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五台山赋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25:51
曾闻唐太宗诏曰:五台山者,文殊閟宅,万圣幽栖。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当建寺度僧云云。溯自白马东来,五顶幸结夙缘;象教流入,僻山灿成莲界。或以摩法奏建大孚灵鹫寺为滥觞之由,或以魏孝文帝敕造清凉寺为肇兴之始。紫府让尊,仙居渐以佛显;圣山开运,法事终依国立。其后,历代帝王崇建,视为护国靖边之吉地;无数高僧云集,当作修行求法之道场。流风所及,僧俗仰止,朝野景从。皇亲国戚常行瞻礼,王公贵族纷为护持。名流题咏喧

曾闻唐太宗诏曰:五台山者,文殊閟宅,万圣幽栖。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当建寺度僧云云。溯自白马东来,五顶幸结夙缘;象教流入,僻山灿成莲界。或以摩法奏建大孚灵鹫寺为滥觞之由,或以魏孝文帝敕造清凉寺为肇兴之始。紫府让尊,仙居渐以佛显;圣山开运,法事终依国立。其后,历代帝王崇建,视为护国靖边之吉地;无数高僧云集,当作修行求法之道场。流风所及,僧俗仰止,朝野景从。皇亲国戚常行瞻礼,王公贵族纷为护持。名流题咏喧传众口,硕学考记垂诸史册。香客拜佛于寺,游者络绎于途。方圆五百里内,佛刹林立;前后千余年间,梵呗悠扬。即观之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斯盛宛在;即征之日僧圆仁《巡礼行记》,斯迹可考。其间,虽有三武一宗灭佛,而屡能劫后重振,法脉赓续;任凭地水火风撼山,却依旧明月朗照,清凉独得。此诚如《敦煌石室遗书》中所言,以其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实为宇内灵奇之境、四大佛山之首。

灵哉,此山!五峰耸立,四土天垂。环基五百余里,地跨二省四县。左邻恒岳,右接天池,北陵紫塞,南俯中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以五峦巍然,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北台叶斗峰,峻极云表,素称华北屋脊;南台锦绣峰,仙花万品,犹如世外别园。至若中台翠岩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亦皆各有佳境、各擅其胜。钟灵毓秀,洵为安禅之奥境;藏风聚气,浑成选佛之首区。元建舍利大白塔,内藏莫测,铎铃四闻,乃全山之标志,塔建之奇珍;清书华严经字塔,顽廉懦立,巧夺天工,乃镇山之秘宝,启信之灵藏。台外佛光寺东大殿与南禅寺大佛殿,为现存最早之唐代木构建筑,前者幸经梁思成林徽音辗转苦觅,而终使劫后遗珠,得以灿然重光;台中显通寺之无量殿与铜殿,为中华古代砖石、铜铸艺术之绝妙佳构,虽历数百年雷雨风侵逼剥蚀,而总若火中金刚,我自岿然不动。至若山间寺内遗存之壁画、彩塑、石刻、木刻、碑匾、佛乐等,触目可见,侧耳可闻,皆天下奇珍,叹为稀有,实乃中国佛教历史之缩影,世界佛教文化之宝库,自然、人文兼备之遗产。

返视台山千余年佛史,虽未独立开宗立派,却海纳百川,以兼容诸宗弘传而成其大;细数历代之高僧大德,多与此山深结法缘,而研习华严,竟蔚成风气终极一时之盛。尤足称奇者,台内一山之形逶迤东向,若黎明远观,竟酷肖仰天大佛。恍然间,不由令人起天造此佛境、地设此道场之玄想。古语之“世上善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或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其是之谓乎?盖佛山之形成,本为得天独厚之自然山水与悲天悯人之佛家理念对应契合、交融互动之结果。由是,山,已非自然之山,遂成为佛法之有形演示和无言表达;佛,已非抽象之灵,遂找到自身之可视载体与感性象征。佛借山势,山藉佛威,彼此烘托,相得益彰,构成自然与人文、世俗与超俗之绝妙佳配,化作历史与现实、海内与海外之亮丽风景。

然则五台山之殊胜佛缘实因其为汉藏显密佛教徒共认之文殊道场。此乃传之于龙藏,出诸于金口。经王华严明载在先,国师疏论敷演其后。法藏、澄观诸大德将经中所言东北方清凉山系文殊住处指为山西五台山,乃文殊道场在此确立之理据枢纽;开元大士不空奏帝于天下寺院皆建文殊阁并在食堂改供宾头卢为文殊,乃文殊信仰于宇内形成之行政助缘。逮至清朝,因“曼殊”对音即“满族”,遂以“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故,对文殊道场优加崇奉。康熙五上五台山、乾隆六上五台山,先后将部分青庙改建为黄庙,其庙中之和尚也一并改为喇嘛,遂使五台山自元代以来兴始之喇嘛教取得与汉传佛教同等地位,并以黄教绥柔汉藏满蒙诸民族。五台山渐于历史演变中成为汉藏佛教共存、显密诸宗并弘之文殊道场与皇家道场。

文殊者,梵意“妙吉祥”,大乘佛教七佛之师、菩萨之母也。本为三世果上如来,后不舍世间,乘愿回向,再做菩萨,协佛弘化。乃般若之表征、智慧之导师。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其智微妙而不可思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萨行践履有加;悲智双运、福慧同修之大乘道彰显无遗。与维摩、诸贤开启不二法门,揭出莲华出污泥不染之妙喻;同毗佛、普贤合称华严三圣,指点善财童子南行五十三参。无心相而入三昧,溯为中国禅宗之法本;即烦恼而成菩提,直取人间佛教之精髓。以般若无我之利剑,断烦恼之魔扰;以慈悲济世之愿行,导众生之欲迷。若如理悟入、如法修行,即可以心转物,以心挽劫。证其智慧者,大而圆之,圆而通之。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直如火宅之上骤得清凉,淤泥之中遍绽莲花。常叹世人只闻智慧文殊之名,而昧于文殊智慧之实;仅睹五台山之形,而未得五台山之神。今可谓之:五台山者,文殊智慧之“形”;文殊智慧者,五台山之“神”。形神兼得者,斯为真得;身心俱游者,乃为真游。冀在迷信中祈求护佑,终非正道;期于智慧中获得感悟,方成正果。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安乐净土,以道相通。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天下安,心平则世界平。文殊道场本诸智慧而接引善根;佛教圣地凭此一心而摄化有缘。

或闻无著禅师曾问文殊:此山如何住持?文殊云: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此山多少众?文殊云:前三三后三三。无著惑,遂成千古公案。索之今人,或能以本具之智慧德相、一念之妙觉灵心而参此禅机乎?(文肖黎民)

\

编辑:明蓝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

以管窥豹成语名称以管窥豹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bào成...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成语名称以私废公成语拼音yǐ sī fèi gōng成...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5日...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