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奠基典礼
出席奠基典礼的法师和嘉宾
奠基礼现场
济群法师发言
法师挥锹奠基
佛教在线浙江讯 “本觉凌云到宝冠,能仁古塔上飞泉。普明罗汉石门里,瑞鹿华严天柱边。古涧灵峰真际(真济)并,灵岩霞嶂净名连。石梁不与双峰逸,十八精蓝绕岩巅。
”真际寺,一段曾在唐末诗僧贯休的《雁荡山十八古刹》诗行里尘封了近千年的文化遗存,在2018年2月4日,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上午9点整,承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发起,广集社会优秀资源的雁荡山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奠基典礼,在古真际寺原址上盛大举行,揭开了佛教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在雁荡大地上的新篇章。
重启·文化记忆
正值新年立春之日,乍暖还寒的灵峰胜地,迎来了新华社浙江分社原社长、新华江南诗书画院院长郭献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哲学家周国平,乐清市政协主席潘云夫,乐清市委常委、雁荡山管委会主任黄靖,乐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明皓,及其他来自温州、乐清等地的各级领导,和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导师济群法师,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温州江心寺方丈智明法师,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温州妙果寺方丈达照法师,厦门南普陀寺首座、能仁寺住持了法法师,乐清市佛教协会会长、雁荡山灵岩寺住持了愿法师等诸山长老,以及媒体代表、各界嘉宾。
地处雁荡灵峰的真际寺,建于唐,兴于宋,历经千载,禅韵悠长,留下了数不尽的高僧足迹和文化记忆。及至近代,更有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生母卢太夫人游历此地,驻锡真际寺,手植木犀,香飘数里,为真际寺留下了香远益清的胜景与美誉。
而今,步入新时代的华夏大地,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涌动,雁荡的文化血脉同样也等待着被重新发掘的一天。就如黄靖主任在致辞中所说,“千年人文雁荡山,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向有‘海上名山,寰中绝域’之美誉!”如此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展露“芳容”,即将破土建设的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被寄予了这文化传承的厚望。
以山为体,以水成系;以佛为根,以文为脉。当代高僧济群法师为弘扬优秀的佛教传统文化、净化社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起兴建雁荡山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项目。真际寺古道场也迎来了古迹复兴、文脉延续的美好契机。赵明皓部长衷心希望,“把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打造成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静修之地,静心、修心的理想家园!”
梵宇林立,便有高僧驻锡。古老的佛法智慧融入了雁荡的山水。智明法师盛赞济群法师发大菩提心,发起静心文化中心在真际寺原址建设之举,相信静心文化中心建成之后,必能为发挥净化人心、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佛教中国化做出重要贡献。
承担·文化使命
千年来,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荡群山中留下了诸多浓墨淡彩的华美篇章,早已深深渗入雁荡的骨髓。
以山为体,以水成系;以法为根,以文为脉。国人的文化自信,深深地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以儒释道文化为主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佛法智慧,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如何让佛教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当今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发挥净化社会人心、提升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作为静心文化中心的发起人,济群法师在发言中谈到建设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解除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瘠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与心灵问题。通过佛教在教育和静心层面的智慧积淀,让人们从一味向外追求,求求拜拜式的信仰,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建设,完成信仰内化,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人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这,正是时代所呼唤的责任与使命!
构建·真际胜景
于山水间见禅,在生活中悟禅。
“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在济群法师提出的佛教建筑12字设计箴言的指导下,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在雁荡山水间呈现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不同于传统的佛教建筑形式,静心文化中心从功能定位、建筑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立足于佛教自身的精神,同时也立足于时代的需要,用教育与静心的功能设置服务在喧嚣红尘中迷失自己的现代人,让他们在自然山水间找回自己,找回初心。建筑风格禅意自然,运用现代手法,接续古寺禅风,演绎禅意美学,将真际寺静心文化中心的文化意韵融会于雁荡的山光水色之间。
随着济群法师与领导、诸山长老、各界嘉宾挥锹,将一抔抔饱含深意的希望之土覆盖在奠基石上。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这一片灵山秀水间,静修中心、禅茶院、明镜湖、农禅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块将拔地而起,焕然一方全新的文化胜境。
正如济群法师所说,“静心文化中心的建设,将从建筑的创新及功能的创新上,凸显对佛教文化传承的意义,更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及儒释道文化弘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贡献一份力量!”
山一程,水一程,让我们将漂泊的心,在这个心灵净土畔停泊、靠岸。(文/慧韬;图/觉彬、慧吉、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