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为何念佛者多往生者少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16 09:28:16
当今,学佛者日众,念佛者尤众,但能否都往生呢?事实上,今之念佛者虽泛泛,但往生者却寥寥。问题出在哪呢?众所周知,能否往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必须真真正正地相信净土。其二、必须痛痛切切地发愿往生。其三、必须踏踏实实地力行念佛。以上三条不只是修净土法门者所必须,也是修其它法门所必须。如果不是真正的相信,那他决不会发愿,也就根本不会力行,更谈不上往生。故此,如果具备了真信和切愿的话,还是不能

当今,学佛者日众,念佛者尤众,但能否都往生呢?

事实上,今之念佛者虽泛泛,但往生者却寥寥。问题出在哪呢?

众所周知,能否往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其一、必须真真正正地相信净土

其二、必须痛痛切切地发愿往生。

其三、必须踏踏实实地力行念佛。

以上三条不只是修净土法门者所必须,也是修其它法门所必须。如果不是真正的相信,那他决不会发愿,也就根本不会力行,更谈不上往生。

故此,如果具备了真信和切愿的话,还是不能往生,那问题就出在实行不力上了。这恰恰是最难把握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必须坚决不造诸恶,尽力济度有情,即严守戒律。轻视戒律是当今佛子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不知道戒律的重要啊!

要警觉:持戒是保证往生(成就)的铠甲!否则一切免谈!持戒以身心皆不犯五戒为根本。心无杀念身则不杀;心无盗意身则不偷;心无情欲身则无淫:心无机伪则口无妄言;心无贪则馋口不饮酒。当今的世间如果能做到身心不造此五恶,那他必是真正的佛弟子!

\

心无戒相而不作众恶;心无所想而自然利他。这是持戒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我只要一心念佛,不想其它”。如果这样,那您最值得赞叹!但您要自问一下,是真的只念佛不想别的了吗?果真如此,绝对不会造恶,则您就是一位真持戒者,也是一位大智慧者,必定成就。如果轻视戒律、贪恋五欲、屡屡造恶,则非但绝对不能往生,而且必堕恶道。

第二、老实念佛,一心不乱,即是念佛三昧,亦即真正大定。

只要老实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则必定往生!但一提到念佛,多数都会随口说: “这谁不会呢!”对!谁都会!但却《艮难见到几个念得好的!为什么呢?其一,不肯老实念佛。若要老实念佛,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目的。要深刻反思:从前我们活着,一切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生儿育女和升官发财,现在是否转移到为了往生极乐上来。即一切为了往生极乐净土,一切为了解脱,否则不能算做老实。当然,这绝对不是让人放弃养家糊口、生儿育女和升官发财的消极态度,而是身体力行积极努力的去做,心中却是丝毫不挂、洒洒脱脱。也就是只顾耕耘不求收获,因为在辛勤的耕耘之下必定是硕果满园。其次要专一无杂。今日学人贪法炽盛、好大喜功、心不坚定、朝秦暮楚,今天念此明天念彼,换来换去,何能专一?如此下去,往生根本无从谈起。

其二,不知何为一心不乱,不懂怎样一心不乱。

佛曾经在经中讲过,临终之人若一日乃至七日持佛名号,达到一心不乱,决定往生。就是说若要往生有把握,必须做到至少一日一心不乱才行。但是,人门大都以为只要全部是念佛名号不念其它就是一心不乱了。此见差矣!念第一句佛号是一念,念下一句佛号又是一念,这只是“一念不乱”而不是一心不乱啊!此点至关重要!

然何为一心不乱?怎样做到一心不乱呢?

\

一心就是不乱!就是念、念、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只要一直念下去,不问其它,必然会不知不觉的使念头脱开,当下一念不起、根尘脱落,如如不动、明明朗朗,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明白,这个!才是一心不乱!这个又是什么?!若有这个,还是一心不乱吗?

最可惜的是,不少人已有过念头脱落但明明了了的境界,但因为智慧不足,不懂此向上一招,把握不住,错过了本地风光,却又堕了回来,还自念言:“哎!我怎么又忘了念佛呢?”

只要您一天固定拿出一小时(至少)或两小时(最好,此为一座)的时间(修几座因人而异),用舒适持久的姿势静坐念佛,以此作为日日功课,一直坚持下去,必会体验到一心不乱。然后,再锻炼用此“心”来应付世间的各种事情,对境心不生,不被境转,常觉不迷。心若被境转,则当下警觉,用佛号照破,则如如矣!

若日久功熟,则念头一起,当下即觉,觉即放下,直截了当,此即是一心不乱,这是何等的痛快!

不要怕念头,念头是真心因不觉而乱动所显。就像水和波一样,其实本无波,水动荡的形象就叫做波。波实是水,离水无波,无波(水不动)就是水的本来面目。同理,念是心的动相,离念无心,念未生起时(即放下妄想执着)当下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又叫本地风光。心是念的本体,念是心的作用。 “人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故念头一起,当下觉了,心念如如,无二无别,则当下解脱!会得吗?

第三、要读诵大乘,知见纯正,智慧通达。

若不能如是,那他就根本不会懂得什么是净土,也必不能坚信不移、痛切发愿、猛力实行了。

若不能如是,那他就不会知道怎样往生?佛从何而来?净土在哪里?佛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起身来到娑婆世界的吗?若言佛来即是谤佛!若言佛不来亦是谤佛!

佛在那里?经言:“诸佛正遍知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知,佛就在心头,就在你的起心动念处。心在那里,谁在动念?放下妄想,当下是什么?

佛虽常在心头,因我等无智痴迷,故而不见。只要是净念相继,命终四大离散、此身已坏,且问你用什么来妄想分别?唯存净念而已,亦即一心不乱,佛即显现,而不是从西方动身而来啊!这才是一念往生的真义。

一念指的不是只念一句,而是指纯一其心啊!

若无生前的功夫,何来的临终净念。临死时抱佛脚,为时已晚矣,只能是糊里糊涂,冤障现前,随业轮回了。

若平时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还会等到临终才往生吗?当下即华开见佛!

净土在哪里?心净即是净土。

何为心净?放下妄想执着、无念而明白晓了是。勿要错解,无念并不是制住念头,而是放下念头,不分别而明了一切。

如何下手?“念起不追(不理)、心无所住”就是下手处,且问下手在何处?

纵上所述,要决定往生,当生成就,唯戒、定、慧三字而已。今妄造一偈以简略说明:

戒为无诸恶,众善亦奉行。

无戒必堕落,安能得往生?

放下散乱想,心亦无所住,

无别而如如,即名真实定。

一切唯心造,心实无所造,

犹如空中华,无起亦无灭。

心虽显一切,一切亦是幻,

心体本无有,虽空具乐明。

无戒定不显,无定慧不生,

无意看不破,挂碍常流转。

本人一介迷夫,疏漏难免,祈望贤德匡正,以免贻害十方,挚诚顶礼!若有所利,愿如母有情尽离苦解脱!(信息来源:摘自《妙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