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三身本具的禅修方便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07 09:37:35
禅修状态与缺陷一般来说,以种种禅修手段,将心念集中在某个单一的目标后,会自然进入某种息心的宁静状态;尽管许多人极其向往这种宁静,但这种状态不会保持长久,无论作何种努力,我们的心始终在“动”与“静”的翻来覆去中不断迷失。深入观照心识的动静状态,试图发现它们有什么本质——如果说此心有缺陷的话,那么这个缺陷的本质就是无常——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此“识心”永远保持在一个可以挽留的状态中。就这样,一般被我们

禅修状态与缺陷

一般来说,以种种禅修手段,将心念集中在某个单一的目标后,会自然进入某种息心的宁静状态;尽管许多人极其向往这种宁静,但这种状态不会保持长久,无论作何种努力,我们的心始终在“动”与“静”的翻来覆去中不断迷失。

深入观照心识的动静状态,试图发现它们有什么本质——如果说此心有缺陷的话,那么这个缺陷的本质就是无常——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此“识心”永远保持在一个可以挽留的状态中。

就这样,一般被我们所认定并自以为是的“心”,一直在动与静的循环中流浪着,这颗所谓的“心”,从来也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宁。

由于心识的缺陷本质乃迁流变化的无常,因此,即使是那些禅定能力深入到一定程度的人,更为微细和难以觉察到的动静状态仍然在流动往复着,这些细微心识的流动只有在更深的定力及智慧的明光中才被觉察到。这种状况,虽然可以归结为被心识幻化的习性所污染,但同时也是心识本身的活力所致!也就是说,心的“动静”、“显现”方面是无穷的,我们无法在此心具足的活力中终止心的显现。

当禅修仅仅保持在心的现象而不是心的本质时,自然所有的努力也都归于徒劳,如此迷惘的禅修也毫无解脱可言。

\

禅修误区

禅修虽假年月,但仍无法摆脱妄想的攀缘,心的动态包含日常所有的情绪和念头,这可能会给不少人增添更多的恼怒,也有人因此而失去禅修的信心。或者,有人在禅修时,经常能享受到深度安住的宁静和愉悦,出现光明乃至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状态仅仅类似于物质在相互摩擦时出现的火花,意识也会在其禅修的过程中出现此等幻相,因而这种情况也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和安慰。

除此外,禅修还可能会寂止在一种空钝、无所事事的状态中,或者是转入消沉、失忆乃至不知身心到了何处等境况,这种现象,恰如与漂流到一座无人的孤岛上相似,禅师们称此为“无心”或“无始无明”的状态;诸无上瑜伽中,则称此为“阿赖耶识”的状态,此种状态也称“凡夫心的基础地”。

\

禅修的误区很多,但不出以上所说,基本的对治之道需要在坚定出离心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简化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净化对世俗世界的贪著。同时,紧紧追随一位具清净传承的具格上师,从他那里接受旁敲侧击的指示和加持最为切要。

直住方便

心之本身无可逃避,试图跳离心识而另外去禅修也是不切实际。解脱就在心识的当下可被发掘,尽管我们还未能认识这一点。

观照心识的动态现象,可以发现唯有生起与消失,也就是来与去两个方面;心的静态则是心正在安住的状态。正确的禅修应当直透心识动静本质,就像自身的脚印只在脚底一样,解脱之本质不在其他地方另外存在着,心的本质就在它自身活力的当下中可以明现。

因此,在比较高明的禅修中,亦正如六祖“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一样,在这些教法的引导中,不赞成骤然终止六识分别心的修法,因为他们知道:以种种造作的努力欲终止变化无穷的心的显现是艰辛无比、徒劳无益的!那么该如何禅修呢?实际上他们在初修时,一般都是直接审视心的原本显现,并在直接注视、审视心的原本显现的面貌中进入自然的大禅修中。

具体来说,就是当心的动态现起(来与去、生及灭)时,不要试图回避这个状态,因为解脱不在别处,解脱就在此心动态的当下——当你直接注视、审视这一状态的本质,及返照此一正能安住的本质时,所有原本虚妄的状态,便自然瓦解在如虚空般的实质——了无痕迹、本无来去、亦无生灭的实相面貌中。如此,正确的见地与禅修会自然现前。

同样,当心的宁静或明晰到来时,切莫欣喜而试图将其乐明状态作任何挽留的努力,当还未通达安宁的本质时,你应直接注视此一乐明的本质并审视此一能安住的本质是什么。

禅修状态的本质和能安住的本质,只能在自己直透的当下智慧中领悟,切莫通过其他外来途径寻求任何名言上的定义和答案。

能安住的禅修之心及所安住的境界都无实质——它们的本身毫无自性可言。因此,当不以回避的态度,直接注视并审视心的内涵时,除了我们自己在其中营造一大堆概念和观念外,你将不会发现什么。而这堆概念也没有任何实质,它们并不能束缚我们什么。即如执自己的内心为笔,往虚空中勾勒一幅幅图画般,当感觉图画的存在,寻找它的相貌、颜色和体积,判断它的好坏,于是你不自觉地粘著它,当不希望它存在时,你擦拭它;而无论如何,你的所有营造和努力,始终只是徒劳——它们始终并不存在,从一开始起就是乌有!

因此,了知这些显现的同时就是解脱了的——就让它们尽情地显现去吧!如同用自己的想象,往虚空中打的疙瘩一般,那个疙瘩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则是你对这个虚空中的疙瘩——执以为真的看法和认识,且这种看法和认识是那么的根深蒂固、牢不可拔!同样,当执以为真的看法和认识生起时,直截了当、并无分别地注视它们就行了,通透无自性的本质就会了了现前。

止观要领

起初时,培养正确的见地和禅修显得非常重要,中间则仅是熟练见地的过程,最后见地与禅修都在自然的禅修中归于一无所得。由于心被不正确的邪见遮障太久太深,如同一个老而重的病号一样,也不要指望在短时期的禅修中被治愈;同时,我们的心和刚从山上抓来的野猴没有两样,完全的调服需要假以时日,因此,禅修时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禅坐时,就像老人晒太阳一样,不必做太多的努力,更不要在乎呼吸、观想以及任何身体上的感受,心理上的念头和妄想袭来时随它们来,去时也任随他们去;禅修中既没有迎纳、拒绝和排斥,也没有留恋、送往与告别,仅仅保持在宽坦、自然与安详的状态中,偶尔也可以提一下轻微的觉察来回光返照,但不必过于刻意。在这样的禅修中,你将渐渐休息在心的无实质(无自性)中,并能体会、安住到空灵、活泼而自由的禅境,在这种自然任运的息心状态中安住下来就是禅修的“止”。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后你将会在这种禅修的状态中,觉受到身心的柔软和安宁,暖乐、无念与清明的状态也会生起。遇此情况,不少禅修者会不自觉地附著于觉受的境界中,因此,你应及时提起内在的觉照。换言之,你应直接注视、审视这暖乐、无念、清明的本质而不是粘著在觉受中,如此,无论是何种觉受,都会在它们出现的地方自然释放,这样,无念便可以转为法身,清明便转为报身,安乐则转为化身,这种直透一切幻象的禅修,就是内照于本质的“观”。

另一个反面是,你或许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跌人微细莫明的昏沉或掉举之中。同样最好的办法,就是当昏沉来时,注视并直接安住在昏沉的本质中,因为昏沉如果是真实存在而有体性的话,你应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现在都处于昏沉中;散乱和妄想来时,也以同样的方法来观照和安住,如同没有必要抹去水中的痕迹、空中的彩虹一般,也不必用种种努力的营造,去终止心性的原本活力和显现。刻意地培养禅定境界如同谚语中说的那样:“犹如将执著的刺愈加削尖!”这样努力的结果只会扎伤到自己。

三身本具

无论是在静止的稳定境还是在心念起伏的流动中,无营造、离概念的自发现前,既不为心识动静本身所障碍,也不因善恶及中立状况所增减,了了分明;虽分明不失(非无),却又空寂无根(离有);既无内外之分,也无主客对待,如此不可思议、穿透一切的赤裸明智,无可承认也无可否认。

显现本来无有束缚,亦无所谓解脱,此种不离心识却在自己本然的状态中当下解脱的禅修无须著力。除此以外,别无更佳的禅修需要修持,你将因之而获得不可动摇的决定见地。当然,此刻你必须将这种决定见地,去你的上师那里获得勘验。

至此,一个事实将会呈现:所谓心识与明智原本一体,心识的本身就是法身,心的智慧明光即是报身,而心的无穷活力就是化身。如此,三身本具的禅修无造作、无修饰、无整治地法尔现前。

编辑:心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