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觉有情》-食的艺术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7-29 09:45:48
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大愿为炷,无所得为方便。——庄严经  

  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大愿为炷,无所得为方便。——庄严经  

\

  今天要与大家讨论的是佛法对‘食’的观念。  在阿含经里,佛陀说:‘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住的意思是‘维持’,表示必须有‘’才能维持有情的生命,就像油灯要随时加油,才能继续燃烧,至于我们的生命到底要加什么油?这就大有内容了。  唐代有一位赵州从谂禅师,凡是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或者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说:‘吃茶去!’  如果我们就这么一句话来解析,‘吃茶去’跟修学佛法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会想到‘吃茶’的内容,是冻顶茶?还是乌龙茶?再者,茶要用什么容器装?茶壶?茶杯?瓢?或是用手捧?和着什么水质?什么火候烧出来的?在什么情境、心境下喝茶?这些是不是很重要?真正的问题在‘吃茶去’是谁去吃?口渴的人吃还是不论什么人都吃?可是老和尚并没有问你会不会渴、要不要喝茶?老和尚不做这么多的诠释。  ‘是谁吃茶?’这是佛法中最重要的课题,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暂且把这个公案放下,先来讨论什么是‘食’?食的内容是什么?要如何摄取?你自然会明白什么叫‘吃茶去!’  杂阿含经里曾提到:‘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佛陀当初发心修道时,曾参访了苦行林,当时印度许多的苦行者为了求得生死的解脱,拼命刻苦自己,甚至不进粒米,只喝水充饥,目的是想要藉着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脱离物欲的拘累,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佛陀在成道以前也是如此苦行了六年,最后才觉悟到解脱并不只是肉体上的断食、折磨即可获得,而是要合乎中道,最根本是心地污垢的扫除,于是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养,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同时与佛陀共修的侨陈如等五人以为佛陀退失道心,因此怀疑佛陀正觉的真实性,佛陀于是为他们说了四种食,明白指出饮食对有情的重要,以及解脱入门的方向。[段食]  第一段食,就是段落性的食。段落性的意思有二种,从时间上说,并非一直不断地吃,而是有段落性的。如从前的人一天吃三餐,而现在的人,一天已不只吃三餐,遇上肠胃不好的人,还得少量多餐。其次‘段’是把所吃的东西切断,送到口腔时也需要咬碎、咀嚼,才能消化吸收,这都是段食。  段食又叫‘粗抟食’,人体需要铁、钙、磷、碘……等元素,人还而要粗抟食,不管是饭、面、面包或肉类、蔬果……,都是有质感的东西,它可以直接资益营养肉体,是有情维持一期生命最基本、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欲界的众生,所以又叫‘粗抟食’。[触食]  第二触食,触是接触、感觉,由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六识产生认识,而生合意、不合意的感受就叫做触食。  段食强调的是有实质的东西,中国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事实上,对欲界众生而言,吃的不只是质感,还吃它的颜色、味道、香味、声音、触觉……。  所以,‘食’已不只是物质的吃,还讲究色、声、香、味、情调等种种感觉。举个例来说,如果餐桌上杯盘狼藉,东一条抹布,西一只袜子,你吃得下吗?你们会蹲在毛坑旁吃东西吗?这些都是一种‘感觉’的问题,所以现代人吃东西,讲究餐厅要装潢,灯光要柔和,桌上要花,甚至菜里要花饰点缀,还要配合音乐……,五花八门、奇招百出。  什么是‘感觉’?就是六根接触六尘生出种种觉受--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体感觉冷、热、痛、痒、酸、麻,乃至别人给我们的喜悦、压迫感等等都是;众生一直就是生活在感受的世界里,感受是一种欲,也是维持生存所必需。我们的生活,‘段食’占很小的部分,而感官的接触却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此触已扩及衣、食、住、行、育、乐。  譬如穿衣服,如果觉得这件好,就会禁不住手舞足蹈,这是一种感觉,每次出门前,总要在镜子面前大费周章。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穿那件衣服的背后是什么在影响你的选择?美感、方便、舒适、地位、身分、流行、风格、年龄……太多大多了,这都不外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的感觉中获得‘好’感。  古代人如果能穿绸、穿缎叫做‘好命人’,现在穿绸穿缎是不是好命人?如果一大群朋友都穿牛仔裤,唯独你却穿着绸缎旗袍,你会有什么感觉?设若社会上大家都流行穿迷你裙、长统靴,而你还没有这些装备,就会觉得跟不上时代,内心委屈极了。生活里,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今天各位发心受八关斋戒,不仅洗尽铅华脂粉,又把身上配戴的饰物 项炼、手环、耳坠子全部卸下,这时你觉得自己很轻松很自在;但回到家里或公司,你却觉得打扮打扮,穿戴琳琅满目也很满意。  人往往就在这些浮现的感受(触食)上打转,衣饰要赶上时代,轿车要追随新潮,连所养的宠物也一样;有的人一天到晚对着镜面,左照右照顾影自怜,在乎自己的美丑高矮,患得患失便从这里产生。对于这些问题你要重新去思考,而且自我肯定--我就是要穿这件,我穿这件很得体,在内心要有这种自我语言,你才能活得自在,否则你将永远活在别人的看法里。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活在别人的感觉里,穿着制服挂上名牌时,人家知道我是什么机关或学校的人,由我的谈吐行动知道我的家庭教育、学校校风,尤其走出国门,人家一看皮肤、头发、眼神,也可以有个印象,这都能构成自己的感觉、别人的感觉。任何一个行为--衣食住行、育、乐、声音、语言的背后,都能产生自己和他人的触觉。  ‘触’也是一种维持生命、资益身心所必需的条件。现代社会大家一直在呼吁消除脏乱、噪音、落尘,改善交通秩序,希冀找寻个较整齐、清洁、有秩序,又达到安详的生存环境,我想这是人性的自觉,比佳肴满桌、披挂金银珠宝对人的存活实有更大的滋养。  ‘触食’既是根对境所起的种种感觉,合意就产生乐受,不合意就产生忧受、苦受,即所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但是,这种种的触受,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最近有位老菩萨问我,说她很烦恼,不知该怎么办?她说每天三点就起床礼佛、诵经,然后做运动,等吃过早餐,孙子们都上学去了,她老人家就会进房休息一下,但每每在她似睡非睡的时候,就被撞门的声音吵醒。起初,她以为是老伴儿从外头运动回来,于是交代他以后不要吵她。后来几天,她还是被那声音吵醒,心里纳闷到底是谁在捣蛋?中午吃饭时,她看到媳妇脸臭臭的,心想:是不是自己起得太早吵到她,所以她才不高兴,故意来撞门?老菩萨愈想愈生气,就跟儿子讲,儿子于是责怪媳妇不应该,最后使家里的气氛变得很不愉快。我告诉她说:‘以后听到声音,应该起床看清楚,到底声音从那里来,才不会因为无知而产生误会。’  事实上,声音本身是空性的,可是听到的人依着各自的疑忌、忧惧而生出不同的感受。如果声音是孙子撞的,她会想:这小孩实在太皮、太没规矩了,尽管如此,还是可被原谅的;如果是她老伴撞的,她会好言相劝;如果是媳妇撞的,可能就对她生恼了,认为媳妇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一切的觉受无不是由你我内心的分别、计度滋生出来的。  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有个人的斧头掉了,怎么找也找不着。隔天,他突然发现邻家的年轻人行动鬼鬼祟祟,愈看愈像个小偷,他想一定是这个年轻人偷了,他心里非常生气,对那年轻人也很不客气。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他清扫水沟时,无意间竟在沟底发现了那把遗失已久的斧头。第二天,他再去看邻居那年轻人的举止,‘咦!和以前一样,仍然是那付鬼祟的德性啊!’可见对于别人的行为习惯,有时候我们要尝试去了解,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感觉、情绪放进去,这是一种修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无数的情绪不断地干扰身心,如果你希望能拥有平静的生活,那么你必须学着把每一件事情‘看清楚’--在家里不能不看,上街也不能不看,对于每个人的面孔也不能不看,有时对方在沉思,我们硬要说对方脸臭臭像在生气,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要打开你的耳目,注意听、注意看;而且在内心要反省:同样一件事,同一个情境,我生气懊恼,别人为什么能安心自在,其关键在那里?  曾经,我和心师父、明师父三个人去溪头。那天晚上却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就在山上一间民房借宿,当时天色已晚,我们讨论一下事情后就休息了。  第二天大清早起来,迎头看见房东二位老人家,穿戴得整整齐齐从外面进来。  ‘阿弥陀佛!你们那么早去哪儿啊?’我纳闷地问。  ‘去呼吸新鲜空气!’  ‘这里的空气不好吗?还要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我更不解了!  ‘我们去“停车场”呼吸新鲜空气!’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这叫生活的多元性,他们住在山区,如果叫他们去观光旅游的话,他们宁可去逛百货公司、地下街;而城市的人要旅游的话,泰半选择山区、海滨,人烟稀少的地方。人的生活也是一样,需要工作、休息和娱乐调适得当,才能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  但是在这里有必要澄清的是,所谓休息并不是只有睡觉,无所事事闲散着才叫休息,有时这样反而演变成熬夜搓麻将、聚众赌博、玩电动玩具、飙车……,这些在佛法中不叫做‘食’,因为它不但不能资益身心,反而导致体力耗损、精神堕落。因此应做些积极性的自我建设,从肉体生活到知识生活更臻于智慧生活,才能拓宽个人的视野,培养接受容忍的人生观,也才真正是资养身心的‘触食’。[思食]  第三思食,思是在生命过程中,能使人不断去感觉,并从事种种活动的意志力。所谓‘做种种活动’,就是我们身体要做什么动作,要说什么话之前,必需要透过思惟才决定自己的行为。譬如:我站在这里,是要往前跨,还是停留不动,这要心思来衡量决定,又如参加妇女学佛营,如果不是‘思’心在鼓励各位做宗教生活的培养,你们现在不会坐在这里。所以,‘思食’可说是一切行为的根源,它包括了人的思惟、推理、判断、想像、记忆及抱负等等,比较属于个人性而且隐藏性的内心活动,在五蕴中是属于想蕴和行蕴。  这股驱使他如此做的力量就是意志、意欲,一股渴求生存的强烈意志力。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在他意志哲学钜著「意志与观念世界’中,归纳人类生存过程中种种的现象不外是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的行为与肉体的活动是同一件东西,只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世界奥运纪录上有位一哩长跑最快的选手康宁汉,他小时候两条腿被烫成重伤,医生说他这辈子都不能走路了,但他凭著「我不相信天下有不可能的事’的信心和意志力,坚毅的跑在自己生命的运动场上。  所以,‘思食’是人生不可少的粮食。一个人的成败,乃至他生命发展的方向,是重物质,还是重理想,是具有不屈不挠,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阻的远大抱负,或者怨天尤人、苟且偷安、郁闷地过一生,这一切人生价值取向都决定于他如何摄取‘思食’,因此‘思食’是我们所有行为的主脑。一切善、恶业的造作,无不是以‘思食’为延续、推动的最大力量。  有一篇记载说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为征服欧亚非三洲,率军到处攻城掠地,军队每攻下一个城市,士兵们为享受战利品,遍尝天下美食,于是拼命吃喝,而后再想办法全部吐出来,以便能再接受更多美味的食物,那行为的背后有一套对‘食’的想法。  日本一位很有名的高僧--良宽和尚,自己住在山脚的茅蓬中修道。有天一个小偷跑进老和尚的茅蓬,想偷些财物,东翻西找,尽是瓦砾、石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小偷正悻悻然准备离开时,却撞上老和尚。老和尚见小偷两手空空,就笑着告诉他:‘我白天都找不到了,你晚上怎会找到呢?如果你不嫌弃,我身上还有一套衣服可以送你。’ 于是把唯一的衣服脱下来给了小偷,小偷接过衣服,仓惶夺门逃走,对着惊慌离去的小偷,老和尚说:‘我真想把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这又是另一种生活型态的决定。  所以,人有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喜、怒、好、恶表达出来,但每一个身行、语言无不是在表示个人内心意念。从思食的影响,更肯定人应该培养正信的宗教信仰和纯洁的宗教情操,这也才能支持自己去关怀大社会,奉献力量,提升自己,开发生命的潜能。[识食]  第四识食,识食的‘识’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平常所摄取的菜、饭、……等段食,最后都会转变成我们的体质,譬如说我们早上吃了豆腐,现在肚子里面还有没有豆腐?若有,豆腐还是豆腐吗?若没有,为何消失?联想的是;这个身体是我吗?若说是,那是由白菜、豆腐变成的。如果说不是,那又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食物转化成为我们的身心?  由医学的研究,身体的细胞一直不停地在转换;段食提供了肉身之所需,但在色身的新陈代谢背后,还有内在的心理活动资养 受食、思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知、情、意,但佛陀更进一步观察到众生有一个看不见的、神秘的‘转化’力量,此即‘识食’。如茶,提供了人解决口渴的欲求,但明了欲求,且能主宰,将茶与欲求结合连贯的却是‘识’。有情即有‘情识’,这是有情所以成为有情的关键,如果不是‘识’执取包身,执取知、情、意,执取‘我’,让生命持续,那么,你我也只是一团无精神活动的‘无机物’而已。  经上说:识不执取,名色不得增长。就拿人的开始来说,在父母和合时,识执取父精母血成有机体而受胎,乃至出胎、成长,终其一生都是识的执取,尽管身体由幼变少,由少到壮、到老;思想更是攀缘性的,时刻在对境的变化中,价值观也不同了。我们找不到一成不变的我,但因识的执取,这期生命的身心世界才一直延续而达完整一致性,识一旦离开,生命体也就死亡,所以在唯识学上谓之‘去后来先作主翁’。  人不是一死百了,由于识的执取,我们可以再来人间投胎,也可能换一个躯壳到鸡、鸭、鱼等族类中轮回。如果这辈子做人,常昧着良心,屡屡做些伤天害理的事,这些行为的影响力,决不会因事情过去就消失,它还是会带到下一个轮回身、轮回处所去,它微妙地牵引着后来的人、事、物的演变,就像燃烧的柴火一样,尽管那些木头已成灰烬,但火性的影响力却可以从这根柴火延续到另一根柴火。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自己多摄取资益身心的‘食’--善根福德因缘,将火这些书法种子,播种到我们的识田中,成为牵引生命的力量,进而不论行、住、坐、卧,每一个行动当下,我们都要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吃茶去’这句话的用意,原在引导人们深思:我活着做什么?我是谁?在生存过程中,对自己所应掌握的一定要很清楚,如果听到说:‘吃茶去!’我们即在茶的品种或吃法上起分别,便已失去古来祖师大德所要拈提的真义了。  所有修行法门目的在超越轮回,超越的基础功夫便是观察当下的身心,对佛法有贞定的信仰,这信仰走得回到佛菩萨身上去!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证悟空性,另一方面要修习本尊,修习本尊的意思是你念阿弥陀佛,无时无刻你都要学阿弥陀佛,最后你自己也成为阿弥陀佛:你念观世音菩萨,你自己就要化成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修地藏王菩萨就是要发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修行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东西。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