疑畏,眷属不和,朋友不信,失事生悔,为善人所呵,为法律所制裁,为舆论所批评,为社会所憎恶,为智者所厌嫌。从业果上来说,杀生种短命业因缘,偷盗种贫穷业因缘,邪淫种怨家业因缘,妄语种诽谤业因缘,饮酒种愚痴业因缘。若于杀生等事犯之重者,则成三恶趣因,未来人身尚且不保,更想于善趣中得到财富等善缘,那是痴心梦想无法实现的。学佛的人,其最高目标,固在圆证无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础的所依体,则以人身为最善最胜。

佛教的人生观,以转染成净为归宿,也就是”净化论“的人生观。对于善恶业果决定的道理,深信不疑,就能于佛法中生起世俗道理的正见,对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坚决信受,就能生起胜义道理的正见。有了真俗二谛正见的学佛者,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根据业果不失的原则。断恶修善,转染成净,圆证无上佛果菩提。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净化自己的命运的。

业行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声闻与菩萨的智慧都不能详尽了解,唯有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够究竟穷知。但是如来在许多经中都说,一切业行,以十种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的名十恶业道,善的名十善业道。十恶业道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杀生等三种是身恶业,妄语等四种是语恶业,贪等三种是意恶业。十善业道即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绮语、无贪、无瞋、正见。以身口意去造作杀生等业或离杀生等业。就是恶业善业。业以思心所为体,十善十恶皆是业行,是思心所的游履处,业之道故,立名业道。善恶业行,使人趣向于六趣,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业道。即造作名业,能通名道。学佛的人,在信解业果决定之后,就应当在受持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十种善业,作为获得人天身、声闻、独觉、无上菩提的根本。如《十善业道经》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一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说明十善业道是人天、声闻、独觉、菩萨成就佛法的净因。

从修习十善业的果报上来讲,有多种胜果,乃至成为严净佛土的正因。总之,《十善业道经》等皆说,十善业是五乘共法的根本.能速证一切佛法。但必须知道,在许多殊胜果法中,最要紧的是未来世获得修学佛法必须具备暇满人身的条件。暇是闲.暇,指远离修学佛法之障难的八种无暇(地狱、饿鬼、畜生、诸根不具、邪执倒见、佛前佛后、边地、长寿天)。满是圆满,指得人身,具足十种圆满,我们虽然出生在”佛前佛后“之世,”大师圆满“不具,但世俗的文字教法还流行在世间,世俗正传还没有断绝,可供我们修学,算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修学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直至无上菩提,永远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种崇高的善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办。我们有此暇满之身,闻法生信,精进修学,能不自庆吗!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佛陀最上的福德体现。此妙相的成就,正如《优婆夷净行经》所说,都是世尊从凡夫人身通过修行而招感的,该经每一段谈到如来成就三十二相中的某一相时,都告诉毗舍佉说:”如来往昔作凡人时“,常时修习某些善法,感到了某种大人相,及其随好。这在经文中有详细的说明,文繁不引。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阅读。

总而言之,佛教五乘的有漏无漏善法功德,都是以人身为基础而修习成就的,故人间佛教思想实为佛陀出世之本怀,应该宣扬赞叹。佛弟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实践人间佛教吧。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做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作者:正果

笑忘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

以终天年成语名称以终天年成语拼音yǐ zhōng tiān niá...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

以紫为朱成语名称以紫为朱成语拼音yǐ zǐ wéi zhū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