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唯识二十论》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7-28 09:42:50
《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

  世亲,又作天亲,梵语婆薮槃豆,北印度犍陀罗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兄无着依于有部出家,无着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归国后,讲《毘婆沙》,并作《俱舍论》。  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着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  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嚐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到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二十唯识》、《三十唯识》即是其中之一。  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唯识家主张一切诸法无有实体,其所以有法相的显现和作用的成就,都是由于有情心识所建立,离识变现之外,无有任何实在,所以称为唯识。又本论体裁取偈颂方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总举二十一颂,就之而诠释其义,最后一颂是用为结叹,并不说理,因此虽有二十一,只算二十,因之名为二十论。  本论引用《十地经》三界唯心之义,论证外境由内识显现,显示唯识无境以破斥小乘、外道的实在论。是法相宗所依的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  一、造论因缘  据窥基大师的《唯识二十论述记》载,世亲造论的缘由有三:  令法久住,利益有情。  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  为破除外道邪师等的无知邪知,遮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义理中得如实解。  二、内容组织  窥基大师将本论二十颂分为七大文:  第一─十四颂:说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实境执。  第十五─十六前半颂:释小乘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第十六颂后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  第十七前半颂: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  第十七后半颂: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  第十八─十九颂: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诰他宗失。  第二十颂: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三、唯识七难  本论设七难,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义。此七难概述如下:  世事乖宗难:外道问,若一切法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如何现见世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论主举梦、鬼、地狱、天上、傍生等喻答难,证明四义皆成。  圣教相违难:外人问,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佛陀何故说有十二处?论主揭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外人又问,佛说十二处对闻者有何利益?论主答以佛陀建立十二处,以破众生我执,使学者悟入人无我,也就是数取趣无我的道理。  现量违宗难:外人问,色等外境,分明五识现量所证,何故拨无?论主以梦喻现前境界,解释现觉证境无一属实,并说明忆念并非实境,未醒不知是梦。  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外境若属空无,何以世间圣教皆教人远离恶人恶法,亲近善人善法?论主示以展转增上的力量,是由善恶二类种子成熟时所生之识所决定。  梦作不受难:外人问,现前境如同梦境,何以醒时造善恶业会得到苦乐果报,梦中一样的造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论主答以梦中能造的心已被睡眠所损坏,不能自主,所以梦时与觉时造业所得的果报就不相同。  杀生无罪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而无身语业等,猪羊等畜生如何被他杀?若猪羊等畜生的死不由他杀,屠宰的人也就没有杀生罪。论主谓杀生罪完全是由于双方心识所交织而成,并非实有身命可杀,所以看似由外境所形成,实则仍摄归唯识。  外取他心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诸他心智能知他心吗?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唯识应不成。论主谓他心智所知他心,也是虚妄不实。  本论内容并没有提到八识转变的相状,也不见有阿赖耶识的用语,更无详细的心所说明,是学习唯识思考根本态度的论书。  本论的汉译本,除玄奘大师的《唯识二十论》外,另有二异本:  南朝梁代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  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  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译本,文颂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梵文原典由奚鲁宛.赖韦在尼泊尔发现,藏译本今亦传存于世。  本书的注释书甚多,在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我国则有唐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的《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试述本论主旨。  试举譬喻证实唯识无境之义。  试述佛说十二处的利益。  梦境所作,有无果报?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