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五、罗睺罗的求法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29:24
五、罗睺罗的求法  罗睺罗的求法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虽然教导了五取蕴、六处和缘起法的道理,但是还未融会贯通,解脱智慧还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罗睺罗独在静处,将前面所说的法,专心思考。罗睺罗接受佛陀的指示后,回去观察思考,有一天终于豁然贯通,体会到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法都是顺趋涅槃、流注涅槃、导向涅槃。罗睺罗想通之后,便来到佛陀跟前,详细报告心得。经上说:  尔时,世尊观察
五、罗睺罗的求法

  罗睺罗的求法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

  印度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儿子罗睺罗出生了,接着悉达多太子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就出家去找答案,经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以中道之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佛后的第六年,佛陀回到家乡传法,看到儿子罗睺罗,此时罗睺罗已经十二岁了,就由舍利弗剃度出家,成为佛教的第一位沙弥。再过了几年,罗睺罗已经成人并受比丘戒而成为比丘。罗睺罗看到许多亲友和各地来求法的僧众都灭除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他也想要效法他们,好好实修,证得圣位,所以,罗睺罗就去拜见佛陀,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

  二、经中的记载

  罗睺罗向佛陀求法之后,依据《杂阿含200经》的记载: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

  此时佛陀观察出罗睺罗的「解脱慧未熟」,这是指罗睺罗还不具足长期如理听闻和思考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背景知识不够,必须加强义理的训练。这犹如一个学童的算数尚未成熟前,不适合就去做生意。解脱的智慧要从身心或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五受阴)下手,所以佛陀要罗睺罗去对别人教导五取蕴,藉由教学相长的训练,掌握五取蕴的详细内容和性质。过了一些时日,罗睺罗已经对别人教导了五取蕴,便来拜见佛陀,再次请求佛陀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慧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对别人教导六处(六入处),了知六处的详细内容,这是由于六处分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此中涉及个人身心和环境的互动。经由教学相长的训练,过了一阵子,罗睺罗已经教导了内外六处,又来拜见佛陀,再次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的智慧还是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对别人教导缘起法(尼陀那法),了知缘起的详细内容,这是由于缘起的流转和还灭,涉及众生的轮回和解脱,想要灭苦就要熟悉这一过程。经由教学相长的训练,过了一阵子,罗睺罗已经教导了缘起法,便来拜见佛陀,再一次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虽然教导了五取蕴、六处和缘起法的道理,但是还未融会贯通,解脱智慧还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罗睺罗独在静处,将前面所说的法,专心思考。罗睺罗接受佛陀的指示后,回去观察思考,有一天终于豁然贯通,体会到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法都是顺趋涅槃、流注涅槃、导向涅槃。罗睺罗想通之后,便来到佛陀跟前,详细报告心得。经上说: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经过这一番的教学训练后,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智慧终于成熟了,可以接受更深的法要,于是向罗睺罗教导下一阶段的修行重点:「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眼睛是无常的,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都是无常的」罗睺罗听闻佛陀的法要,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回去继续用功。

  三、法要的分析

  这儿佛陀所说的法要是「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表面上看起来,罗睺罗在前面被训练去讲解「内六处及外六处」和「缘起法」时,不是都已经学过了吗?这时的法要有何不同?

  其实,前面的教导是属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阶段,现在是进入见道和修道的阶段。见道时,初次证得出世间的智慧,灭除了身见、戒禁取和疑等三个烦恼,接着在修道中,还要继续灭除其余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使心完全清净。然而于行住坐卧中,此时如何正确地用功呢?这就要由有经验的善知识,针对个人习气的不同,给出修行的法要,例如,有的行者面对美妙的形色,要作意思惟「不净」,才能灭除贪爱的随烦恼;有的行者遇到他人的迫逼,要作意思惟「慈相」,才能灭除瞋恨的随烦恼;有的行者内心出现欲、恚、害的分别心时,要修「入出息念」才能除遣。特别是,行者内心深处潜伏的「我慢」,必须依止出世间慧,于一切行修习「无常想」才能拔除。针对这些细微之处,佛陀对罗睺罗指出了修行的法要。经上记载着,罗睺罗得到这一指点后,回去经过一番的努力,最后终于灭除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

  四、一些省思

  1.由上述经文的记载,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学过程,他让罗睺罗先经由听闻和思考深入佛法的义理,而后才走入实修,也就是说,佛法的教学是经由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三个层次来生起真正解脱的智慧。这智慧的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免于盲修瞎练;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来达成净化自己的内心。

  2.经中明确地指出佛法的切入点是由自己的五蕴和六处下手,这些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要看清它们的实相,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在六内处与六外处接触的剎那,看清缘起过程的无常和无我,不再生起贪瞋的心理,如此不断净化内心,顺者因果的过程,自然得到最后的解脱。

  五、结语

  以上以罗怙罗的求法过程来说明佛法的教学内容。佛法所观察的对象是以个人的身心为主,这些都是佛法实修中重要的一环,其特点在于经由闻、思、修的三个阶段,生起真正的智慧。贵为佛子的罗睺罗,他的努力过程也不例外,并且明白示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要由理论下手厘清义理,而后走向实践。(《人乘季刊》29卷,第3期,2008)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

以索续组成语名称以索续组成语拼音yǐ suǒ xù zǔ成语...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

以老卖老成语名称以老卖老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