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快诵网
标题

成唯识论(第五卷)

来源:大悲咒快诵网作者:时间:2019-06-26 04:48:56
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静虑。喜受相应。缘有喜地善业果故。第三静虑。乐受相应。缘有乐地善业果故。

成唯识论(第五卷)

第五卷 成唯识论

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静虑。喜受相应。缘有喜地善业果故。第三静虑。乐受相应。缘有乐地善业果故。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舍受相应。缘唯舍地善业果故。有义彼说亦不应理。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又此末那与前藏识义有异者。皆别说之。若四受俱。亦应别说。既不别说。定与彼同。故此相应唯有舍受。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所相应。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二界诸烦恼等。定力摄藏。是无记摄。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若已转依。唯是善性。

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谓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即非所系。

此染污意。无始相续。何位永断。或暂断耶。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二乘无学回趣大乘。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

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又说四惑恒相应故。又说为识杂染依故。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有故。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则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则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七俱转。若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一识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显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或翻彼相应恃举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若由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应由论说阿罗汉位舍赖耶故便无第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如余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此识无者。彼智应无。非离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说彼依六转识。许佛恒行如镜智故。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执恒行。此识若无。彼依何识。非依第八。彼无慧故。由此应信二乘圣道灭定无学。此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应五识亦有无依。五恒有依。六亦应尔。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三位恒起现前。言彼无有者。依染意说。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是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如契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智障在。此所知障。是现非种。不尔。烦恼亦应在故。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成唯识论(第五卷)

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

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

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

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异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圣慧眼。如伽他说。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俱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染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染意恒与四惑相应。此俱无明何名不共。有义此俱我见慢爱。非根本烦恼。名不共何失。有义彼说。理教相违。纯随烦恼中。不说此三故。此三。六十烦恼摄故。处处皆说染污末那与四烦恼恒相应故。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此俱见等。应名相应。若为主时。应名不共。如无明故。许亦无失。有义此痴名不共者。如不共佛法。唯此识有故。若尔。余识相应烦恼。此识中无。应名不共。依殊胜义立不共名。非互所无皆名不共。谓第七识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既尔。此俱三亦应名不共。无明是主。独得此名。或许余三亦名不共。对余痴故。且说无明。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故瑜伽说。无明有二。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是主独行。唯见所断。如契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非主独行。亦修所断。忿等皆通见所断故。恒行不共。余部所无。独行不共。此彼俱有。

又契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谓如五识。必有眼等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意识既是六识中摄。理应许有如是所依。此识若无。彼依宁有。不可说色为彼所依。意非色故。意识应无随念计度二分别故。亦不可说五识无有俱有所依。彼与五根俱时而转。如牙影故。又识与根既必同境。如心心所决定俱时。由此理趣。极成意识。如眼等识。必有不共。显自名处。等无间不摄增上生所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

又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若意识现在前时。等无间意已灭非有。过去未来理非有故。彼思量用不定得成。既尔。如何说名为意。若谓假说。理亦不然。无正思量。假依何立。若谓现在曾有思量。尔时名识。宁说为意。故知别有第七末那。恒审思量。正名为意。已灭依此假立意名。

又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谓彼二定。俱灭六识及彼心所。体数无异。若无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无。彼二何别。若谓加行界地依等有差别者。理亦不然。彼差别因由此有故。此若无者。彼因亦无。是故定应别有此意。

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非于余处有具缚者。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彼无我执。应如涅槃。便非圣贤同所诃厌。初后有故。无如是失中间长时无故有过。去来有故。无如是失。彼非现常。无故有过。所得无故。能得亦无。不相应法。前已遮破。藏识无故。熏习亦无。余法受熏。已辩非理。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成唯识论(第五卷)

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他言。

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

又善无覆无记心时。若无我执。应非有漏。自相续中六识烦恼。与彼善等不俱起故。去来缘缚理非有故。非由他惑成有漏故。勿由他解成无漏故。又不可说别有随眠。是不相应。现相续起。由斯善等成有漏法。彼非实有已极成故。亦不可说从有漏种生彼善等。故成有漏。彼种先无因。可成有漏故。非由漏种彼成有漏。勿学无漏心亦成有漏故。虽由烦恼引施等业。而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漏俱故。又无记业非烦恼引。彼复如何得成有漏。然诸有漏。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种。后时现起有漏义成。异生既然。有学亦尔。无学有漏。虽非漏俱而从先时有漏种起。故成有漏于理无违。由有末那恒起我执。令善等法有漏义成。此意若无。彼定非有。故知别有此第七识。

证有此识理趣甚多。随摄大乘略述六种。诸有智者应随信学。然有经中说六识者。应知彼是随转理门。或随所依六根说六。而识类别实有八种。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论曰。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辩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根。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如五识身。无相滥过。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辩识得名。心意非例。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六转识。所依所缘。粗显极成。故此不说。前随义便。已说所依。此所缘境。义便当说。

次言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彼经且说不共所依。未转依位见分所了。余所依了如前已说。

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谓善。不善。俱非。性摄。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善性摄。与无惭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无记性摄。有义六识。三性不俱。同外门转。互相违故。五识必由意识导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若许五识三性俱生。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有义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五识与意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设难。于此唐捐。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定起者。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

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曰。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习事相。定慧亦了德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遍行有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烦恼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然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辩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又学。无学。非二。为三。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有义三受。容各分四。五识俱起。任运贪痴。纯苦趣中。任运烦恼。不发业者。是无记故。彼皆容与苦根相应。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或总分五。谓苦。乐。忧。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

诸适悦受。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零受名忧根故。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零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有义通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又说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彼边执见。应知亦尔。此俱苦受。非忧根摄。论说忧根非无记故。又瑜伽说。地狱诸根。余三现行。定不成就。纯苦鬼界。傍生亦尔。余三定是乐喜忧根。以彼必成现行舍故。岂不客舍。彼定不成。宁知彼文唯说客受。应不说彼定成意根。彼六客识有时无故。不应彼论唯说客受。通说意根。无异因故。又若彼论依客受说。如何说彼定成八根。若谓五识不相续故。定说忧根为第八者。死生闷绝。宁有忧根。有执苦根为第八者。亦同此破。设执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由斯第八定是舍根。第七八识舍相应故。如极乐地。意悦名乐。无有喜根。故极苦处。意迫名苦。无有忧根。故余三言。定忧喜乐。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然诸圣教。意地零受名忧根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无相违过。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者。亦依随转门。又彼苦根意识俱者。是余忧类。假说为忧。或彼苦根损身心故。虽苦根摄。而亦名忧。如近分喜益身心故。虽是喜根。而亦名乐。显扬论等具显此义。然未至地。定无乐根。说彼唯有十一根故。由此应知意地零受。纯受苦处亦苦根摄。此等圣教差别多门。恐文增广。故不繁述。

成唯识论(第五卷)

有义六识。三受不俱。皆外门转。互相违故。五俱意识。同五所缘。五三受俱。意亦应尔。便违正理。故必不俱。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受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有义六识。三受容俱。顺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无偏注者便起舍故。由斯六识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

前所略标六位心所。今应广显彼差别相。且初二位其相云何。颂曰。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论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等五。如前广说。此遍行相云何应知。由教及理为定量故。此中教者。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由斯触等。四是遍行。又契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余经复言。若复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广说。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若无触者。心心所法应不和合触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应无故。受能领纳顺违中境。令心等起欢零舍相。无心起时。无随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无心起位。无此随一。故必有思。由此证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余非遍行。义至当说。

次别境者。谓欲至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于六位中。次初说故。

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于可厌事。希彼不合。望彼别离。岂非有欲。此但求彼。不合离时。可欣自体。非可厌事。故于可厌。及中容境。一向无欲。缘可欣事。若不希望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所求境。于可欣厌。求合离等。有希望故。于中容境。一向无欲。缘欣厌事。若不希求。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有说要由希望境力。诸心心所方取所缘。故经说欲为诸法本。彼说不然。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诸圣教说。作意现前。能生识故。曾无处说。由欲能生心心所故。如说诸法爱为根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故说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能不碍者即诸法故。所不碍者即心等故。胜发起者根作意故。若由此故。彼胜发起。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

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有说心起必与念俱。能为后时忆念因故。彼说非理。勿于后时有痴信等。前亦有故。前心心所。或想势力。足为后时忆念因故。

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理亦不然。是触用故。若谓此定。令刹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一刹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有说此定。体即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彼非诚证。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有义此五。定互相资。随一起时。必有余四。有义不定。瑜伽说此。四一切中。无后二故。又说此五。缘四境生。所缘能缘非定俱故。应说此五。或时起一。谓于所乐。唯起希望。或于决定。唯起印解。或于曾习。唯起忆念。或于所观。唯起专注。谓愚昧类。为止散心。虽专注所缘。而不能简择。世共知彼有定无慧。彼加行位。少有闻思。故说等持。缘所观境。或依多分。故说是言。如戏忘天。专注一境。起贪瞋等。有定无慧。诸如是等。其类实繁或于所观。唯起简择。谓不专注。驰散推求。或时起二。谓于所乐决定境中。起欲胜解。或于所乐曾习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于所观境。起定及慧。合有十二。或时起三。谓于所乐决定曾习。起欲解念。如是乃至于曾所观。起念定慧。合有十三或时起四。谓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境中。起前四种如是乃至于定曾习所观境中。起后四种。合有五四或时起五。谓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境中。具起五种。如是于四起欲等五。总别合有三十一句。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尔堕心。及藏识俱。此类非一。

第七八识。此别境五。随位有无。如前已说。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有义五识此五皆无。缘已得境。无希望故。不能审决。无印持故。恒取新境。无追忆故。自性散动。无专注故。不能推度。无简择故。有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乐境义故。于境虽无增上审决。而有微劣印境义故。虽无明记曾习境体。而有微劣念境类故。虽不作意系念一境。而有微劣专注义故。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等持。故容有定。虽于所缘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简择义故。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余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乐观诸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常无减故。忆习曾受。念无减故。又佛五识缘三世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五识皆有作事智故。此别境五。何受相应。有义欲三。除忧苦受。以彼二境非所乐故。余四通四。唯除苦受。以审决等五识无故。有义一切。五受相应。论说忧根。于无上法思慕愁零求欲证故。纯受苦处。希求解脱。意有苦根。前已说故。论说贪爱。忧苦相应。此贪爱俱。必有欲故。苦根既有意识相应。审决等四。苦俱何咎。又五识俱。亦有微细印境等四。义如前说。由斯欲等。五受相应。此五复依性界学等。诸门分别。如理应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

以羊易牛成语名称以羊易牛成语拼音yǐ yáng yì niú成...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成语名称以管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成语名称以类相从成语拼音yǐ lèi xiāng cón...

最新文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恻隐之心,...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之者众则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悠悠苍天...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