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三十三祖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8-07 09:33:10
惠能大师(禅宗六祖)

  惠能大师(禅宗六祖)

\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1]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简介】   佛祖道影白话解(二)禅宗初期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三十三祖惠能大师.  (东土六祖)
  祖,生新州,族卢氏。三岁丧父,母嫠居,采樵以给。遇客闻诵《金刚经》,感悟。以居士身来扣黄梅,入碓坊服劳八阅月。梅知付授时至,令众述偈。祖有“菩提本无树”语,梅默识;恐众嫉,其衣法付,令宵遁。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得法,潜入猎队一十六载。因析风幡论,始出衣钵,落发。众请兴曹溪,嗣法三十余人,青原、南岳为上首。先天二年示寂,寿七十六。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赞曰
  应无所住 碓嘴生花 本来无物 总欠作家
  黄梅夜半 误赚袈裟 流传天下 五叶一华
  又偈赞曰
  不立文字传衣钵 本来无物泯言说
  悟彻心源破迷倒 了达性海游太河
  一华五叶续慧命  万古千秋度世佛
  曹溪法水流沙界 洗涤众生垢沉痾
  白话解
  三十三祖惠能大师(注1),他在中国又叫六祖。
  祖,生新州,族卢氏:六祖大师是广东新州那块儿的人。他的祖先以前是北方人,以后因为祖先搬到广东,在新州那个地方落户了,所以做新州的族人,他父亲姓卢。
  三岁丧父,母嫠居:他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带着这个儿子一起住。采樵以给:他长大之后,就以打柴来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
  遇客闻诵《金刚经》,感悟:有一天,他担柴到一个买柴的店里去,店里的一个客人在那儿诵《金刚经》,他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
  以居士身来扣黄梅,入碓坊服劳八阅月:他用他居士身就到东山五祖弘忍大师那儿去;在黄梅道场那儿舂米做苦工,舂了八个月。
  梅知付授时至,令众述偈:黄梅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传法给他了。因为他那儿服劳执役,也不打妄想,只是用功;所以五祖知道这个时间到了,就叫大家写一首偈颂来。
  祖有“菩提本无树”语:神秀就偷着写了一首偈颂,说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那么六祖到那儿一看,又作了一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这正是批评神秀那个偈颂。因为神秀那个偈颂是在修道的时候,所以他要“时时勤拂拭”;而六祖大师是已经过来人了,他是过河不需舟了,所以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什么也没有,在什么地方有这个尘埃可惹呢?
  梅默识:黄梅五祖也没有说什么,就记得这个人;认可他。恐众嫉,其衣法付,令宵遁:因为当时那些个学佛法的人,也都是互相妒忌障碍的;你怕我得到祖师位,我怕你得到祖师位,都在那儿守候着想接这个衣钵。所以就好像现在修行的人,你也想要开悟,他也想要成佛,他想要什么,总是在那儿有一个东西在那儿障着,总是功夫不相应的。因为怕其余的大众妒忌,黄梅五祖在晚间就把衣钵传给六祖大师,也把修行的这种道理传给他;然后叫他晚间就连夜跑了。你看,那时候都这样子,现在更不如那个时候啰!
  偈曰:五祖对他说。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这个情,就是个生机。要有生生化化这种的功能,才能下种;因为有地可种,才能开华结果。
  无情亦无种:若没有这个生机了,没有种子了,只有地也没有用。有这个种子,你不把它落到地下下种,这也没有用。“有情”,是个人;“无情”,没有人给他下种,也没有种子呢。无性亦无生:也没有什么性,也没有一个生生的能力。
  这就是说,修道用功,你不怕有妄想;你就有妄想,你能以还不随妄想转,还是去修行。你也不怕有欲念,有欲念,你能以不跟着这个欲念跑,那也都没有关系的。因此,你要收摄身心,不跟着妄想跑。所以“无性亦无生”,你若没有这个生性了,它也没有一个生机;没有生机,也没有生性。
  祖得法,潜入猎队一十六载:六祖大师得到这个衣钵了,得到这个正法眼藏了,就和那些个打猎的人在一起,前后有十六年。
  因析风幡论:以后他看时机成熟了,就到广州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两个僧人,一个就说风在那儿动,另一个僧人就说是幡在那儿动;风你看不见的,幡是有形的,他就这么讲他的理。那么六祖大师就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你心里动啊!若不动,什么都没有了嘛!
  始出衣钵,落发:在这时候,他才把衣钵拿出给人看,就出家了。(注2)
  众请兴曹溪:大家就请他到曹溪那个地方去建立道场。因为那儿过去有个智药三藏尊者说是:一百七十年以后,有肉身菩萨在这儿弘扬佛法。他那个时候,正是一百七十年以后,所以他到那儿去修南华寺,建立曹溪道场。
  嗣法三十余人,青原、南岳为上首:接他的法的,就有三十多个人;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这两位是其中的上首。
  先天二年示寂,寿七十六:在唐朝玄宗先天二年(编按:亦即开元元年),他就圆寂了,年纪是七十六岁。
  宪宗谥大鉴禅师:唐宪宗时,就封他一个谥号,叫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塔叫灵照之塔
  赞曰
  应无所住,碓嘴生花:要像《金刚经》所说的那么无所执着。他舂米和斩柴,在这里边好像开花了似的;就言其他在那儿修行。
  本来无物,总欠作家:本来什么也没有的,但是还差一点,就是“犹欠筛在”。(注3)
  黄梅夜半,误赚袈裟:黄梅禅师在这夜半传给他法,这个袈裟被六祖大师给得去了。
  流传天下,五叶一华:这个衣钵流传到世界,这一花开五叶。“五叶”就是云门、法眼、临济、曹洞、沩仰。这一华五叶流传到现在。
  又说偈曰
  这个偈颂是这么样说的。
  不立文字传衣钵:也没有一个什么证书,也没有一个什么文字的证明,来传这个衣钵给六祖;不像现在有个毕业证书,啥也没有,什么都没有。
  本来无物泯言说: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悟彻心源破迷倒:把真心的那个源头能明白了,所以也不迷了,也不颠倒了。好像我们人有一种情情爱爱,这都是迷倒把人迷的;要明白这些个本来都没有的,为什么要被这些个东西来支配?
  了达性海游太河(注4):你若明白这个性海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是用无不容。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你若能这个样子,就了达性海总是清净的,总没有一点点无明在那儿遮障着。
  一华五叶续慧命:从六祖大师以后,传的有云门、有法眼、有曹洞、有临济、有沩仰五个宗派,这叫一花开五叶续佛的慧命。
  万古千秋度世佛:万古千秋,佛都在这儿教化世间的众生。
  曹溪法水流沙界:曹溪这个水,流到尽虚空遍法界的恒河沙世界去。
  洗涤众生垢沉痾:把众生这些个无明烦恼的大病都给洗干净了。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讲解
  注1:大师名,各版本不一,有作“惠能”,有作“慧能”。今依《六祖法宝坛经》作“惠能”,取“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之意。
  注2:惠能大师“始出衣钵,落发”的公案,《六祖法宝坛经》记载如下──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二僧论风幡义,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薙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注3:“犹欠筛在”的公案,《六祖法宝坛经》记载如下──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注4:此句《再增订佛祖道影》作“了达性海游太虚”,今依上人原录音,作“了达性海游太河”。
  【生平事迹】
  1、早年事迹
  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曹溪大师别传》说他三岁父母就都去世了。
  求法因缘:据《坛经》系所说,惠能某天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坛经》炖煌本只简略说“辞亲”;后来惠昕本和《祖堂集》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老母。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别传》说惠能先去曹溪,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
  2、黄梅得法
  依神会所传,大约经一个月时间,惠能到了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的凭墓山。这里是唐初五十多年的禅学中心,传承了达摩禅的正统。惠能见到弘忍,自称“唯求法作佛”。因惠能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的赏识。惠能被派在碓房里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稊稗”。[3] 劳作与修持相结合,虽是佛教所固有(如周梨盘陀迦因扫地而悟入),但成为此后曹溪禅的特色。
  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着神秀,作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就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了惠能的见地,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继承了祖位。弘忍为惠能说法,《坛经》炖煌本说:“说金刚经”;惠昕本等说: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神会语录》等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别传》说:问答有关佛性的问题。印顺法师认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惠能也许有提到过,但诸本的传说大都是禅师们所推测而表达的。[4]
  当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驿,回岭南。[5-6]
  3、南归隐遁
  大庾岭夺法:惠能在黄梅得法,当夜就走了。过长江,到九江驿,然后直回岭南。东山门下,知道衣法付与惠能,有些人就向南追来。其中有名惠明的,一直到大庾岭上,追到了惠能。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有军人的气质。当时惠能将衣给惠明;惠明反而不知所措,表示“远来求法,不要其衣”。传衣虽表征了传法,但有衣并不代表有法。惠明要的是法,惠能便为惠明说法。说法的内容后来传说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能于是让他向北去化人,惠能这才平安回到岭南。[7] 惠明本是弘忍弟子,因为听惠能说法,而作为惠能弟子。
  五年法难:“三年(五年)勿弘此法”,《坛经》以来一致表明惠能曾有隐遁。[8] 原本是五(三)年,为了符合弘忍(675)入灭,惠能(667)出家继承理想,才形成十六年隐遁说。这五(三)年(662──666)中,惠能所遇到的障碍,史料均没有确切说明。[9] 弘忍付法时曾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禅者传法和弘法有难,禅史多有载录。如果是“当理与法”(指当时东山门下的秘授传法)的付法,得法的人多,便不会引起严重纷争。但一代一人的付嘱制(或继承一个寺院),在名位心未尽的,就不免引起纷争。惠能当时是24岁的在家行者,如果公开付法,则不可能不争不害。
  付法而有争执的,在四祖道信将入灭时,弟子均争夺祖位。[10] 道信在破头山建寺,而传法于弘忍,弘忍却在东面的凭墓山另建寺院,因为原住的僧众有部分不接受领导,所以不得不独自创建。弘法而有难,在《高僧传》和《续高僧传》中有诸多例子。[11-15] 菩提达摩传禅也“多生讥谤”;或说为人毒害。在佛教史上,弘法特别是弘阐禅法,超越时流,容易受讥谤诬控,受毒害驱摈。惠能以前诸祖,及惠能门下的神会,所遇的法难都很重。印顺法师认为:“这可见一种独到的法门的弘开,是太不容易了。惠能受法而有争、有难的传说,应有事实的成分。”[4]
  4、弘化时期
  出家与受戒:惠能过了五年遁迹于劳苦的生活,终于因缘成熟而出家。乾封二年(667)[16] 正月初八日,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正在讲涅槃经,惠能在座下参听。“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非常欣奇,问起来,才知东山大法流传岭南的,就是这一位。于是非常庆幸,正月十五日普集四众,由印宗亲为惠能落发。二月初八日为惠能授具足戒。此时惠能30岁。惠能弘法伊始,便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为岭南佛教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在当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更使他受到了广州方面的敬重。
  从广州到韶州:惠能受戒后,就在广州法性寺开单传宗旨。[17] 次年春,惠能去曹溪山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18] 曹溪属韶州,与广州相去七百多里。惠能得印宗赞扬且受广州方面的崇敬。《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小住。从黄梅回来又到过曹溪。[19] 从广州经大庾岭而到黄梅,必经韶州;惠能在往来时在曹溪小住,多少有相识的人。过去“虽犹为恶人所逐”,不能安定的住下来。现在出家受具足戒,得到广州的拥护,曹溪僧众也就表示欢迎。所以惠能回到曹溪而成为宝林寺的主导者。
  住持曹溪:惠能住曹溪山的故宝林寺。[20] 中宗复位时(705)敕于天下诸州立(或改名)中兴寺。后来称为中兴寺的故宝林寺,又赐名而改为法泉寺(707)。[21] 法泉寺以外,还有惠能住在广果寺的记载。[22-24] 可见惠能的住处不止一处。依佛门一般情形,名山都有主体大寺;此外有茅蓬和别院属大寺所管辖。惠能在曹溪山不一定住在宝林寺;住过的地方皆成立别院。《坛经略序》说“兰若十三所”,[25] 所以《坛经》等只泛说曹溪山。而法泉寺与广果寺,应为规模大而居住时间多的两寺。
  大梵寺说法: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是《坛经》所明记的。刺史韦据等到曹溪宝林寺,礼请惠能出山,在城内的大梵寺说法,听众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惠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授无相戒”。记录下来,就是《坛经》的主体部分。《坛经》后来经过不少的增损,但惠能顿教的内容、特色,及其渊源,仍可依此而有所了解。
  5、德音远播
  惠能四十多年的禅的弘化(667──713),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弟子们的旦夕请益,对顿教的未来开展,给予决定性的影响外,更影响到社会和皇室。据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所述,惠能的德化,不但百越氏族(浙东、闽、粤、越南等),连印度,南洋群岛,都有远来礼敬请益的。惠能弘化于岭南,对边区文化的启迪,海国远人的向慕,都有所贡献。[26-27] 所以王维称誉为:“实助皇王之化。”
  惠能在岭南弘化,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受到了皇室礼请及供养。[28] 长寿元年,武则天派遣“天冠郎中”张昌期,前往韶州曹溪“请能禅师”,惠能“托病不去”;[29] 到万岁通天元年,“再请能禅师”,惠能还是不去,于是便请袈裟入内道场供养。武则天晚年又再次派薛简迎请惠能;到中宗景龙元年十一月,此时武则天早已去世,皇帝又派薛简再请。[30-31] 《别传》所传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九月改元景龙元年)诏修宝林寺等,应属同一时间的事。
  另《别传》说:神龙三年(707)敕韶州百姓修中兴寺,赐额为法泉寺;惠能新州故宅建为国恩寺。鉴真在天宝九年(750)经过韶州,证实了法泉寺与唐室有关。[32] 武则天崇信佛法,中宗和睿宗都仰体母后德意而信佛护法;赐额法泉寺,即使武则天已去世,民间也视为武则天所造。王维《能禅师碑》所述,其后《历代法宝记》,《曹溪别传》等都有叙述。虽存在年月的纷乱,而对皇室礼请,敕建寺院,致送供养之事,并无实质的改变。
  惠能恢复前代佛教僻居山林,抗迹尘外的宗尚。一生远遁岭南,应是考虑到北方特别是两京一带主要是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势力范围,不愿涉足这一是非圈。当时南北二宗虽然没有后世禅籍渲染的那么尖锐对立,但多少存在着矛盾。同时也和惠能的个性有关,不愿交游权门,刻意与朝廷保持一定距离,仍保持了自达摩禅以来历代祖师山林佛教的特色。[33]
  6、入灭前后
  最后的说法:惠能晚年的末后说法。 依《坛经》所传,有三部分:一、惠能教“十弟子”:为人说法,不能失去“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的本宗:“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印顺法师认为,“一切”无非是“相依相因”的对待法而不离文字,所以“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但是今日的“禅师们”已经“好简成性”,甚至对于“三科三十六对”的教法基础,“也嫌他名数纷繁”而并不理会。[4]
  二、先天二年(713)七月八日,惠能与大众话别。大众都涕泪悲泣,惠能为大众说《真假动静偈》,直指“动上有不动”的离假即真。说完后“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于是“告别”。在告别而大众悲泣中,传说只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便独赞他:“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34-35] 惠能认为“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于是暗示神会在洛阳提倡南宗,“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我正法”。[36] (疑伪)(开元二十年顷,神会在滑台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
  三、八月三日入灭当天,惠能食后又与大众话别。法海问起:“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这才有七佛以来四十世的叙述。[37] 法海又启请大师,留什么法令后代人见性?惠能更说《见真佛解脱颂》(“自性真佛解脱颂”)。然后要门人“莫作世情哭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这都符合律制。最后的教诫是:“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能寂静,即是大道。”
  入灭: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夜三更,惠能在新州国恩寺“奄然迁化”了。“端身不散,如入禅定”。据载,这几天曹溪有“异香氤氲,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等异征。[38] 早在先天元年(712),惠能归新州国恩寺,则命人在该寺造塔。[39-40] 入灭后,当时广州、韶州和新州三方,为争奉遗体产生了一番辩论。据载,最后达成了焚香的协议,“香烟指处,师所归焉”。结果香烟指向韶州曹溪。十一月十三日,惠能的遗体从新州迎回曹溪安葬。惠能的塔院由弟子令滔管理;从上传来的袈裟也留在塔院供养。塔院并非本寺,而是附属于本寺的别院。
  【定位情况】
  惠能大师灭后二十年,当时以嵩洛为中心的北宗神秀的禅门盛极一时。北方推神秀为六祖,神秀的弟子普寂“谬称七祖”。[41] 面对这个盛极一时的北宗,神会出来指证:在菩提达摩法系中,神秀是旁支;真正受五祖付法传衣的,是韶州曹溪的惠能,惠能才是六祖。论到法门,神秀是渐门,不是祖祖相承的顿教。[42] 这一切,《南宗定是非论》均有论述。
  滑台在洛阳的东北,由于神会一直以来在南阳对顿教的不懈弘扬,得到当地僧众的有力支持。神会被邀请至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论定佛法宗旨。但这次大会并非没有阻碍。当时,庄严会场的屏风并非常住公物,而是私人的。到了临时,却有人以招待官客的名义将屏风带走,这是有意的拆台。[43] 当时大云寺内也有反对的力量存在,但神会终于完成了这一次庄严的盛会。从此,南顿北渐,显著的对立起来。惠能为六祖,是禅门正统,更普遍的传扬开来。
  神会在滑台不止一次召开大会,二十年是最成功的一次。此后,神会大概以南阳(洛阳之南)为根本,而往来于滑台(洛阳东北)一带。天宝四年(745),神会58岁,应兵部侍郎宋鼎礼请到洛阳住荷泽寺,[44] 进入北宗的教化中心。神会在洛阳也召开定两宗是非的大会。他不断评论两宗的傍正。北宗普寂曾“立七祖堂”,“排七代数”;[45] 神会便立祖堂和碑记。天宝七年,神会请宋鼎作《唐曹溪能大师碑》。[46] 宋鼎作碑是天宝十一年。立六代祖师的影堂,作六叶图,当时两宗都重祖师(甚至比佛更重要)。[47] 在神会这样的弘传下,南宗顿教在洛阳大大的传开了。《宋僧传》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安史乱事之后,由于神会在政治上的得势,惠能六祖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朝廷官方的承认。由于神会的努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惠能被钦定为六祖,明确了正统的地位,标志着惠能禅法完成了从山林到庙堂的转变。
  【禅法宗风】
  见性成佛
  《坛经》的主体──大梵寺说法,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首先揭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于是立“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顿悟见性”。这是依经说的“般若”,“定慧”,“三昧”等发明见性。开示本性“念念不住”,修“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的无念法门。“授无相戒”部分直示众生身心中,自性佛,自性三宝,自性忏,自性自度等。佛不在外求的意趣格外明显。而答疑的“功德在法身”和“净土在自心”也与此相契合。这二部分,《坛经》(炖煌本)以“自性”为主题而贯彻一切,直显自性,见性成佛。
  惠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继承了道信以来的禅门,是“不念佛,不看心,不看净”的一流。惠能在东山传统“即心是佛”的基石上树立起“见性成佛”的禅,这融合了南方盛行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说。《涅槃经》的“佛性”是“如来藏”的别名。如来藏,我,佛性,不但是小乘,菩萨也不容易明见,如《大般涅槃经》说:“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能究竟明见的是佛,也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
  惟有佛能了了见佛性,明见佛性就是佛,所以梁代僧亮说“见性成佛”。印顺法师认为,这里体现了“定慧等”与“见性成佛”的关系,同时也找到《坛经》“定慧不二”,“见性成佛”的来源。而曹溪惠能融合了《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见性成佛”,与达摩的“真性”禅和道信的“念佛心是佛”相比较,内涵更广大了,而实质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不过曹溪禅融合了“佛性”(即是“我”),更通俗简易,更适合多数人心,更富于“真我”的特色。[4]
  直指心传
  曹溪的禅风不只是“见性成佛”,而且是“直指心传”。东山门下的禅是有层次的。一般是“念佛名,令净心”,如学者有所领会则“密来自呈,当理与法”。授与的法不被局外人所知,这是“密以方便开发”的“密意”、“密印”。惠能不用念佛、净心等方便,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受无相戒”,直捷了当指出“众生本性念念不住”;“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要学者直从自己身心去悟入自性──“见性”。虽还是言说,而到达了言说的边缘。这将东山门下的密授公开了。惠能“直指”、“直示”;弟子“直了”、“直入”。凭惠能自身的深彻悟入和善识根机,要学者直下去顿见真如本性,禅风焕然一新。
  到这里,达摩禅经历二度的发展:达摩传来的如来藏禅,本是少数人的修学,“领宗得意”不容易多得。道信与弘忍在“一行三昧”的融合下,念佛,长坐,使门庭广大起来,引入甚深法门。但东山的“法门大启”,不免流于“看心,看净,不动,不起”的方便。曹溪惠能不用“念佛”、“看心”等方便,直示“本有菩提般若之智”,以“无念为宗”, 要人从自己身心去“见性成佛”;将楞伽如来藏禅的核心,在普遍化的基础上,不拘于方便,而直捷简易的弘阐起来,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大乘顿教”。
  之后,《坛经》经过了神会门下和洪州门下的添糅,洪州门下从见闻觉知、动静语默中去悟入;神会门下从现前心念,以“无念”而悟入。而这“直显心性”的曹溪禅并不是新起的,却是东山门下所传的:教外别有宗──不立文字,顿入法界,以心传心的达摩禅。原始的如来藏说,从达摩到曹溪门下,更加的公开、简易、直捷。人人有佛性,见性成佛;也就是人人有我,见我得解脱。这对一般人来说,因其简易、直捷不过,容易为人所接受、体验。所以“凡言禅者皆本曹溪”。[4]
  【记载文献】
  敦煌本《坛经》
  《神会语录》(第六代唐朝能禅师)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由神会提供的材料。
  《曹溪大师别传》:年代错乱
  柳宗元《大鉴禅师碑》
  刘禹锡《大鉴禅师第二碑》
  大乘寺本《坛经》
  兴圣寺本《坛经》
  宗宝本《坛经》
  《略序》(《六祖大师缘起外纪》)
  《圆觉经大疏钞》(慧能第六)
  《宗镜录》(第六祖惠能大师)
  《宝林传》
  保唐寺《历代法宝记》(唐朝第六祖韶州曹溪能禅师)
  雪峰系《祖堂集》(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即唐土六祖)
  法眼宗《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
  《传法正宗记》(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传)
  《宋高僧传》(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有关惠能的事迹多有矛盾,因参考以前的不同传说,而自为安排。
  《光孝寺瘗发塔记》
  【人物评价】
  碑铭诏敕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鼓柑海师,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则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见,见无可取,法则常如。世之至人,有证於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呜呼!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谈笑语言,曾无戏论。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蜇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酰知非。多绝膻腥,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永惟浮图之法,实助皇王之化。”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諡大鉴禅师碑》:“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乾母坤,独肖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瘥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积亿。着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唐高宗敕:“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记,传达磨衣钵,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
  法性寺住持法才《光孝寺瘗发塔记》:“……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王也……伟欤禅师,法力之厚,弹指即遂。万古嘉猷,巍然不磨……”
  【禅典评述】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曹溪,来住四十年,依金刚经,重开如来知见。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于虚空,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
  《传法正宗记》:“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
  《传法正宗记》:“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然正法东传,自大鉴益广。承之者皆卓荦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赖之。详此岂真樵者而初学道乎。是乃圣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觉乎妙觉耶。不可得而必知。”
  《传法正宗记》:“圣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然。一国所归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嫡庶焉,不分孰亲。传者(宋高僧传也)以方三力士共射一坚洛叉。一曰摩健那,虽中而不破;二曰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曰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他物。非坚洛叉有强弱,盖射势之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躬而获赏,其喻近之矣。”
  太虚大师评述
  “……禅宗在六祖以前若存若亡,六祖以还乃盛流传……”--《佛法总学》第四章
  “在广东历史上,过去时代有无若孙中山先生一样伟大的人物呢?有之,则不能不推中国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自释迦至六祖,每一时代中只有一二得心印之士,师资相承,传持佛法的真髓;而禅宗之得为后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代表整个的佛法,而成为中国所普遍盛行的佛教宗派,实有赖于六祖于禅宗的颖悟和弘传。”--《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中国佛教以隋、唐时代为最兴盛,所有大小乘佛教的分宗别派,皆从此时代演变出来。禅宗在这时代,亦从酝酿中产生了六祖。自有六祖,则中国一切从梵文译来的经典,向来在文字或思想上有隔膜的,不能体贴消化的,都可以融会贯通;从此,佛法与中国人的心理不发生丝毫的障隔,深深地契合和相应,流演于后世,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心理思想上的隔膜。故由六祖,才把佛教的真髓深深地打入中国人的心坎中。不仅于佛教的功绩是如此,即隋、唐以来的中国文化,亦莫不受他那种彻悟思想的影响。故六祖实为中国隋唐以后最伟大的人物。”--《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禅宗在唐后宋初,极盛一时,贤首、天台等各宗派得以复兴,皆赖禅宗力量的帮助。故中国之有六祖的禅宗,不但佛教深入人心,即各宗派的复兴,亦仰其鼻息,由此可见六祖与唐、宋后佛教关系的重大。”……“禅宗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实不能不归功于六祖,那末穷本探源,理学又不能不说是渊源于六祖的禅宗了。故中国宋、明以来几百年来的文化,亦可以说由六祖的禅宗所造成,故六祖实是中国精神建设的成功者。”--《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1935年12讲
  “现在禅宗衰颓,已达到极点。兹欲重为振兴,当明五祖传六祖之道为根本。自民元迄今,人民稍有回心向佛之思想,但中国之佛教,乃禅宗之佛教也,非由禅宗入手,不能奏改善世道之效。”--《黄梅在佛教史上之地位及此后地方人士之责任》 1923年7月 黄梅讲
  “……在敝国则人心趋重性理及自心之修养,古文化之诸子百家,与佛法之大小乘经论皆不甚融洽。逮唐朝慧能大师,直下明心之禅宗始兴。推原佛教之所自,流出于佛陀之大菩提心,禅宗在直下印证自心为与佛无二之觉心,一方既穷佛法之根核,一方又适应华人之心理,遂打入华人之心理深处,发舒为宋、明儒者之理学。故隋、唐后之佛教,当以禅宗为中心……”--《中日佛法之异点》 1925年11月 日本京都市政公所讲
  “有许多人,往往以为六祖是斫草挑柴的目不识丁者出身,于是就认为佛教应该要完全弃离文字,因六祖不须文字而通达佛理;殊不知六祖是随时机所宜示现如此,决非目不识丁者,而是成就无量言语文字三昧陀罗尼,非世间博学多闻、世智辩聪者所能望其项背的!”……“六祖明转八识成四智,即要归到各人本身上来,要各人自己于转处不留凡情,即是实现无分别无住相的四智菩提涅槃。平常日用行事,都是安住于四智菩提中,这是何等亲切而有味!故六祖不但不目不识丁,而是具大智慧,具足文字语言三昧者,实非凡人所能测度。”--《赞扬六祖功德以祝南华之复兴》 1935年12月 曹溪南华寺讲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

以绝后患成语名称以绝后患成语拼音yǐ jué hòu huàn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

以紫乱朱成语名称以紫乱朱成语拼音yǐ zǐ luàn zhū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